||
地州气象机构--新疆气象手册(56)第3篇第11章第8-11节
2020 04 09
《新疆气象手册》一书(2006,气象出版社)的序,前言 ,提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089.html
此手册的总目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203.html
“阿勒泰”系“金山”之意,是一个边境地区,位于新疆最北部。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部与蒙古国接壤。地势自东北向西南至喀喇额尔齐斯河和准噶尔盆地急剧倾斜。全区辖六县一市,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的十个团场,总面积13.78×104km2。阿勒泰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33.56×104人,占总人口的56.45%。
阿勒泰地区地表水年径流量达123.6×108m3,有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两大水系。有中国第二大内陆湖-乌伦古湖,还有喀纳斯湖、阿克库勒湖等高山湖泊。是新疆的渔业基地之一;牧草地面积14448万亩,是新疆主要的畜牧业基地;全地区可耕地面积1600多万亩,开发潜力很大;森林茂密,是新疆第二大天然林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阿勒泰地区有大量的岩刻、岩画、洞窟彩绘、鹿石、雕刻石人等文化遗迹,有“千里岩画长廊”之美称,旅游景点有喀纳斯湖、友谊峰冰川、喀纳斯图瓦村、白沙湖、鸣沙山、红桦林、吉木乃口岸、桦林公园、小东沟森林公园、三道海子、黄金海岸、乌伦古湖(海滨浴场)、阿拉善温泉、蝴蝶沟、五彩城、唐巴勒岩画、硅化木园等。
阿勒泰属中温带气候,气候特点是:① 冬季严寒漫长、积雪丰厚,可可托海一月份平均气温为−29℃,阿尔泰山区东部的青河、可可托海极端最低气温达−50℃~−52℃;萨吾尔山达−34℃~−39℃,其他地方达零下−41℃~−45℃;② 降水较多;③ 热量条件较差,地区以喜凉作物和牧业为主,≥0℃的活动积温在2650~3600℃·d,≥10℃的活动积温在2000~3400℃·d,积温地区差异显著,最大出现在南部福海以南,最小出现在青河;④ 山区垂直气候带明显,浅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积雪带以下无明显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两季之别。
阿勒泰地区灾害性天气种类多,有寒潮、大风、雪灾、局地暴雨、霜冻、干旱等。
1938年曾设立阿山(阿勒泰)气象台,阿勒泰气象站始建于1953年5月。2004年阿勒泰地区气象局下属阿勒泰国家基准气候站,福海阿克拉达气象站,5个国家基本站和1个国家一般站。
气象局紧紧围绕地区“畜牧、矿产、旅游、水能”四大支柱产业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与水平,为指挥农牧业生产、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决策服务。主动积极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2004年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森林灭火提供了全方位的气象服务;在福海县水土开发区租用土地2000多亩,进行经济作物农业气象科学试验。大力开展气象科技服务,主要项目有:雷电灾害防御、专业气象预报和情报资料服务、气象电视广告、121电话咨询、彩球条幅、打字复印、布标、灯箱制作等。
大气探测遥测化、气象数据处理自动化、资料图表传输网络化、卫星遥感资料应用等气象现代化项目,推动了气象业务建设,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和服务质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阿克达拉大气本底站建设进展顺利:阿克达拉气象站增加了小球测风,福海、布尔津同时开展酸雨观测,自动气象站和大气化学采样室相继投入业务运转。
2002年地区气象局被授予“自治区级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被授予为地区级“文明行业”称号。
阿勒泰地区气象局所属各台站建站后,未曾迁移。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端。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博州辖博乐市、温泉县、精河县、阿拉山口口岸管理委员会,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所属11个团场。全州有蒙、汉、维、哈、回等40个民族,有44×104人。
博州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精河县热量条件较好,温泉县冷凉。阿拉山口,大风天气多,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平均163.4d,最多可达188天,最长连续大风日数19d,素以“风口”闻名。阿拉山口以“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西桥头堡”的特殊地位而被世人所瞩目。
自治州土地总面积2.7×104km2,其中耕地面积13.48×104hm2、草地面积166.89×104hm2、林地面积62.78×104hm2,其中天然林面积17.56×104hm2。
自治州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有野生动物上百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主要有紫貂、雪豹、北山羊、金雕、白肩雕、玉带雕、胡兀鹫、河狸、大鸨等)。
