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说说中国科研,说说中国文化,说说大跃进 精选

已有 18373 次阅读 2010-8-7 07:10 |个人分类:七嘴八舌|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评论, 反面教材

忘了点蚊香,半夜被蚊子咬醒,打开电脑上会网,等困了再睡。

看到王小峰最新的一篇博文,我身同感受,转载过来。转载之前提前发表几句评论:

我个人的一些感受:虽然文革已经过去很久,但是我们国家近30年流行的价值观还是一种大跃进式的价值观,我们从不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奋斗,通过自身实力的提高和水平的逐步积累而获取相应的财富和成就,而是把所有的目光都倾注于一夜暴富,倾注于完全不通过努力和积累就能实现的所谓成功。

关于这一点,这次我不说太不和谐的话,不去批评离我太远的人和事物,我就举几个自己身边遇到过的例子:

1、我的英语水平不错。我敢在自己博客上面对几千观众公开说自己英语还不错,就是因为的确不错。这个不错不是相对于由专业学校培养选拔并参加英语竞赛的选手或者自幼在美利坚长大的ABC而言的,我的不错是指我作为一个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西部出生的,初中一年级才开始学“Good Morning Teacher”的,在上学期间并没有享受过真正良好的教育资源,反而遇到过不少变态老师的,完全没有出过国接受过语言环境熏陶的,只凭自己的努力去学习英语的土鳖,能够用一口流利的口语给一个第一次来中国,英语说得像日语的印度人当保姆,这已经很可以了。现实生活中比我强的人不是没有,但就算有我也没见过。

我想说的不是这个。我想说的是我把我学习英语的过程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写进自己的书里。之所以记录这个,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向我的读者们传递一个理念,或者说信仰,我认为人这一辈子天赋固然重要,但努力还是要排在第一位的,不管你有多么强的语言天赋,你要学习一门外语,特别是第一外语,你都要下真功夫去背单词,花狠时间去大量练习口语和听力才能真的具备高水平。除此之外没有捷径。

可是现在看看周围的人,那些相信“集中突击7天就能学会英语”的虚假广告的人有多少?那些相信“英语不用学,只要出了国水平自然高”的赤裸裸的谎言的人又有多少?

我明明白白告诉你,像这样在学习上信奉大跃进理念的人一辈子都学不好英语。别的大话不敢吹,我从小到大,身边的同学朋友出国的很多,有全家移民的,有读书深造的,也有劳务输出的,但在这些人中但凡信奉不努力就能获取成功的人,没有一个英语说的比我溜的。且不用说跟兄弟我这种专门练过的比,就是把他们单拿出来,在他们出国生活数年后回来,开口说一句英语时,把你吓得吃不下饭的大有人在。

不努力,就没有成功。这个道理在中国也流传了千百年,我想大家多少都懂的可问题是在大家都明白事理的前提下,为什么现实生活中还会有这么多人迷信不付出就能取得成功这样的谎言?

2、不光学英语如此,学物理也是如此。我在中国科学院呆了4年,每隔一段时间就能听到有人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说这样的话:“我有一个同学XXX,他是一个神人,从来不上课,从来不听讲,从来不看书不做练习题,每天在宿舍泡妞听歌打游戏,结果高量群论量子场门门功课是满分,他一定是一个天才,将来中国的大师非他莫属。”

每次一见到这样的言论,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做你跟他的白日梦去吧!”

从学习的角度讲,物理学是比任何一门外语都更有难度的学科,如果你足够有语言天赋,也许只花半年时间练习就能达到可以初步交流的水平。但是物理学,特别是理论物理,你没有经过至少十年辛苦的练习,没有读足够多的书,没有老老实实follow足够多的经典文献,没有静下心来算过足够多的复杂积分,你课都不上书都不看作业都不做,仅凭小聪明混一个分数就敢号称天才和未来的大师,你是故意来恶心别人的还是真的脑袋秀逗了

能够相信不努力就获得成功的人,他的智商真的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这种高难度的工作。

可问题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么多人迷信这个?

