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7日,3IMC会议的最后一天,但我们不得不提前告别Malargue前往Buenos Aires,因为我还必须赶在4月20日中午之前回到北京,然后直接飞往贵阳参加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一大早起来从Malargue汽车站搭乘大巴赶往185km之外的San Rafael(圣拉斐尔),因为这里有航班返回Buenos Aires。航班是中午的,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到了Buenos Aires的国内航线机场,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幸运地是,储国强师兄居然认识一个阿根廷朋友,一个搞淡水藻类鉴定的藻类学家。他带我们吃了一顿正宗的阿根廷美食:阿萨多(Asado),就是用阿根廷最有名的牛、羊、猪肉等做成的烤肉排、烤肠等食物。饿极了的俩人,吃得太多太饱,连晚饭也省了。我自己感觉烤牛排不是很好吃,但烤肠可是真香啊!
吃完饭,这位阿根廷朋友开车将我们带进了市区。刚进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就感到这里和世界上其他的大都市一样,是高楼林立、人群熙熙攘攘。据说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南美最大的城市,全国人口的近五分之一居住在这个大城市里。从飞机上看这个城市,一个个如火柴盒般的四四方方的住宅区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四周则是四通八达的道路。高楼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区,更大面积的则是普通的小高楼。
因为临近傍晚,所以我们想先找一个旅馆住下。这位阿根廷朋友住在离Buenos Aires约60km远的La Plata市,因此对Buenos Aires这个繁华的都市不是很熟悉。转了半天也没找到计划去的酒店,后来居然把我们带到了城中心区域。既然是闹市区,酒店的价格自然不便宜,四、五星级的酒店据说挺贵,我们就决定找一个三星的宾馆就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名叫Novel的宾馆,三星,但住进去才发现房子太老,门窗都太老式了,临街的窗户关不严,根本无法休息。于是与服务员商量,换了一个房间,虽然没有窗户但不受大街上的喧嚣影响,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睡觉了。安顿下来,决定晚上出去走走,因为手中没有地图,也不知道目前身处何地,但走出宾馆没多久却惊喜地发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标志性建筑——白色的方尖碑(也叫白色尖顶塔)居然就在眼前。信步走去,边拍边照,可惜相机很快没电了,而且晚上也照不好,于是决定第二天一早出门去逛逛,赶在下午离开之前欣赏一下Buenos Aires=“好空气”这个城市。
1、夜晚下的白色尖顶塔
2、阿根廷总统府:因为外墙面一直以来都是涂成粉红色的,所以也有“玫瑰宫”的称号。
3、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欧式老建筑:因为Buenos Aires是西班牙人开始建造的,所以现在还保留有很多欧式建筑,这些殖民地时期的建筑物在城市中心还比较常见
4、Buenos Aires街道上的地铁出口和标志:阿根廷的国语是西班牙语,对我们这些只认识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在阿根廷行走只能靠连蒙带猜来对付,不过看见地铁的标志“Subte”还是能蒙出来,而且还能猜出有6条地铁线路
5、宽阔的7月9日大街(Av.9 de Julio),号称是世界第一宽阔的大街,它贯穿南北,中心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标志建筑白色尖顶塔,还有世界三大剧院之一的科隆剧院也座落在这条大街上
6、白色尖顶塔:雨后的白色尖顶塔,耸立在7月9日大街的中心。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尖顶塔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和巴黎的方尖碑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我只知道到了Buenos Aires是必须来这里看看的。
7、议会大厦广场:总统府与议会大厦分别位于5月大道的两端,议会大厦广场上有喷泉以及罗丹的“思想者”雕像复制品
8、民主与穷人:阿根廷因为有一望无际的潘帕斯大草原,所以农牧业发达,总体来说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特别是在南美洲,应该算一个比较安定的国家,但是,贫富差距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也存在穷人。看看议会大厦广场前面的这些席地而卧的穷人,安家应该有一段时间了,居然没有“城管”来撵走,也许这是民主的一种表现?
9、匆匆忙忙的半日游览,该和阿根廷和Buenos Aires说再见了。最后一站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国际机场,这个机场和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比起来,真是小太多了,不过还是很现代化的。来去匆匆,对阿根廷的认识只有4天半,对Buenos Aires的认识只有半天,不过接触到的阿根廷人都很友善,看见的景物也很漂亮,我还是很喜欢这次的短暂之旅。再见,阿根廷!
4月17日下午5点多,我们乘坐法航的班机经过13个小时12000km的飞行于4月18日上午10点多返回了巴黎,在机场候机约7个小时后于下午5点多再次搭乘法航的班机返回北京。回到北京已经是4月20日上午约11点了。一去一回,阿根廷之旅飞了4万公里,差不多绕着赤道飞了地球一圈,把我近5年没有出国的旅途都补上了。想想这一次的一飞就是40个小时的经历,再在国内坐飞机就感觉刚上去就该下来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