旅游景点有:赛里木湖、怪石峪、艾比湖、哈日吐热格、米尔其克、阿拉山口口岸、温泉、人文旅游等。群山环绕的赛里木湖又称“三台海子”,水域面积458km2,最深处90m,蓄水总量210×108m3,湖面海拔2073m,属高山湖。传统的那达慕大会每年在此举行,那达慕大会有摔跤、赛马、刁羊、姑娘追等少数民族传统娱乐和物资交流活动。
如今,赛里木湖是我国惟一生产冷水鱼——高白鲑的养殖基地。
博州最早建站的是精河县气象站(1953年),2004年博州气象局下属阿拉山口气象局、博乐气象局、温泉县气象局、精河县气象局。
博州气象局牢固树立“决策服务让领导满意,公益服务让群众满意,专业服务让用户满意”的宗旨,气象服务效益明显提高,科技服务稳步发展。春播期间,利用电视、广播、手机短信、及互联网,每天播放地膜内外,0cm—20cm各层地温资料,为广大棉农科学播种提供了依据。在季节转换时期安排专人及时到生产一线了解情况,针对生产实际需求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为缓解旱情,冬季,博州气象局不仅积极配合自治区人影办完成冬季北疆飞机人工增雪任务,并在北疆沿天山一带的精河山区、温泉铜矿和卡昝利用流动火箭车进行增水作业。夏季进行了火箭人工增水作业,取得较好的效果。2004年博州人工增雨工程已列入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
积极开展气象短信、防御雷电灾害等项科技服务。
全州气象系统建成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单位。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气象局台站迁移一览表
台站名 | 站址迁移 |
阿拉山口气象局 | 迁站3次。1957年10月13日观测场在原址向西移400m;1977年3月26日新站在原址向西移2000m;2001年7月1日,搬迁到新站址。 |
博乐气象局 | 迁站1次。1959年12月1日,由乌土布拉克迁至现址。 |
温泉县气象局 | 迁站3次。其中,1958年9月由温泉县城郊牧场迁往安格里格乡;1981年1月1日由安格里乡迁往温泉县城西南郊外。 |
精河县气象局 | 迁站2次。1953年5月15日,由市区内西北角中学左侧迁至市区东南面1km处;1961年3月28日,观测场迁到原址西70m。 |
哈密地区位于新疆最东端,是新疆的东大门。自古被称为“西域襟喉,中华拱卫”。北部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8.5×104km2。东天山横亘于哈密地区中部,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哈密地形可概括为四山夹三盆。
哈密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蒙古等24个民族,总人口52.49万人。地区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区域内驻有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新疆哈密煤业集团公司、兵团农十三师、哈密铁路分局等21家中央、自治区单位。
哈密是干旱缺水地区,全地区可利用地表水8.76×108m3,地区人均占有地表水不足2000m3。有大小河流142条,均为季节性内陆河,水源由山区降水和冰雪融化补给。较大河流有伊吾县的伊吾河、巴里坤县的柳条河、哈密市的石城子河等。全地区有冰川226条,主要分布在哈尔里克山和巴里坤山,面积180.9km2,每年可调节水量8000×104m3。
哈密有白石头、鸣沙山、天山庙、松树塘等风景名胜及哈密回王陵、五堡古墓群、拉甫却克古城等文物古迹。
哈密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特点是:① 光能资源丰富,名列全国第二。② 干燥少雨,蒸发能力强,晴天多;③ 由于天山山脉的影响,形成“南热北凉”的两个气候区,与西部伊犁地区比这里冬季较寒冷;④ 无霜期短;⑤ 夏季酷热(7月)。
哈密农林场测侯所于1942年设立,1951年建立哈密气象站,2004年哈密地区气象局下属两个县局、五个站以及哈密地区旅游生态站等。全局有汉、维、哈、满、回、壮六个民族,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的23%;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占在职职工的36%;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1% 。
哈密局以推进行政管理、基本系统、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三部分结构调整为依托,全面提高天气气候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及气象服务质量,在防灾减灾服务、基础业务、事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法行政以及精神文明创建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气象科技服务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进程加快。气象科技服务项目有:人工影响天气、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石油气象专业服务、“12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询、手机短信服务、防雷检测、防雷工程,广告服务、气象影视制作、环境气象、旅游气象监测、农业气象科技开发、园艺科技实验、气象卫星综合信息网络、计算机技术开发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发应用、气象通讯等。
2004年哈密国家基准气候站L波段雷达项目建设圆满完成。
地区辖属各县(市)气象台、局、站全部建成地区级“文明单位”,全局建成地区级“文明行业”;地区局、十三间房站、伊吾局(含淖毛湖站)及红柳河站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哈密地区气象局台站迁移一览表