我们的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

3、既然说到科学院了,我就顺道小喷一下科学院,我不大骂,我只是小喷。

近年来中国有很多人在讨论什么时候我们能有自己的诺贝尔奖得主,或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大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对于教育部下属各大学的研究生院,是什么情况我不了解,所以我不发表评论。但我对中国科学院多少还是了解的,以我对这里情况的了解,我认为中国科学院系统在短时间内培养不出大师,至少我这一代人出大师的几率很小

理由:

(1)中国科学院不是足够的重视教学。在这里读研究生只有一年的上课时间,可这一年的时间刨去各种假期、报道、搬家,最后真正上课的时间只缩水到8个月左右。

读博5年,却只有8个月的上课时间,对于做实验物理的人来说影响也许不大,因为说的不好听点,科学院培养出的做实验物理的学生大多数本质上只是技工,他们不少人虽然毕业后可以到美国或者欧洲各大国继续做博士后,表面上看起来蛮风光,可事实上他们在读博期间并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5年时间唯一学到的东西只是如何正确的操纵使用一套价值几百万或者几千万的仪器,学会了如何操纵这套仪器,他们就能做实验数据,就能去国外做博士后,就能有口饭吃。可这同时也意味着,离开了这一套仪器设备,他们就什么都不是,如果他们再没有其它的生存技能,那么他们尽管具有博士学位,也马上会失业。这话也许危言耸听,也许有点偏激,但就是我的大实话。有不同或相同意见的同学欢迎进来谈谈感受。

然而这8个月的时间对于学理论物理的人来说真的是太不够了。不说别人,光是我自己在研究生院读书的那一年,由于学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三十多个学分的任务,我的高量、群论、场论、固体理论、量子多体、微分几何、硕士和博士英语全部都挤在这8个月里,而且每周还要空一上午的时间用来上体育课,空一下午的时间用来上政治课,再空一晚上的时间用来上跟专业无关的选修课。我那时候每天看书上课近12个小时,每周上5天课,周六做作业,周日和同学组讨论班,8个月集中突击了那么多课,累个半死,但最终的学习效果并不怎么样。因为我上了那么多课,却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用来消化。

理论物理作为全世界最接近神的专业,这个专业从来不玩虚的,理论物理课程的学习,不是说给你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上课,老师在课上只讲半本书的内容,然后开卷考一个试,你通过了就算是学会了。学生必须有足够多的时间消化、练习、思考才能真正熟悉和掌握一门理论可现在倒好,直接吃快餐,那么多深奥的理论最后只浓缩到几个月的课程和考试,结束后就声称你具备一个博士应有的理论基础了,也不知道你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呢

(2)科研院所太过急功近利。如果说一个中国科学院的学生,在研究生院集中教学的一年时间里并不能学习和消化所有学过的课程和知识,这情有可原,毕竟科学院下属的研究院所太多,太分散,不集中教学也没有别的办法。学生在回所以后还可以继续自己的学术积累嘛。

可这话说的好听,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科学院的导师们由于是专职科研,本身并不从事教学工作,所以他们不像大学的教授那样即便没有科研经费,即便不从事科研工作,只给学生上课也能生存。科学院的导师们能否生存,与他们是否能申请到经费直接挂钩

有科研经费,你就是堂堂正正的研究员。没有科研经费,你就是龟孙子,必须寄人篱下,不愿意就卷铺盖走人

在这样的前提下,科学院的导师们压力非常大这种压力并不是一种学术上的积极动力,而是来自于不良体制施加的被动压力由于这种压力的存在,使得科学院导师们的工作不再是“研究科学的工作”,而变成了“研究如何申请经费的工作”;导师们每天的工作目标不再是如何能够取得良好的科研成果,而变成了如何取得大量的科研经费

