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恩难忘,光芒永存
——怀念恩师李小文先生
1月10日,恩师永远离开我们的当日,我因事在外奔波了一整天,晚上看手机信息,西北大学的一位同学发来短信:“小文老师怎么去世了?”,再一看微信中几近刷屏的消息,几乎不敢相信恩师已经仙逝多时了。后来才知道在当天的上午,肖师兄在老师学生的QQ群里发出“在京 想见的 上午来306看一眼吧”的消息,遗憾的是未能见到恩师最后一面。只能16日送他最后一程了。
最近一次见他老人家,是去年5月底回老家办婚礼前,和爱人到北师大去看恩师和师母吴老师,那时看他老人家精气神还挺好的。当时还开玩笑说生了娃娃让起名。不成想,恩师发病急,走的快!可恶的病魔这么快就夺走了他的生命。
去年9月10日给李老师发节日问候邮件,顺便汇报下近况。恩师很快回复:今年甘肃一人因鼠疫亡。你们有反应吗?(落款还是熟悉的二字:小文)。 由于博士阶段在遥感所跟随曹春香老师(我的第二导师)一直做空间信息技术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研究,尤其是鼠疫方面。但近两年中断了这方面的研究,未及时跟进。结合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给老人家回了邮件,没想到很快收到他的回复:“谢谢!我想在科学网转发您的回复,暂时隐去尊名。如果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我相应修改。小文”。也很快有了科学网上那篇“【求教】解读:酒泉26年未见人间鼠疫”的博文。最近因为自然科学基金推进,在研究方面有了一些新进展,正待有机会向他汇报,恩师却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
回想2008年从陕西师大硕士毕业,能成为遥感所李老师名下的博士学生,总觉得真是幸运。那时候对于北京,对于院士,是既向往又觉得很遥远。还记得曹老师带我们去见李院士的时候,自己是既紧张又兴奋。结果没有想到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还批评我们说以后来绝不让带东西。后来还留我们在学校的教工之家食堂吃午饭,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近地和院士座在一起。永远记得那一次我们喝的是二锅头,因为是第一次喝也不会喝,几口就感觉胃里翻滚,我故做镇静说要去下卫生间。带上里面的小门,我没控制住就吐了出来。结果外面有人敲门问我怎么样?原来是李院士看出来我去卫生间是假,喝酒有些难受是真,让同门来看我一下。等我清理好了,再回去的时候,老人家笑着说,没事,慢慢来。
记得读博期间,两周一次的小组会,若没出特殊情况李老师总会挤出时间与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关心我们的进展和生活中的困难。那个时候,遥感所和北师大都有李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轮流做庄,一次在遥感所开,一次在北师大开,每次三个人的PPT重点汇报,其他人口头汇报。印象中特别清楚,由于每人跟随的第二导师有所不同,大家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差别,但每次李老师都会认真的听完每一个报告,并会问大家听懂了没有,偶尔还会点名让讲一下是怎么理解的,而他总是在不经意间用近乎请教的口吻给我们不同的问题指点迷津。他总是鼓励大家要勤于思考,要真正的弄懂问题。好几次,老师同我们分享他的二锅头,在师生欢笑轻松的氛围中把问题理清。那样的场景似乎又在眼前,却又离得好远。
博士毕业的时候,一时未找到合适的归宿。记得是端午节前后,去老师家。那天他好像身体不是太舒服,一般礼节性的访问他都是拒绝的。我记得到了老师家楼下,电话询问,当老师知道是学生过来的时候,还是让我上楼到家里,老人家一方面问我情况,然后当时就让吴老师联系电子科大看可否有机会并问我乐意去否。走的时候,他和吴老师还非让我带上学校送他的节日粽子,还安慰我说,别着急,回去把粽子吃了先好好过个节。出门的时候,我的眼泪流了出来。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我未选择到科大而到地理所做博后的时候,李老师很爽快的给我写推荐信,并说留在北京挺好的,好好干。
这几年,断断续续几次会议上见到老师,有机会和老师聊几句,他总是热情的询问我的近况,鼓励我别心急,扎实的做些东西。并让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多关心我。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下午,和七八位师兄师姐约了去老师家慰问看望下吴老师。今天老师家里简单设了一个灵堂,看着上面先生熟悉的面容,我们每人依次默默的点香、三鞠躬、上香。想着再无法和老师请教和交流,泪水湿了每个人的眼角。师母也很难受,她说都三天了想着他应该回家了,就给设了这个灵堂。她含着泪说,你们老师在他博客中写了很多东西,比如分形,比如尺度效应,比如贝叶斯定理,都是他的一些思考和想做的事,希望你们能继续去完成。而我们也都在心底默默的记下师母转达的想是恩师最后的教诲。
有一位师姐在我的微信空间中写道:“有的人去世后,给人留下了科研成果;而有的人,留下的却是方向和精神。”我想对于恩师,对于遥感研究方面的指引,以及大爱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也将无形中引导我们如何继续为人师表。
恩师,一路走好!吴老师节哀!
(2014.5.25拍于北师大李老师家中)
2008级遥感所博士生高孟绪
写于2015年1月13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