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余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zy 揭开意识活动的神秘面纱

博文

大脑模块化功能:直觉和第六感的神经机制(4)

已有 4968 次阅读 2017-1-21 16: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直觉、第六感都是人们极为熟悉却又难以清楚解释的心理现象。一直以来,这些心理现象或多或少与大脑、灵魂或神秘力量发生关联。无论文学作品,还是影视题材,抑或新闻传媒,几乎都曾有过种种异化描述。事实上,直觉和第六感都是大脑神经活动的主要表征方式之一。

一、个体的所有直觉行为均源自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所致

在自然竞争的生存法则下,非洲大草原上的小羚羊出生后必须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就要学会站立、走路和奔跑。这是小羚羊的大脑开始接收外部信息并储存为记忆的起始点。DNA提供的大脑结构仅是羚羊生存过程中可开发的潜能条件,要长久活下去必须在后天的模仿学习中,将大脑神经中可开发的潜能转化为神经的实际活动能力。与所有的其他脊椎动物一样,羚羊肢体活动的所有信息都会在端脑的运动区储存下来。上一次储存的记忆信息是下一次肢体活动的信令之源,端脑运动区是羚羊本体神经活动的“信令档案库”。小羚羊初始的几次奔跑或许仅是生命本能的模仿跟随。久而久之,小羚羊的意识感知中逐渐形成固定模式:每当豹子等一些肉食性动物出现时,羚羊妈妈跑得特别快,小羚羊也尽可能快地跟着跑;当斑马、野牛等草食性动物出现时,羚羊妈妈并不需要回避或逃跑,小羚羊也跟着妈妈一起悠闲地享受着青草的美食。

外部环境信息刺激生命本体产生的感知差异,在小羚羊的记忆储存中建立起各种相互独立的神经网络结构。一个记忆事件对应于一个信息局域网络。不同的记忆事件构建起不同的信息网络。凶猛动物的相关信息与本体的四肢运动信息关联构成危险信息网;温和的草食性动物的相关信息与本体放松的神经信息关联构成友好信息网;嫩绿的青草与美味的口感神经关联构建起食欲信息网。凡此种种,生命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恐惧等各种情绪,与当时的生存环境状态渐渐地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关联。组成大量的记忆事件。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这些联结点在神经科学上被称之为“突触关联”。在小羚羊成长为大羚羊的历程中,羚羊们见过了大量同类因未能及时逃跑被豹子吃掉了,每一次的恐怖情景之后,记忆中的突触关联就会粘得更加紧密。于是,肉食性凶猛动物形象信息与肢体运动信息构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记忆事件。记忆事件的触发原动力是神经元的谐振作用机制,即,储存过信息的神经元的固有频率与外部进入脑内的信号形成同频谐振。应该就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物理学机制。


因此,羚羊见到凶猛的肉食性动物就要逃跑,看到嫩绿的青草就被吸引,遇到其他草食性动物无需回避。这些行为差异皆因大脑记忆神经网络发送的信息不同所致。现实中,有人将刚出生的小狼进行人工喂养,并放回到大自然中成为狼王。该狼王不仅不怕收养者,面且还发生过“人狼情未了”的许多动人故事。

二、直觉是生命行为指向启动前的瞬时反应

所谓直觉就是外部信息与脑内记忆事件信息符合谐振原理引起的神经瞬时感知反应。由于外部信息持续时间太过短促,或信息强度太弱,以致不足以让记忆储存信息发送持续的、足够强度的讯号。因此,这种短促的外部信息,只能让记忆储存事件和感知神经系统引起扰动。比如,森林中一晃而过的某只凶猛动物,或偶尔间肉食动物发出的一声极低微的声音,这些危险讯号出现的持续时间都很短或很弱,羚羊大脑神经受到扰动后,虽然既无法清楚地辨别危险程度,却让羚羊个体表现出很不安的外表反应。这就是直觉感知。如果相同事件的短促信号不断地通过眼睛或耳朵输入,则直觉感知很快就会转变成警觉感知。