而当导师们的压力过大时,研究生的日子也自然不会那么好过。导师有来自申请科研经费的巨大压力,他为了生存就必须通过一切手段多申请国家科研经费,而要多申请科研经费,就必须多产出论文

现在请问:这些申请国家科研经费所必须的论文该由谁来写?由导师亲自写吗?开什么玩笑!说句实话,科学院的导师每天花10小时时间专门用于走穴、四处开会、作报告、填表格这些与申请国家科研经费正相关的所谓“学术活动”,都不一定够!哪里还会有时间亲自指导学生,带着学生写论文???!!!

所以论文是要学生来独立完成的,而且还要多快好省的大量出论文,由此可见学生的论文压力有多大!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工作需要有适度的压力,这个理念没错。但问题在于导师和学生受到的这种论文压力并不是一种来自于学术水平要求的,来自于学位授予必须的压力,而是一种来自于导师申请科研经费存在巨大困难的不良制度的压力,这种压力是非正常的,非学术的换言之,这种压力并不是广泛存在于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它只存在于科研经费申请和评定制度有缺陷的国家

这种压力对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很简单,由于导师在申请经费过程中有论文的压力,所以他会拼命push自己的学生,要他们尽早“出活”,尽早“出论文”,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在读博期间学术的积累

作为一个学理论的学生,你在研究生院上课的时间尽管只有8个月,但那也是实实在在的8个月,而在你回所以后,表面上看你有4年自由的时间读书,可实际上你可能压根就没有一天能安稳读书的日子。

你说你想学路径积分,想学场论,想学量子多体,开什么玩笑?谁同意你学这些东西的?如果你不发表论文,如果你不出活,你就别想看书。所以你还是老老实实学你的编程,弄个数值模拟程序解几个自己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物理意义的方程,随便画几个图混个paper,能够保证自己的研究小组顺利申请到下一批科研经费,然后混个学位拍屁股走人吧。

这就是现实。

在这整个的流程中,从导师到学生,每个人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中最苦的是学生,他读5年博士,却无法得到应有的学术培养和足够的正规的学术训练,他只是做了5年论文,却没有真正学到本事,最后被学术界淘汰也便是必然的结果了

你说现实如此,我们又有什么样的脸皮敢号称自己的国度能够培养出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年轻人呢?我们培养不出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年轻人,又有什么资格妄谈产出自己的大师呢

在这时候,我想,除了花钱买之外,我真的找不到一个我们自己能够拥有大师的合理的理由。

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本质上还是出在“大跃进”这三个字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科学院系统,现在很浮躁,很急功近利。这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具体表现在我们一味的看重国家或单位或研究小组每年产出的论文总数这个指标

说不好听点,一味看重论文总数这个指标,以这个指标作为一个科研单位科研实力的主要评判标准,并以之作为申请经费的评判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跃进行为

在大跃进时期,我们高喊着要在多少年内产量超英赶美的口号来大炼钢铁,忽视的是我们自己真正所炼出的钢铁的质量以及我们产钢铁能力的现状。在我们不具备大规模生产优质钢铁的时候,我们所采取的行动并不是去真正经历一个花大功夫提高自己能力,默默无闻忍痛积累的过程,而是希望走捷径,投机取巧,以和“无需努力,7天就能学会英语”相同的“无需改进技术,5年即可超过世界强国”这种愚蠢无知的信念来自己骗自己,这使得我们时至今日仍承受着切肤之痛

