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公开同行评议内容,你支持吗? 精选

已有 10697 次阅读 2016-11-15 09:2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摘要

公开同行评议内容是否能促进同行评议的健康发展?支持者认为,公开是对评审人的监督,同行评议过程会因此更加公平。反对者认为,如果公开同行评议内容,人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转发,这对评审人是一种伤害。

李江/ 浙江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参考文献中的论文

同行评议是当前最常用的学术评价方式。关于同行评议,有三个基本观点已被证实且被认同:(1)与定量指标相比,非结构化的同行评议能在最大程度上接近被评价对象的真实状态;(2)在利益驱动下,同行评议容易被操纵,因此,定量的评价指标常常被选用,以作为补充或替代;(3)同行评议的评价方式基本有效,但对于开创性贡献缺乏鉴别力。

同行评议是科学家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确保公平、公正的同行评议,才能维持科学界的良性发展。因此,科学家、科研管理者、科研服务者应致力于确保同行评议的公平与公正。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等科研活动中,都存在同行评议环节,然面,多数时候,同行评议的结果并不公开。

NatureCommunications公开同行评议内容尝试

公开同行评议内容,你支持吗?英国拉夫堡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Kevin Sinclair认为,尤其在存在的争议的研究领域,例如生命克隆,公开是维护秩序的必要手段。他的研究对象是克隆羊,于是,他在开展实验的时候,就邀请记者前去参观。20167月,他的研究论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他同意公开论文的同行评议内容。《NatureCommunications》是全球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之一,目前正在做一项尝试:期刊征得作者同意后,公开论文同行评议的内容,旨在评判公开是能让学术活动的评估更可靠、更人人平等。

有些学术期刊已经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开同行评议内容的行动,例如《PeerJ》、《BMJ》和《F1000Research》等。然而,有些学术期刊则拒绝公开同行评议内容。还有些期刊有些犹豫,例如,《Nature Communications》虽然正在尝试,但有点像站在冷水游泳池边,用脚点点水,却不肯跳下去。

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公开实验并不是强制性的,效果似乎不错。2016年,期刊上60%的作者同意公开同行评议的内容,当然,公开评语时,出于对评审人的保护,需要隐藏评审人的姓名。

欧盟委员会的关于公开同行评议内容调查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发现在3062名受访者中,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公开同行评议内容应该成为学术活动的惯例,尽管他们对公开也存在一定担忧(具体如图所示)。此外,20%的受访者认为,公开同行评议内容,尤其是公开评审人的身份,可能会让同行评议结果变得更糟糕。

在调查中,有一个问题,公开到底需要公开哪些内容?有人认为,公开应该指公开评审人姓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优青、杰青等项目是这种做法);有人认为,公开应该指公开评语而隐藏评审人姓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的评语只发送给申请人,还没有做到公开);还有人认为,公开应该指将同行评议的整个过程向所有人公开(类似一个开放的论坛)。

Elsevier公开同行评议内容行动

丹麦的Elsevier(爱思唯尔)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之一。在最近两年,Elsevier公开了旗下一些期刊的不具名同行评议内容,包括《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urgery》等。其中,33%的主编认为,公开同行评议内容是有效的。因此,Elsevier准备进一步将公开行动推广到更多的期刊。

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观点

支持者认为,公开同行评议内容的好处很明显,公开是对评审人的监督,出错的时候评审人需要承担责任,同行评议过程会因此更加公平。公开同行评议内容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审人的寻租空间,对学术竞争力强的被评审人而言,能够提升脱颖而出的机率。

反对者认为,如果公开同行评议内容,人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随意转发,这对评审人是一种伤害。此外,评审人知道评语对大众公开之后,可能会努力避免专业术语,以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术活动是一种干扰。

Kevin Sinclair虽然赞同公开他的论文的同行评议内容,但他表示,他不会成为公开同行评议内容行动的布道者。总体而言,他认为科学家会对这项行动存在担忧,目前形势还并不明朗。

参考文献

Callaway,E. (2016). Open peer review finds more takers. Nature,doi:10.1038/nature.2016.20969.http://www.nature.com/news/open-peer-review-finds-more-takers-1.20969

文字编辑:李东 / 浙江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014843.html

上一篇:学科交叉,我们能做些什么?
下一篇:学术语言越来越随意了
收藏 IP: 183.157.162.*| 热度|

22 陈楷翰 王从彦 张世成 王毅翔 王启云 檀成龙 叶晓明 姚小鸥 王洪吉 武夷山 李土荣 刘克 冯兆东 白禹 金拓 蔡小宁 黄永义 俞立平 迟延崑 zhjq2016 xlsd louiex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