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移膜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ntleman 膜分离机理及应用研究

博文

有机膜中的多酶催化-----从二氧化碳到甲醇 精选

已有 9877 次阅读 2015-3-8 21:30 |个人分类:学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早在1999ObertDaveJACS上发表通讯,证实利用甲酸脱氢酶、甲醛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到甲醇的转化(图1),这一反应实际上是生物代谢途径的逆反应,因此即使在高浓度的辅酶NADH存在下,其产率仍然很低,得到的甲醇浓度也不到5 mM0.016 g/L)。近15年来,研究者们希望在酶固定化以及辅酶再生的改进上提高甲醇转化浓度,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国内天津大学姜忠义教授团队在这个领域走在国际前沿,不过他们的重点只是利用这一反应评价其多酶固定化载体制备,并未对这个反应本身进行研究。

图1 多酶转化二氧化碳到甲醇示意图

我们的研究初衷也是希望通过将多酶同时固定在有机膜内,利用对流传质降低中间产物在酶分子之间的传质阻力,同时在线去除其反应产物,以提高其甲醇生产浓度。本研究采用简单的膜污染诱发酶固定化方法,设计了两种酶固定化策略(图2),希望最大化的保持酶活性。但是很遗憾,我们得到的甲醇浓度仍然很低,而且不管采用多酶共固定化还是级联固定化,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开始思考这个多酶反应本身。

图2 两种多酶固定化策略

根据一系列的研究,我们认为虽然甲酸脱氢酶对二氧化碳的转化速度慢,但实际上甲醛脱氢酶才是这个多酶反应的瓶颈,因为此酶的底物为甲酸,甲酸会造成体系pH下降,而酸性pH下辅酶NADH是不稳定的,两种底物具有化学性冲突;另外只有甲酸浓度到达一定值,这个反应才会启动。因此,即使三个酶共固定化在同一区域,甲醛脱氢酶仍不能即时的将甲酸转化为甲醛,使得反应效率低下。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简单的酶固定化改进和辅酶再生很难改进甲醇的产率,将来的研究应应集中在寻找甲醛脱氢酶的替代品,或者对它进行基因改造。

文章下载地址:

Cascade catalysis in membranes with enzyme immobilization for multi-enzymatic conversion of CO2 to methanol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871678415000230

自评:

关于CO2转化制甲醇的项目是我的博士后基金,也是第一个由我自己申请的项目,研究过程却极其坎坷。不过这个项目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是我从膜领域向生物领域的转型之作。当然,如果不是通过膜污染与酶固定化的结合发表了3篇论文,对于这个项目我也不会如此淡定。在一个缺乏高端检测和表征设备的课题组,其实要研究这么个高大上的课题真是不容易,好在我们有钱,千把块几毫克的酶制剂Duang Duang的买,这估计也是我研究生涯中性价比最低的论文了。总之,经历了千辛万苦,我总算是对这个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得到的结果不能一鸣惊人,但对于科研界还是有丁点意义的,那就是,同行们,这条路走不通!

另外对于这篇论文的投稿,也是一把辛酸泪,刚开始小老板还幻想投个JACS,我真想说您也太乐观了吧,在我的说服下以通讯的形式投了个 EES(>14),结果被编辑拒掉说转投RCS ADV(>3),当时非常不屑,就投了个Green Chem.>6),审稿两个月后被仲裁干掉了最后补了一堆实验,扩充成全文,被大老板投到了现在这个接地气的杂志,审稿人拖了三个月,经催稿后编辑决定无需修改直接接收……文章是发了,不知道为啥就是高兴不起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9-872982.html

上一篇:超滤-酶膜反应器-纳滤集成技术生产人体乳多糖
下一篇:利用酶催化实现分子量相近溶质的纳滤分离
收藏 IP: 159.226.216.*| 热度|

7 蒋新正 陈冬生 黄永义 蔡正才 徐耀 shenlu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