台站名 | 站址迁移 |
十三间房气象站 | 迁站1次。原名哈密市七角井气象站。1999年迁移至哈密市以西200km,兰新铁路线十三间房火车站以北200m处。 |
巴里坤县气象局 | 迁站2次。1985年11月由大河乡迁至县城西郊;2003年7月又迁至县城东郊。 |
淖毛湖气象站 | 迁站2次。1963年6月30日迁至淖毛湖镇达子泉一队;1966年11月26日迁至淖毛湖农场二队。 |
哈密基准气候站 | 迁站6次。其中,1954年1月建立于民航机场,1957年2月1日由民航迁往夹口墩;1957年6月20日由夹口墩迁往大营房;1959年9月5日由大营房迁往东河坝。 |
哈密市红柳河气象站 | 迁站3次。原名新疆星星峡气象站,1952年07月01日建站, 1960年10月01搬迁至红柳河,更名为哈密市红柳河气象站。 |
吐鲁番,突厥语的意思是“富庶丰饶之地”,这片土地上,包含了西域风物的全部经典。
吐鲁番地区位于天山东部山间盆地,盆地内的艾丁湖水面低于海平面154m,是我国陆地最低的地方。吐鲁番是内地连接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重要通道。总面积约7×104km2,吐鲁番地区辖吐鲁番市 、鄯善县、托克逊县。总人口约55.9×104人,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7.1%,汉族占22.9% 。
这里是新疆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地区确立旅游业为先导产业,并具备了优先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和宗教错综交织并相互融合的交汇地,是中国丝路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遗存的古城、石窟寺、烽燧、 墓葬、岩画等达20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旅游景点有交河故城、坎儿井、葡萄沟、博物馆、苏公塔、火焰山、高昌古城 、库姆塔格沙漠、吐峪沟大峡谷、艾丁湖等。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古老、最大、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维吾尔语称雅尔果勒阔拉,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km雅儿乃孜沟30m高的悬崖平台上。故城状如柳叶形半岛,长约1650m,最宽处约300m。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并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
故城为车师人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约2000~2300年。历经沧桑,仍然巍然屹立。故城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高,总面积达25×104m2。1961年交河故城被首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一直是古代西域政治、军事、屯垦的中心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历史、中亚文明史以及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宗教、艺术等有重大科学价值。
吐鲁番古称火洲,火焰山以南和以北,气候差别很大。气候特点是:① 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最热的地方。每年6、7、8三个月,平均日最高气温达38℃以上,是全国高温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绝对最高气温曾达47.6℃。吐鲁番市10℃以上有效积温5300℃·d以上,无霜期平均每年达到233d,最长的年份达到255d,是我国长城以北无霜期最长的地方,全年日照时数为2912h。② 盆地内干燥少雨,鄯善县年平均为25.5mm,吐鲁番市为15.6mm,托克逊仅为3.9mm,有一年曾连续299d不下雨,创我国连续无降水时间最长的记录,据考察资料,吐鲁番盆地南部库鲁格塔姆终年无降水。③ 吐鲁番多大风,集中在4~7月,人们称吐鲁番为“陆地风库”。
吐鲁番农场测侯所1939年设立,吐鲁番县气象站1951年建立,吐鲁番地区气象局成立于1976年。地区气象局下设五个局站。吐鲁番市农业气象试验站位于地区原种场(乡村),拔海高度−48.7m。是中国拔海高度最低的气象站。
吐鲁番局按照“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严格管理,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强业务现代化建设,牢固树立“气象服务是立业之本”的思想,准确、及时、主动地做好天气预警、预报和气象服务工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合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多项科研课题。为地区农业发展、农区畜牧业规范化养殖、设施农业工程、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吐鲁番地区气象局已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和“地区级文明行业”。
吐鲁番地区气象局台站迁移一览表
台站名 | 站址迁移 |
鄯善县气象局 | 迁站3次。其中,1968年1月1日,由双水磨园艺场葡萄园内迁移到县城北郊;1985年10月1日由县城北郊迁移到现在的北郊外台台尔村。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