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的王德华老师写了一篇《真正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指导的》,被编辑部顶上了头条,下面全文转载,然后发表本人评论:
真正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指导的
(王德华)
据网上报道,《中国博士质量报告》出炉(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184-1.shtm),里面披露“半数导师月指导学生不超两次”。显然这是揭当今的研究生教育的疮疤,目的一定是为了提高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学生得不到导师的指导,作为学生来讲是很不幸的。可以说,这样的导师不够格,不负责任。但是,我倒是认为,从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是优秀的研究生,遇到这样(暂且说不合格吧)的导师,得不到指导是一件幸事。他(她)不去指导你,这恰恰是他(她)该做的事情。前提是,他(她)能够给你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如果你有思想,这是施展才华放飞智慧的机会,咋不是一件幸事呢?
能够对学生指导和不指导,不是判断一个导师是否够格的标准。不够格的导师会对学生疏于指导,有些够格的导师,也可能会有意对某些优秀研究生“不指导”。这两种情况,都是应该鼓励的。作为研究生,应该把握住这些难得的机会。
根据人才成长原则,出类拔萃的人才只能是少数,这可能就是那些各种花样的人才计划设立的一个基础吧。所以,总体来说,大多数研究生是需要指导的,是需要认真指导的。大多数研究生注定是科学研究的大军中的普通一员,只有少数会走到最后、走到很远、很高。这少数研究生科学的贡献应该说是最大的,但这几朵鲜花的绽放,一定是需要茂密浓郁的绿叶衬托和扶持的。没有了根基,花自然不会开放,更不可能持久。这就是帅才、将才、“庸才”的关系,精英与草根的关系吧。相关政策偏向一方是可以理解的,但忽视多数是很可怕的,后果会很严重。
优秀的研究生总是少数,我们当然不可忽视大多数需要认真指导的普通研究生。可以说,没有广大的普通研究生的贡献,中国的SCI论文数量不会是世界前茅,没有他们的存在,中国的研究生数量也不会是世界第一。但是,那些能够引起世界关注的研究成果,那些耀眼的CNS论文,多数主要是那些优秀的研究生完成的。有时候,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真的是“半数导师每月指导学生不超过2次”,那么可以预测,只要这些导师们满足研究生们的科研要求(经费和条件),我国未来几年将会有很多的CNS论文发表或相似水平的工作,当然很多普通研究生要被放羊。在一个研究集体里,毫无疑问这个集体的带路人的地位非常关键,导师的水平和责任感也非常重要。那么,不管什么情况,在一个集体里有的研究生能够发表CNS,有的研究生一个字都发表不了。难道真的都是导师的原因吗?不是有句话吗:真正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指导的。我觉得这很对的,您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
背景和数字:
【这项调查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事部委托进行。调查分为博士培养和发展两部分,前者主要涉及博士教育过程,后者针对博士毕业后发展过程。调查涉及全国所有博士培养单位(不含港澳台),共回收有效问卷69133份。这是迄今海内外关于博士质量最大规模的调查。
1981年,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共有151个,2007年达到34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达1739个。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截至2008年,我国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近28万人。就数量而言,我国已步入世界博士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
1981年之后的13年间,国务院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了8043名博士生导师。55岁以下的博导1981年仅占12.9%,2006年则达70.9%。1995年博导审批权下放后,1997年至2006年博导数量10年间翻了近两番。《中国博士质量报告》】
——————————————————————
Neil反面教材:
1、王老师的这篇文章里刚好隐隐的涉及到一个很有意思,同时也很普遍的问题,也就是“标准错误”的问题。
何谓“标准错误”?这个词是兄弟我发明的,它的含义在于:你使用了一个常人无法达到的条件作为衡量和定义常人的标准,从而得出常人因不满足这样的条件而被淘汰出局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个荒谬的结果。
或者说:你在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常人,认为只有满足圣人标准的人才算常人,从而构建出一个只有圣人存在的非常人世界。
之所以说这样的结果是荒谬的,这是因为在这个地球60亿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人被你排除出了常人的范畴。
2、我们不可否认天才的存在性,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无师自通的孩子,有不需要导师指导的研究生,但是,请问,这样的学生在总体学生中的比例有多大?
据我个人观察,不到1%,也就是说中国各大学或科研院所每年招的100多研究生里充其量最多只有一个完全不需要导师指导,自己天生就能独立做研究。
现在,我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我们的研究生院,是给这1个完全不需要导师指导的孩子开的,还是给那99个的需要导师指导的孩子开的?
如果说我们的研究生院是给这1个孩子开的,如果说我们的“导师”这个称号就是为了这1个研究生而存在的,那么我们的研究生院和我们的导师的存在就完全没有意义,因为这1个孩子根本不需要导师指导,也根本不需要教授讲课。他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能自己学,要你有什么用?
而如果说我们的研究生院是给那99个孩子开的,如果说我们的“导师”这个称号是为了那需要指导的99个研究生而存在的,那么那句“真正优秀的研究生是不需要指导的”就变成了一句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毫无意义的废话。
难道不是吗?
3、王老师文中有这样一段:
“但是,我倒是认为,从一个方面讲,如果你是优秀的研究生,遇到这样(暂且说不合格吧)的导师,得不到指导是一件幸事。他(她)不去指导你,这恰恰是他(她)该做的事情。前提是,他(她)能够给你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如果你有思想,这是施展才华放飞智慧的机会,咋不是一件幸事呢?”
怎么说呢?这段话的逻辑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遗憾的是它的前提是错误的。
也就是说“他(她)能够给你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宽松的研究环境”这个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是往往得不到满足的,为什么这么说?
就因为这样一句话:他凭什么白养你?
你的导师不指导你,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自由了,可以放飞自己了,你想得美!
你的导师不指导你,同时也意味着你在学术上不听他的安排,可是你读研究生这些年,花的是谁的钱?吃的是谁的饭?
如果说你读研究生这些年里花的全都是你导师的经费,靠你的导师养活你,他在供你吃住的前提下还对你做学问不管不问,让你完全自由,那么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好人,只能说明他脑子有问题。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你的导师不指导你,但你别指望他会给你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他会像世界上所有的老板一样,逼着你出活,要定期汇报工作,定期出活,出不来活有你好看!
什么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门儿都没有!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要女研究生当男研究生使,男研究生当博士后使,博士后当牲口使。拿我的钱你就要给我干活,话不用说多,你们都懂的。
4、科研职业化发展到今天,顾不上指导学生,只负责发钱养活人的都不是导师,而是“老板”,你知道老板是什么意思?
他给你发钱,你给他干活,你们之间就是赤裸裸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就这么简单。
而在这种关系之下,你以为他会给你自由?开神马玩笑?
要自由可以,先拿出paper来。你要想你的老板真的不管你,就得先把论文交给他。于是一个怪圈终于诞生:
你要想出好的东西,要想“放飞自己”,需要你的老板提供足够的经费和宽松的环境;可是你老板给你提供足够的经费和宽松的环境,前提是你先给他发了论文。要不然他凭什么相信你就是那1%?
这里需要一个截断,总要有人让步,总要有人牺牲,请问:你真的以为你的导师会是那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吗?
天真,太天真。
5、所以,请记住:科研职业化发展到今天,“导师”这个词,基本上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老板”,同时,“指导”这个词,也基本上失去了内涵,取而代之的是“雇佣”。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就是赤裸裸的金钱与论文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最后能够留下的未必是优秀的研究生,而只是能够忍得住恶心,继续吃这口饭的人罢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