然而在今天,我们的科研依旧如此,我们每年都在高喊自己国家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在全世界排名第几,却完全忽视我们自己的科学家个个都受经费困扰而无法安心工作,每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能真正做科研,我们的研究生个个都无法保证温饱,在读博几年里拼命干活,却无法得到导师足够的指导,无法得到足够的学术训练和知识培养的现状。在我们的学生培养制度以及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时候,在我们不具备培养出高学术水平的青年科学家的机制,不具备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良性土壤的时候,我们所采取的行动并不是认真的对待问题,反省自己,改革制度,并不是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远大目标,老老实实的从现状出发,去经历一个忍辱负重,忍痛开刀的过程,而是希望走捷径,投机取巧,以“5年就能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10年就能有自己的大师,20年就能得诺贝尔奖”这种愚蠢的信念和口号来自己骗自己,这使得我们的国度在未来20年内仍将承受这种切肤之痛,毫无疑问。

是的,今天看来,大跃进时候的我们多么的愚蠢,可在将来我们会发现,今天的我们同样愚蠢。

4、为了避免跑题,现在回到文化的话题。科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科学研究工作也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我们的科研急功近利,这并不是单独的问题,这只是社会问题的一方面。换言之,科研过程中的大跃进是整个社会大跃进的一部分。

我们为什么会大跃进?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我们在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同时,居然还拒绝去了解,拒绝去虚心认真学习其他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提供的看法和信息。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没落了,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而这种没落对我国人心理上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它使得我们从心底产生了长达百年的自卑感,可这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我们在这种自卑感的笼罩下,内心深处衍生出了极度自负感。

现在我们的心里总有一个声音,不断的告诉我们自己到底有多牛。而如果事实与这个声音的描述不符,我们就会产生不顾事实的幻想来自己骗自己。

大跃进就是这样一个幻象,在梦境中,它无限美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万丈深渊。

我们要想真正强大,必须找到真正的自我,而要找到自我,必须破除这样的幻象,这期间所需要的,除了理性之外,还需要沉默,需要忍耐,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不愿意付出,就想成功,不愿意付出代价,就指望成就梦想。这是另外一个自己骗自己的幻象。

我们最终的命运如何,是一辈子自己骗自己,生活在没文化的幻象中,还是放下自卑与自负的心理包袱,真正理性的面对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重回正轨。这个由你们决定。

写到这里,发现已然天明,我无需再睡,就此搁笔,题目随便起的,将就看。最后附上王小峰的原文:

————————————————————————————

带三个表 @ 2010-08-07 2:55:13 分类: 闲扯

以往历届文化部长,几乎很少谈论文化的。蔡武部长最近开始谈文化,话题是“低俗化”。他提的问题非常好,估计是老六给他撰写的提纲,所以有六个问题:

一、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据说现在一年创作歌曲在两万首以上,但是真正为广大群众所传唱的有多少首?

二、现在一年创作的小说等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但真正为广大读者所一致公认的力作有多少部?

三、出版业一年出版各类出版物三十万种,但真正能与我们先辈几千年为我们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作品有多少?

四、我们全国几百个电视频道,数以千万计的文化节目,真正的有丰富文化内涵、高尚文化品位和品格的节目又占多大比例?

五、我们每年生产四百多部影片,上万集电视剧,其中能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并驾齐驱的传世力作占多大比例?

六、热遍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中,逐利、炒作,托假的“虚火”占多大成分?

我本来指望蔡部长能给我一个很精彩的答案,结果我很失望,就冲他下面解释的文字,我就觉得,蔡部长不过是个菜部长。

  一是市场导向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成为一种价值追求。这是市场规律的体现,但也不可避免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影响,期望一夜暴富,浮躁风气、快餐式创作流行起来,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对艺术创作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影响越来越大,并迅速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同时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东西。

  三是文艺批评流于形式,助长了低俗化的趋势。目前,文艺批评状况堪忧,健康的、正常的文化批评式微,对低俗、消极、混乱等不健康不正常现象不进行客观批评,或不痛不痒,击不中要害,批评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在利益驱动下作托,助长了低俗之风的泛滥。

