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纪事连载 | 中国现代海洋调查史纪事——开篇预告(附全书目录)

已有 3176 次阅读 2019-4-6 08:11 |个人分类:海洋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纪事连载 | 中国现代海洋调查史纪事——开篇预告(附全书目录)

来源: 李明春 海洋档案 2019-04-04


       

“海洋档案”公众号将从今日起,开始连载《中国现代海洋调查史纪事》,本书重点记述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叶海洋调查的一段历史,每周更新,敬请大家届时关注!






中国现代海洋调查史纪事

  ——不能不说的海洋故事


李明春 著


目      录

    

第一章  子夜中国海

1  海洋调查与海洋科学发展

2  海洋调查的历史足迹

3  渤海大沽口调查及其谜团

4  一个海归学者对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开拓

5  我国首次海洋科学调查

6  我国海洋调查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7  新中国重大海洋调查

8  世界海洋调查发展历程与中国海洋调查

9  海洋调查是海洋科学发展的实践科学

第二章  梦醒中国海

1  金门战役

2  “跃进”号出师表

3  “渤海2号”沉没

4  新中国的海洋科学

第三章  激荡中国海

1  冷眼向阳看世界

2  中国海的科学航程

3  海洋科学的航程

4  新中国海洋事业里程碑

5  鲜为人知的“7083"部队

第四章  “曙光”在前头

1  不朽的科学水师

2  “曙光"号海洋调查船队

第五章  中国 “向阳红”

1 “向阳红“出世

2  “向阳红“海洋气象调查第一船

3  “向阳红“序列海洋船档案

4  北上渤海

5  惊魂唐山大地震

第六章  绝密航程

1  广州起航

2  穿越赤道

3  狂啸太平洋

4  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向这里发射

第七章  挺进南北极

1  “向阳红10"首航南极

2  首次南极考察纪事

3   “极地”号首航南极与东南极考察

第八章  中国“向阳红”联合国全球大气试验

1  军人的天职

2  机密文件

3  全球大气试验揭秘

4  铁锚抛进太平洋

5  第一部远洋科考纪录片

第九章   “向阳红09”船的航路

1 “向阳红09”船的前世与今生

2 中美联合调查南下东海

3  渤海浴火重生

4  科学之舟东渡

5  黑潮之恋

6  船长远洋调查手记

第十章  追问沧海

1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2  辽河油田浅海水域水深调查

第十一章  海洋环保之路

1  索赔第一案

2  山东长岛油污事故始末 

第十二章  三大洋探索之旅

第十三章  男人与海

1  船长之楷模

2  大副的航路

3  老轨的历练

4  为了船员的生命

5  蛙人

尾声





 前      言

海洋调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门既古老而又陌生的关于海洋的科学。

海洋调查,从远古跚跚走来,直到近代才成为了一门海洋科学而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海洋调查,是海洋科学之肇始,是海洋科学研究最基础的海上科学实践活动。海洋调查即是对某一特定海区的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底质分布情况和规律进行的调查。 

古代,尽管我们祖先的认识能力与思维水平有限,但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己经开始有了科学认识的萌芽与有关的见解,对海洋也是如此,如东汉王充的“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和晋代的葛洪以浑天论解释潮汐成因等都对海洋潮汐的形成提出独到的见解。

青岛观象台

近代,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未。1898年,青岛观象台开海洋气象科学观测之始;1905年,厦门港开始进行潮汐观测;1911年,青岛观象台开始了我国科学观测潮汐;1935年,青岛观象台与北平研究院合作开展胶州湾海洋调查,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较大规模的海洋科学调查,进而奠定了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海洋学院

当代,我国海洋调查与科学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真正进入了发展的历史时期。历史这样告诉后人,这一历史时期的标志是: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青岛成立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并于1969年1月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2年山东大学海洋系成立,1959年3月建立山东海洋学院。随后陆续建立了一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至1983年,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教育部、地质矿产部、石油部、农牧渔业部、交通部和沿海省、市、自治区,建立各种海洋科研调查机构100多个。

在20世纪后50年中,中国的海洋科研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近海海洋考察、调查和科研工作。50年代初期,对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开展了调查研究。1953年,在赵九章教授指导下,有关单位在青岛市小麦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波浪观测站,开始波浪研究工作。同时,一些单位开始研究天津新港泥沙回淤问题,河流入海河口的演变规律,以及中国近海水声学考察工作。1956年,国务院科学技术规划委员会编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第一次被列入国家的科学技术规划。

