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学网】为什么中国研究生“必须”涨工资 精选

已有 19844 次阅读 2010-8-14 03:48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论, 反面教材

科学网的刘雯写了一篇《读博士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费?》,下面首先全文转载,然后发表本人评论:


读博士到底需要多少生活费? 
 
我刚读博士的时候,是300块一个月,国家统一的。去年国家给高校博士涨补助了,
1000上下浮动200。

北京地区的高校差不多就是1000块吧,也有高的,但是一般的学校至少1000块保底吧。

至于中科院,就算没涨,也比高校的多。

就拿1000块钱算吧,1000块钱怎么会不够花呢。我很费解啊。

我印象中,要是朴素的男生,一个月花个500-600块钱,吃饭就够了。我们女生还得买衣服,买零食什么的。

当然了,看你怎么花了。我1000块钱的生活费,食堂里吃饭300块钱够了。买衣服什么的,我只能在商场打折的时候,或者做活动时候买衣服。正价买我是买不起的。还有护肤品也是,买国际柜的,我也买不起,只能买买合资柜的,或者是网上团购。但是毕竟是学生,也不需要穿名牌用大牌啊。本科的时候是这么过的,博士的时候也是这么过的

你非要说我穷,我一个月才1000,商场一件大衣都2000了,一件短袖就500了。不给多发补助,连衣服都买不起了。我只能无语。

我看导师们都很朴素的,也没见生活多奢华啊,也不知道博博们想要多少钱才能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呢?

国家给的补助,说白了就是温饱线。因为之前是300,但是这几年物价涨了,所以才不够生活的。所以国家现在给1000,那也是温饱线。我的观点依然是,国家是让你们来读书的,不是让你们来享受的。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博士生待遇大幅度提高,像欧美一样,恐怕想读博士就没那么容易了吧。

那几个老师说得一点也没错,并且导师们都是苦过来的。比起我们这一代,不知道辛苦多少倍。以前知识分子是臭老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算现在,知识分子的待遇也不高。

可能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在抱怨的博博们,没碰到好导师。当然了,好导师不是一个劲的给你发钱,就是好导师。苛刻的导师我也听说过,拼命使唤学生又不给酬劳的。项目做不完逼着学生延期的。还听过学生不想读博士,非让人硕博连读的呢。

但是我觉得,好导师还是比坏的多,我也相信好人比坏人多,一个道理。

所以说,要读博士前,最好打听清楚,导师是怎么样的。别去了后悔。这样才能双赢。

还有就是,省着点花钱,用学生的标准来花钱。那钱还能富余呢。
 
——————————————————————

Neil反面教材:

我的不少中学和大学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去欧洲或美国读书,我自己则在中国科学院泡了4年,由于这些年里大家一直保持联系,所以我对国内和国外博士生的待遇比较了解。

这些年国内博士生要求涨工资的呼声很高,我对这种诉求表达强烈的支持。但与此同时我也遇到了很多人,对这种诉求抱有质疑的态度,刘雯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现在我写一篇文章,告诉你为什么中国的研究生必须涨工资。(注意:不是应该,而是必须)

让我们先从具体的例子开始:

1、Neil在中国科学院读书,直博5年,这5年平均月工资1500元人民币(实际上平均数目不到1500,就按1500算)。

我生活在中关村,在我的单位附近吃饭,平均每顿早餐的价格在5元人民币左右,午餐和晚餐的价格是1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10元人民币的标准在这里只能保证吃饱,不能保证吃好),这样我一个月的饭费是750元左右(当然,这个数字比在北大清华北航吃饭高一些,毕竟这里是科研院所)。

我每个月和朋友一起腐败,平均花费200元左右。

买牙膏洗衣粉洗面奶洗洁精洗衣卡洗澡卡电话卡,平均每个月150元。

我平均每个月买衣服花费100元。

以上开销总额为平均每个月1200元。我可以节省一些,在办公室打私人电话,偷偷用别人的洗衣卡洗衣服,或者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耍流氓不付钱让朋友请客,通过以上手段,我可以把上述开销控制在1000元,但这是最低了,再低我就只好到科学院的院子里啃草了。

但这只是单身的情况,如果我还想找女朋友,想和喜欢的女孩子约会,平时吃个饭,看个电影,唱个卡拉OK,那么我平均每周至少要多花100元人民币,一个月400元。请注意在北京的一个男人,和女孩子约会,一个月400元人民币约会经费是“完全不具备竞争力的贫民标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钱人终成眷属,大家都懂的。

这样算下来,我一个月的开销在1400元-1600元之间,也就是说我读博5年,即便真的通过不正当不体面不光彩的方式省吃俭用,最后也不过落个收支相抵,没有一分钱盈余。