今天出现的文化领域的各种傻逼现象,就一条:没基础。我们总是喜欢跟西方对立。对,从政治制度讲,你可以跟人家对立。但从经济角度讲,我的祖国跟人家一样了。如果不一样,区分方法很简单:西方经济危机不会波及我们,比如北朝鲜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文化半身不遂偏瘫中风口歪眼斜变成毕加索的名画模特是必然的。

好,既然我们经济体系跟人家都一样了,那为什么出现很多问题呢?很简单,我的祖国在开放这30年间,一直使用最捷径的方式获取西方除政治制度之外的一切模式,我们因此沾沾自喜,因为不费吹灰之力超英赶美。但是30年后,问题出来了。

西方工业革命两百多年,他们用两个世纪的时间把各种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完善起来,以此体系为基础,出现的各种结果都是正常的。他们是一只家养的鸡,正常生长、打鸣、下蛋……羽翼丰满,宰了吃肉都很可口。我们呢,就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催肥的肯德基用的那种鸡,我们各个领域都没有完善的体系,但是都有了人家的模式。我们没有音乐产业,但是有唱片公司;我们没有电影产业,但是有大片;我们没有任何资本主义的任何市场经济的规则,但是都有他们今天的模式。在我的祖国,盖楼都先从最顶层开始盖。

而我的祖国的人民,价值观变得混乱,衡量价值观的标准还停留在明代,基本上是享受着最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愚民。至于“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影响越来越大,并迅速向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扩展。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同时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东西。”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还不是我的祖国喜欢从最顶层开始盖楼带来的恶果。

所谓高尚、高品位、高品格文化,在计划经济时代,可以指定我的祖国的人民欣赏。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就只能由人民来决定。可我的祖国的人民就这个低俗的欣赏水平。我想问问菜部长,在我的祖国,学校教育什么时候教过学生真善美?他们没学到,那又谈什么去欣赏,没有欣赏,又谈什么高尚、高品位、高品格文化?你上海人啊?

基础的建立来源于规则的建立,话说到这里就不能再说下去了,三国时代是没有规则的,人们都靠欺骗赢得胜利。今天跟那个时代其实一样。不靠规则,靠谋术、钻营、欺骗……这话一说就老长了,部长这方面大概很有感触,我就不罗嗦了。部长没事讲话就别老提什么反低俗了,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我认为,再过百八十年,也许就好些了,现在低俗是必然,谁让我的祖国经济走到前面去了,而意识又落到后面去了,这个差异需要时间来解决,不是需要讲话来解决。百八十年后,部长今天怀疑的文化人生就回迎刃而解了,只是我的祖国人民以及部长不幸,赶上了这么一个糟糕的时刻,赶不上未来的那个美好时刻了。

当然,您的山寨秘书会在我的博客后面留言批评我的上述言论,哈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350671.html

上一篇:有感于全国媒体都在骂郭德纲
下一篇:信(11)
收藏 IP: .*| 热度|

85 吴景鹏 蔡子微 袁方 曹俊兴 武夷山 茹永新 罗德海 马红孺 李小文 王桂颖 王伟 文绍 艾云灿 李传亮 任胜利 阎建民 张檀琴 赵明 孙学军 朱志敏 蒋敏强 沈妙根 严海燕 曹聪 陈安 张亮生 戴小华 王修慧 逄焕东 李国强 任国鹏 孙庆丰 於鑫 吕喆 盖鑫磊 牛丕业 苏红 周望怀 吕乃基 熊英飞 赵宇 王启云 苗元华 李志俊 贺天伟 张芳 张华 李学宽 鲍海飞 李永丹 唐常杰 齐霁 武京治 许新裕 叶剑 行敏锋 蔡津津 许亮 刘广明 赵新铭 李宇斌 林涛 王庭 罗琴芳 魏成蓉 郑永军 黄锦芳 陈志豪 罗汉江 周鹏 木子 侯振宇 vigorous zhj71626 chembit lftkf neilchau lidejunwky fish804 greensleeves zhulihong fumingxu micalhe nm moneyzj

发表评论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