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安全文化之15条思考

已有 2714 次阅读 2016-2-26 08:1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tyle, center

安全文化之15条思考

 

/王秉

 

在春节前夕写的一篇关于安全文化的小体会的基础上,通过这几天的思考,再完善添加了4条,总计形成15条安全文化小思考,与大家分享。

 

1.安全文化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事故,更深层的目的是塑造人形成积极安全人性与理性安全认识。

 

塑造安全人性毋庸置疑,说明一下塑造人的理性安全认识,例如:现在国人不相信中国奶粉(或食品)的安全保证,甚至有心理恐慌;一般人(特别是家庭背景好的人或学过安全的人)都不喜欢从事高危行业,即便某个高危行业企业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安全保障水平,而高危行业正需要安全素质等高的人员。此类现象到底是人的安全意识提高的表现,还是扭曲安全认识的表现,需要思考!

 

2.安全文化研究可分派别,事实也是如此。

 

由笔者看来,安全文化研究可分为实用派(即事故预防)、品味派(即鉴赏、搜集与整理安全文化)及其两者交叉派。其中,实用派的研究很多,不胜枚举,这主要是因安全文化研究者的学科背景(记得有位老师现场讲,我们要不像季羡林先生一样懂文化)与安全文化的实际直接效用决定的;品味派虽有一些研究,但还需不断搜集、整理与鉴赏,它更强调安全文化源于人的生产、生活,更贴近人的生产、生活,其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形成人们可在茶余饭后闲聊或品读的安全文化典籍,让人们读安全,爱安全,并改良消极安全文化。换言之,品味派的研究更偏向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研究。笔者推崇交叉派,觉得这种派别前两者派别兼并,研究更全面而科学。

 

3.安全文化识别(尤其是视觉识别)不是表面工作,而有实质性意义。

 

这几年来,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重视。但是,绝大多数人认为安全文化偏虚,为了实化,人们借助安全文化载体(标语、画栏、宣传墙、媒体等)使安全文化可视化、可听化与可触化。但是,又有人认为这是做表面工作。倘若你认真研读过文化识别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你就知道这是非常必要的。

 

4.安全"吐槽""点赞"也是一种安全文化。

 

无论是安全相关QQ、微信群组或网络平台等,总会看到安全业界人或相关人互相的追捧、认可或"互喷",简言之,流露的是一种安全"吐槽""点赞"。绝大多数人是爱安全的,就像一位安全培训师所说:我不是在传播安全文化,就是在传播安全文化的路上,也有表现无奈的,或者说安全无用的。诸如此类,这也是一种安全文化。

 

5.我国过去及当前是明显的"事前(消极预防)——事中(极力救援,救援的有效性有待考量)——事后(积极应对)"型安全文化。

 

纵观以往我国发生的事故,绝大多数都是安全责任事故,刚刚调查尘埃落定的天津港爆炸事故也是如此,谈到责任事故,肯定就牵扯到失则或尽责不到位等问题,还是预防出了问题;每逢事故发生,政府部门总会积极响应,奋力救援,普通民众也会极力声讨追责、彻查;事后各方也会积极投身灾后恢复。真是非常切合上述安全文化类型。就连昨晚看《星光大道》,邀请来了百位消防战士,主持人仅是谈向他们致敬,参与"8.12救援"的消防战士发言也仅谈勇敢"逆行",就是均未谈到让大家提高消防意识,哎~

 

6.安全文化量化研究有优势,但安全文化定性研究更有思想和内涵。

 

由于安全科学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与优势等,量化研究偏多,关于安全文化的研究也是如,集中于评价此。但是,笔者认为安全科学,尤其是安全文化、安全管理等,更应该多一些定性的研究,教人们怎样做,做什么等,也许更有思想、内涵与价值。

 

7.绝不能脱离感情()谈安全文化,感情()是安全文化的基础。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无论是爱己,还是爱彼,我始终觉得感情()是激发人的安全责任、意愿的主要动力,也使人们更加认可安全工作,该点后期专门会有文章论述。简言之,若抛离感情()来谈安全文化也就失去其意义与价值了。印象最深的戈麦斯安全法则就是将感情()融入安全文化(安全标语)的经典例子。