而倘若我想活得潇洒,玩点花样,比如出个书什么的,我的银行账户存款必定是负的,就像我今天这样,成为好几万负翁。

2、与此同时,我有一个大学同班同学,他在法国某大学读博士,他的工资是每个月2000欧元。这2000欧元,除租房子,吃喝玩乐以外,他还有1000欧元的盈余。注意:他的吃喝玩乐是不需要省吃俭用的,纯花,吃饱了撑死一个月花1000。

这意味着,以1欧元折合人民币8.7元计算,他一年可以攒人民币10万元,读博5年毕业后,他的帐户上有人民币50万元。


3、现在,我的问题是:

假设你是一个女生,有两个男生同时在追求你,一个是我,中国科学院的土鳖博士,有中国授予的本土博士学位,银行帐户存款0元,29岁毕业时需要白手起家。另一个是我在法国学成归来的同学,有欧洲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银行帐户存款50万元人民币,具有不依靠父母便可以直接在北京支付房子首付的能力。

假设他和我是同乡,个子跟我一样矮,长得跟我一样像俞敏洪,其它各方面条件也相当。

再假设全世界男人都死光了,你只能从我和他两个人当中选一个做男朋友。

请问,你会选择谁?

我相信这个答案是很明了的,不用我再点明了吧?

4、经常光顾我博客的读者也许会被我博客诡异的风格、花里胡哨的界面和放荡不羁的文字所吸引,也许出于被这种幻象吸引,你会在做上面这道选择题时有所犹豫。

姐姐,古语说的好:公事不决问老板,婚事不决问爸妈

你在面对我们两个人犹豫时,回去咨询你的爸妈,他们作为四、五、六十年代出生在中国,年少时经历了文革,上过山下过乡,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始努力工作,改革开放时却又遭遇下岗,工作一辈子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但恐怕一辈子都没见过50万元人民币长什么样子的普通老百姓,会给你怎样的建议呢?

5、也许尽管你咨询过爸妈,但还是犹豫,你觉得我那位在欧洲拿到博士的同学帐户上凭空比在中国科学院拿到博士学位的我帐户上多出50万元是不公平的事,也许他本人没有我有才,也许他的发展潜力不如我,也许他未来的工作前景不如我乐观。

没关系,中国的大学会消除你的疑虑。

当你去中国各大学的招聘网页上逛一圈之后,你会发现所有的网页上都白纸黑字的写着只招收有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不单在攒钱买房付首付问题上与我的同学产生了不小的差距,在工作机会上我也是完败。

这时候,相信理智的你明白自己该怎么选择了。

6、上面这个故事里使用的主人公是我和我的同学,但把我换作任何一个在国内大学读博的年轻人,把我的同学换作任何一个在国外大学读博的年轻人,情况都成立。

所以,我们必须看清:国内读书的年轻人较之国外读书的年轻人,无论在情场上还是在职场上,都完全出于劣势。这种劣势,并不是单纯个人实力差距造成的结果

什么?你没看明白?我重复一遍:在国内读5年研究生一分钱攒不下来,在国外读5年研究生能攒50万人民币,国内大学根本不招本土毕业的博士,只招有留学经历的人员(尤其是这条),这种制度导致了本土毕业的博士在面临和海龟的竞争时完败,既竞争不到工作机会又竞争不到老婆,根本无立足之地!

7、对这个情况,国内读博的男生这些年里都在抱怨,这种抱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发泄,而是一种对不良现状不满的表达。

可在同时,这些年里我也没少见女生说风凉话,她们一边讽刺中国的男研究生们总叫嚷着工资低,总想着“要钱”,总想着“享受”,并且用“国家是让你们来读书的,不是让你们来享受的。”这样的句子来教训男生,另一方面却在择偶方面表现出异常的“聪明”和“理性”,有欧洲的和美国的博士可选,她们绝对不会选择国内的土鳖,有有钱的可选,她们绝对不会选穷鬼。

这是中国女人的双重标准,面对这种双重标准,我吐了,你吐了没?

8、当然,说风凉话的不止一家。还有更常见的一种风凉话:

抱怨在中国读研究生待遇低,有本事你出国呀?出不了国,只会唧唧歪歪的就是绝对的LOSER!