警觉感知是感知神经被多次扰动、逐步积累感知状态后,转化为某种浅层状态的意识。多次受到扰动的运动神经也在不断地提升神经的兴奋度,从警觉感知到逃跑行为发生,这过程之中只是讯号强度大小不同而已。

三、持续稳定的外部信息让直觉转化为确定性感知

如果视闻嗅味触五感采集的信号强度和持续时间,能让脑内各神经元功能模块正常稳定地活动,则大脑形成的意识就是确定性的外部事件。在广袤的非洲大草源上,羚羊与凶猛的肉食性动物总是相伴而行。只要视线良好,羚羊对危险程度的判断完全是一种确定性的感知。外部信息连续不断地进入羚羊大脑,脑内对应的“危险记忆”信息不间断地发送。这些危险讯号让感知神经一直处在警觉状态,羚羊的四肢运动神经处在高度的紧张状态。一旦记忆神经网络发送的电波信号强度达到某一阈值时,羚羊的四肢立刻开始大幅度地运动---逃跑。意识感知最终决定着意识行为。


动物身上的直觉和警觉现象,在人类的神经活动中有着完全相同的工作原理。心理学家选择一组幼儿园孩子为研究对象开展游戏活动,游戏开始前,有两幅照片在每个孩子的眼前一闪而过,孩子并未看清照片上的内容是什么。游戏开始后,孩子可以自愿挑选两位成人中的其中一位参加游戏活动。结果显示:大部分孩子不愿选择的那位成人,他在照片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虐待小动物的“恶人”,孩子的选择是一种直觉反映。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对某个陌生人莫名其妙地产生好感或反感。尽管第一次见面,你的情绪已经挂在脸上。所有人都将这种好恶解释为自己的直觉。如果追根溯源,或许在自己记忆中储存了某个类同的人物外形。恰好当下这个陌生人的外形、或行为举止与你记忆中类同的储存事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谐振。你的好恶情绪被移植到了当下。

四、第六感是人类直觉现象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第六感是直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感知不同,人类进入到社会化生活后,大脑储存的记忆信息发生了爆炸式增长。事件化储存的神经网络单元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部分的记忆事件网络因为突触关联不牢固,一段时间之后慢慢松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短期记忆。突触关联很稳固神经网络成了长期记忆。

人类的生存或社交活动迫使端脑大部分神经元随时处在兴奋边缘。因此,大脑记忆神经网络在接受当下外部事件谐振的同时,还有大量的记忆信息会随机性发放。有时人们在关注某一主要事件的同时,不经意间受另一个极短促的外部信息激活而受到扰动。当时情况下并未引起自己的注意。但在稍后一段时间里,被扰动过的事件在现实中发生了。事后,当事人会突然想起稍前发生的直觉感知,认为自己有第六感,或称为预感。比如,当你急匆匆走过华繁的大都市人群去上班,下班回到家后不久,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来拜访你。你意识到自己上班期间曾想起过这位老同学,似乎有第六感在起作用。而事实上,你在上班途中的人群中,很不经意的一瞬间偶遇过一面,只是当时并未曾形成清晰的感知。受到扰动的记忆神经网络,在你上班稍空闲的瞬间发出过远久的储存信息,你感知到了这部分讯号内容:想起了久违的老同学。

大脑神经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只能遵循生命自有的规律,太强或太弱的讯号都是不适合的。在地震之前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地壳震动传送的低频波非常弱,通常动物比人类敏感,小孩比大人敏感,从事简单劳动的人比复杂脑力劳动的人敏感。所有这些规律都是指向一个原理,即神经的稚嫩性和记忆储存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感知的灵敏程度。在以往许多所谓特异功能的人群中,多数情况发生在孩子身上,长大之后,神经的灵敏程度降低,特异功能也自然退化或消失。

直觉和第六感是大脑最珍贵的意识表征现象,也是人类未曾开发的大脑瑰宝。充分挖掘并利用好直觉和第六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许多时候更是衡量个体智慧水准的重要指标。

(插图搜自互联网照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4380-1029095.html

上一篇:大脑模块化功能:大脑认知的核心是记忆的关联(3)
下一篇:大脑模块化功能:潜意识的神经机制(5)
收藏 IP: 115.214.14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