 

8.安全文化传播自媒体日益增多,但推送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有待斟酌和筛选,监管也需加强。

 

不过多解释,仅说明:安全文化传播自媒体为安全文化传播带来优势的同时,致使安全信息爆炸,难免会有一些偏失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内容,这些内容严重的反而会酿成悲剧,此外,版权等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

 

9."造安全文化""引安全文化""寻安全文化"3条路都要走。

 

依据安全文化学与安全科学等相关理论等创造新的安全文化,即造安全文化;通过比较安全学等知识与理论,学习、借鉴或改良安全文化,即引安全文化;从某一群体的传统文化中寻觅安全文化痕迹,并积累、丰富安全文化,即寻安全文化,无疑是一种丰富安全文化的绝佳路径,且更适合某一群体自身(需加强)

 

10.安全文化兼具严肃性与活泼性。

 

安全不是玩笑,所以安全文化一定要具有威慑力,即要严肃,如制度安全文化与行为安全文化等;安全文化又是文化,应具活泼性。这一综合性质应是安全文化的最本质与与独特性质。

 

11.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与风向标。

 

理念决定方向,引导行为。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讲HOP的重要理念是:安全不是没有事故发生,安全是防御意识的存在。这明显是将事故预防的关口前移了,防御意识有漏洞就是危险,这点提法与认识笔者很认同,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事故。

 

12.安全科学研究要更多的进行安全文化的内在反思,让安全文化助推安全科学发展。

 

最初,在传统的、正统的安全科学研究中,安全文化只不过是一种氛围,因而在安全科学研究过程中可有可无,最多不过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外在变量”,因而,大部分安全科学研究者都不会去花大力气来专门研究安全文化。后来安全文化逐渐得到了学界的重视与认可,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还尚未形成安全科学研究者普遍强调安全科学发展的安全文化的内在意蕴和价值的思维与境界。安全文化不仅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有其内在的特质,而且不同安全文化传统与思维对安全科学发展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巨大,这也是各国、各地区安全科学发展水平层次不齐的重要缘由所在。

 

13.理工科背景的研究者对甄别安全文化,实现安全文化科学化更有优势。

 

安全文化是一种知识性文化,即"安全就是知识"。除过安全精神文化,安全文化更多的强调其事故预防价值,涉及安全制度、规范、知识与技能等,而对于研究甄别这类知识性安全文化元素,无疑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有优势,有助于对安全文化进行去其糟粕或科学创新的改造。

 

14.安全文化研究者应主动进行安全文化与人文融合,促使安全文化更具文化味道。

 

无论是安全文化研究者,还是普通大众,都普遍有一种感觉和"无奈",就是安全文化缺失"文化味道"。对于该问题,安全文化研究者应本着开放、包容的态度,主动与人文进行融合,从而给安全文化加入更多的"文化调料",让安全文化真正像文化,成为文化,这需要安全文化研究者自身主动的努力,而非是靠人文研究者来认识到并实现这一目的。

 

15.安全标语兼并外在与内在意蕴,是进行安全文化研究的重要媒介,涉及学科极其广泛,如安全科学、心理学、管理学、语言学、传播学、行为学、价值哲学等,以安全标语为起点研究安全文化,可使研究者具备全方位视角、系统性思考、多学科知识,诸如此类的安全标语研究收获无疑对后期的安全文化研究具有诸多益处与优势。

 

后记:以上是笔者在春节前思考的基础上,补充并完善的15条安全文化的小思考,网络有点不便,就贴空间分享哈,开学再正式贴博文。

 

作于2016212

 

顺及推荐新春出版的新书,发现安全标语的力量——《安全标语鉴赏与集粹》;

出版社官网介绍与销售:http://shop.cip.com.cn//product/20160101/360369787122252241.html

京东:http://item.m.jd.com/product/11867838.html

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958692.html

上一篇:安全文化系列论文交流(1)——从心理学视阈观安全标语
下一篇:过大年,聊民俗安全文化
收藏 IP: 218.76.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