这些年我就曾经遇到有人这样鄙视我,对于这样的鄙视我一直都保持沉默。

对于我自己,没有出国是很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1)大学时候玩得太HIGH,导致没有好成绩。(2)我读大学是在2000-2004年,那时候中国的学生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出国。(3)那时候中国的房价并没有上涨,年轻人还没有房子首付的压力,大家心里还只是想着读书,并没有发现在国内读博会和国外有如此大的差别。

但不管原因有多少,其中终归有我自己的责任,所以我保持沉默。

但需要指出的是:从2004年冬天到现在,中国更加开放,出国读书更加容易,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却出现了一些不小的问题,房价和物价的成倍上涨让所有人始料不及,国内大学一致媚外使得本土博士在工作问题上完全失去了保护,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今天在国内读博士有着空前的压力。这种压力是绝对不能回避的,任何傲慢与偏见的非理性因素对缓解这种压力都只能起到负面的作用。

9、往小了说,从个人的角度,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没有找到好的工作和老婆是他自己的无能,但往大了说,我们必须非常清醒的意识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那就是:

我们当前国内的高等教育正面临来自国外高等教育市场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尽管在过去多年里一直存在,但由于过去国门开放程度不高,所以未能显现。今天它却真真切切的摆在我们眼前。

这种冲击不单表现在国内与国外教育质量的差距,还表现在国内严重落后的教育观念,国内过低的研究生待遇,以及国内高校研究生严重恶化的就业前景和就业市场上。

这种冲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80后以及90后的求学生活和求学意向,而如果我们忽视这种冲击所带来负面影响,则会使得这种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的后果是:

在不久的将来,由于在国内高校读书待遇过低以及就业状况的恶化,将使得愿意在国内读研究生的学生越来越少。随着百姓腰包的丰厚、获取信息渠道的畅通,国门开放程度的增大,愿意并且有能力直接出国读书的人则会越来越多。这会使得原本在扩招政策下扩张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严重缩水。

目前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是:在2010年,中国已经出现了某些地方大学高考0志愿报考,某些省市高考生中超过20%直接选择出国上大学的情况。

我个人预计,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在未来5-10年内,中国大陆将出现部分地方大学研究生院的0报考的情况。

在未来5年内,中国的高等教育行业将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门进一步的敞开,而遭遇与国外高等教育行业的生死之战!

在这种生死之战中,我们自己的大学能否幸存,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态度。

10、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所有的行业都是国有或集体拥有的垄断行业,所以不存在任何竞争和压力。而在改革开放后,由于我们自己的生产力水平不够高,导致我们自己的产业在面对国外同行的竞争时处于劣势,在这个时候,为了支持我们的民族产业,为了保证我们自己的行业不会被外国人打垮,为了保证中国人还有国货,我们的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用以支持和扶植自己的产业。

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行业正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我们正面临着来自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的政府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对中国本土的高等教育行业给予必要的支持,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和国家领导也以一种傲慢的态度对全国的研究生说“抱怨在中国读研究生待遇低,有本事你出国呀?出不了国,只会唧唧歪歪的就是绝对的LOSER!”这样的风凉话,那么我们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就要完蛋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果我们自己民族的高等教育毁在了我们自己的手上,我们还有百年吗??!!

11、诚然,给研究生涨工资,并不能缩小我们本土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水平上的差距,甚至就算涨了工资,也不可能高到能与国外研究生高额奖学金相提并论的程度。但涨了起码是涨了,涨一块钱算一块钱。哪怕这只是权宜之计,哪怕这只能对付一时,这都至少是一种认识上和观念上的进步。

可是如果一分钱不涨,如果在北京一个普通保安月工资1500元,普通饭店服务员包吃住外加月工资1200元的今天,我们还依旧认为研究生一个月500元能吃饭就够了,并以“他们是来学习的”名义把这些具有学士学位的,并且打算进一步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知识分子当小作坊的学徒来对待,我们还依旧认为中国的大学永远不缺优秀的生源,那么在将来,我们就要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价。

中国的大学永远出不了大师,只能花高价订购国外培养的人才不说,在将来中国的学生都弃我们的国家而去,中国高等教育倘真的崩盘,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这罪人的名义,你背得起吗?

12、该怎么做你们看着办吧,反正没几年我就毕业了。

不要问我毕业以后去哪里,我要糊口,我要吃饭,我要娶老婆,我要还债,我没那么多闲工夫再跟你们聊这些没用的……

想当年我就想安安心心读书,谁知道书非但没读好,结果还读成学徒和民工了,尊是杯具,内牛满面……



博士生与农民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352809.html

上一篇:我反对
下一篇:嗯,写东西注意用词
收藏 IP: .*| 热度|

61 李松 马建全 郭新磊 霍天满 武夷山 赵星 李小文 徐磊 王桂颖 刘建彬 文绍 李传亮 陈儒军 朱志敏 王春艳 蒋敏强 曹聪 陈安 张亮生 王修慧 刘立 李宁 刘艳红 周全赟 刘颖彪 吕喆 盖鑫磊 金小伟 卞勇 杨芳 王启云 刘永稳 孔晓飞 赵明刚 张芳 李学毅 陈青春 郭桅 封成斋 姜虹 李琦 王有基 武京治 徐耀阳 马利祥 湛韬 蔡津津 张凌 钟君 叶长辉 张乐 林涛 姚莹莹 hjddmsh hciap cgy lftkf woshiyigeh micalhe zuomeiyang fishonwave

发表评论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