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湖边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ar 生在重庆开县、长在四川达州、生活在北京,研究湖泊古气候记录。

博文

回忆并纪念刘东生先生

已有 5360 次阅读 2008-10-21 22:07 |个人分类:未分类

     2008年的36日,一个普通老百姓习以为常的日子,但对于我、对于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的同事、甚至对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来说,绝对是一个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的上午1152分,刘东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301医院去世,享年91岁。

尽管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地知道刘先生被查出疾病、需要在医院治疗,但我和很多同事都相信刘先生不久就会重新健健康康地回到他那宽敞的办公室,召集学生谈话、会见国内外同事……。但是,这一次,刘先生居然就走了。这让我无法接受!

也许,不认识刘先生的人会觉得一个91岁的长者因病去世也可以理解,但对于我们这些天天看着的一个思维敏捷、行动便捷的“超级老头”来说,先生实在是走得太早、太突然、太让人无法相信了。想想88岁生日那天,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的同事们给刘先生祝贺“米寿”的热闹场景,没有人怀疑先生在百年寿辰时还会那么精神矍铄。

317日,刘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上午9时,伴随着悲伤的乐曲,刘延东、路甬祥、陈至立等有关领导,怀着沉痛的心情缓步走到刘东生先生遗体前,深深地三鞠躬,并与其亲人一一握手。中国地学界的老中青三代科学家早早地来到了告别仪式现场。从9点到10点是告别仪式的规定时间,望着长长的等待告别的队伍和缓慢前进的人群,站在3月北京料峭的寒风中负责维持秩序的我,深深地感动了!原来预计会有4500人前来告别,但实际上绝对不少于千人的队伍,让我感受了先生的崇高魅力!

搜索一下互联网,看看社会各界对刘先生的评价吧:

刘东生先生是2003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被称为“超级老头”的“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近七十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并在环境医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考古学、高山科考和极地科考等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地学界的一面旗帜!刘先生80岁上下,探索的足迹仍遍布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球三极”;60年潜心研究,被誉为“黄土之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直至耄耋之年,仍然活跃在国际地球环境科学舞台,引领世界黄土研究潮流,走在全球变化研究前列……

上面这些评语或者评价,从互联网上一搜就搜出来,用“拷贝”和“粘贴”就可以写出长长的纪念文章,但是,对于我来说,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与刘先生接触了10年,受先生的教诲和影响颇深。在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临近之际,仅从自己的经历写下两、三点感受,以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刘先生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谦虚。作为一个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他的一句口头禅却是“这个问题我不懂”。每次刘先生参加学术会议,即使是年青科研人员甚至是研究生的报告,刘先生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进行交流。他通常是以“这个问题我不懂”或者“不熟悉”为开场白,然后提出他的一些想法或者建议。当然,随着科研工作的越来越精细化,也许刘先生是真的不太熟悉某一个具体领域的问题,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科学家,能如此表态,也实在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动,一下子从忐忑不安的心态中平静下来,从而可以认真思考刘先生提出的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和探索。

对刘先生的回忆,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学生辈分的人会认为老先生很严厉,但对于我这个徒孙辈的人来说,老先生却是和蔼可亲的,从来没发过火、没批评过我。限于篇幅,我就不多说了,我决定另辟蹊跷,谈一个可能很多人没有留意的事情。

经过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的考察、培养,20037月,我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党员。在这之前的考察过程以及正式成为支部一员后,我多次聆听了刘先生在支部大会中的发言,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经常回忆起童年时期目睹日本侵略中国而满怀为中国之崛起而奋发努力的决心,以及在西南联大学习执意选择地质专业的爱国情怀。1938年,刘先生进入西南联大学习。最初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学习机械专业,但是刘先生却觉得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更能实现强国抱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地质专业。他还回忆起在昆明上学期间,经常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并且亲眼目睹日军轰炸对中国普通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从而激发了他好好学习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毅力。正是因为刘先生从小就有一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所以刘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奉献精神就显得理所当然,并以他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着像我这样的后辈继续努力。

2005年,在刘先生等支部党员的推选和支持下,我很光荣地当上了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党支部的支部书记。虽然支部的党员人数并不多,也就10人左右,但是一个支部里有2位院士(刘东生院士和刘嘉麒院士)、4个研究员(韩家懋研究员、汉景泰研究员、吴乃琴研究员、吕厚远研究员)的情况估计在全国也不多见。从20037月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到2005年年初成为一名支部书记,还不到两年时间,我无论是在经验上还是资历上都很欠缺,特别是面对像刘先生这么德高望重的院士,心里多少是有点儿担心干不好工作的。事实表明,我的担心实在是太多余。无论是支部活动还是缴纳党费,刘先生总是非常积极地参与、配合。有时候支部大会的时间恰巧与刘先生的活动安排冲突了,他会很主动地请假或者找人代为请假。交纳党费的时间如果碰巧他不在北京,他会让同事代为转交。支部大会上,刘先生会联系实际地发言,其拳拳爱国赤子之心总是浮现在我眼前。在这么模范的党员带领下,支部的气氛总是非常融洽,风气非常正。

刘先生对黄土所蕴涵的科学价值孜孜以求,对黄土地上的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近年来,中国黄土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特别是甘肃秦安中新世以来的黄土沉积序列及其揭示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历史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这与刘先生指导的中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密切相关。虽然科研和治学异常繁忙,但刘先生一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能亲自前往这些新近发现的黄土剖面进行实地考察,为进一步提炼科学意义而掌握第一手材料。200551日至59日,88岁高龄的刘先生暂别还在医院住院的老伴,在郭正堂研究员、韩家懋研究员、吴乃琴研究员和吕厚远研究员等陪同下,带领几位青年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千里迢迢奔赴甘肃等地进行野外考察。

2005年正是我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之际。刘先生在200551~9日的甘肃野外科学考察活动中以自己的言行生动地说明了一个共产党员和科研工作者如何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根据吴乃琴研究员和吕厚远研究员提供的野外照片和介绍可以得知,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刘先生不顾八十多岁的高龄,在他熟悉而亲切的塬峁沟壑之间、在崎岖难走的山路上上下下穿行,他不仅亲自在剖面上采集样品进行观察,而且每到一处都认真地做记录、画素描,手把手的指导研究生怎样辨别地层、注意重要的地质现象。他以身作则的行为深深感动着随行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显示了他作为一个老一辈科学家和共产党员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

除了进行野外地质科学考察,刘先生还结合当时正在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倡导随行的共产党员组成临时的党支部,一边开展科学研究,一边交流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心得体会,做到理论学习和科研实践“两不误”、“两促进”。在刘先生的提议下,一个临时党支部在西部黄土高原上成立了。这个临时党支部在此次野外科学考察活动中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所有随行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做出了表率作用,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是树立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表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和优良作风,以刘先生为核心的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在此次野外考察过程中也很好地贯彻和体现了这一宗旨。每到一地,刘先生都详细询问当地如何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与村党支部书记和乡长交流、探讨基层党组织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基层党组织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刘先生还亲切主动地与当地老乡拉家常,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关心他们的疾苦,认真听取他们对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要求,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向他们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认识了解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根据这些生动翔实的介绍和栩栩如生的照片,我将刘先生此次野外考察所体现出的一名老共产党员和老科学家如何身体力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事迹进行了宣传,获得这个信息的人们无不为一个88岁的老科学家、老共产党员的精神所感动。有这么好的前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很庆幸!虽然我不可能成为像刘先生那么伟大的科学家,但我一定会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441-203120.html

上一篇:出师未捷身先死——脚崴了
下一篇:与“史上最牛的专家”张信宝研究员接触感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