1957~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进行了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并与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海军和山东大学海洋系等单位协作,完成了多次同步观测。1958~1960年,国家科委海洋组组织全国60多个单位进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9年,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协作,开始在渤海海域进行以寻找石油资源为目标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同年地质部航空测量大队对整个渤海和沿海地区进行了中国首次海上航空磁力测量。60年代后期,为寻找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展了大规模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1974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综合考察了西沙群岛海域。

气象专家在“向阳红五号”船上

为洲际导弹发射试验落区气象情况进行会商



全球大气试验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1984年2月,罗钰如局长在南极考察

1976~1980年,国家海洋局根据中国第一次远程运载火箭试验的要求,在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区进行综合调查。1978~1979年,国家海洋局组织有关部门参加了第一次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大气试验,在中太平洋西部进行调查、试验。继1958年我国第一次全国海洋普查后,1980~1985年,国家海洋局等组织中国沿海十省、市、自治区进行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1983年,国家海洋局进行了北太平洋锰结核调查和南海中部综合调查。1984年,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进行南大洋和南极大陆科学考察。同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南沙群岛邻近海域进行了综合考察。

除上述大型海洋考察活动之外,中国从50年代开始还定期进行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航道测量,并进行了中美长江口海洋沉积合作调查、海底电缆路由调查等。

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工作,获得了大部分中国近海和部分远洋的资料,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现代的海洋科学研究,主要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围绕着海洋物理、海洋地质、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学等领域进行的。调查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中国近海水文特征研究;潮汐、海流和波浪研究;海洋气象学研究;海洋声学研究;海洋光学研究;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海洋调查观测技术研究。

随着海洋调查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国现已形成了一支门类比较齐全的海洋调查技术队伍。中国研制生产的调查观测设备和仪器,基本上保证了海洋科学工作的需要。

海洋观测仪器方面。中国从50年代开始研制和生产海洋常规观测仪器。60年代和70年代初,先后组织两次全国海洋仪器技术攻关,研制出各种海洋观测仪器50多种,包括金属弹簧重力仪、振弦式海洋重力仪和核子旋进海洋磁力仪。70年代末,中国的海洋仪器逐步向自记、走航、遥测、遥控方向发展,到1984年底,中国已研制和生产的海洋仪器达130多种。水声技术、海洋遥感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在海洋上的应用技术等也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海洋调查观测平台方面。截至1984年底,中国改装和建造了165艘综合和专业调查船,总吨位15万吨,居世界第4位。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改装成中国第一艘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号。60年代,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了第一艘教学实验船“东方红”号和远洋调查船“实践”号。1972年,国家海洋局改装成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综合调查船——“向阳红05”号。地质部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海洋石油双体钻井船“勘探1”号。

从5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研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浮标,先后研究成“HFB-1型”和“南浮1型”浮标。7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制深潜器,1980年研制出抢险救生载人潜水器,还研制出HROL型无人遥控潜水器。90年代我国深海调查设备研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向阳红5号

在我国海洋调查观测平台建设中,国家海洋局先后建造的“向阳红”系列船舶异军突起,在日后的海洋调查与科研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向阳红”系列船舶的建造是我国海洋调查船舶第一次序列化,因此使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1970年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共建造和改装了“向阳红”系列船舶十二艘。“向阳红”系列船舶吨位与数量在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的分布展示了当年决策者的意图。迄今为止,尽管有些船舶已经退出现役,但仍有几艘“向阳红”船舶在为我国海洋科学调查与研究事业服务。

本书重点记述的是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叶的海洋调查一段历史。


  引  子 :为中国海洋事业留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站起来了。从此,年轻的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这预示着一个伟大的民族将自信而从容地走向海洋!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蔚蓝色的海洋上,中华民族曾有过一支庞大的船队从东方的中国启航耀域了西方。郑和七下西洋尽管辉煌一时,但就其对世界的影响而言,只能用“船过水无痕"来描述。这正如今天的东非人尽管调动他们对那场声势浩大的远航记忆,最终记下的只是从他们老祖宗那里流传下来的不尽叹息:曾有一支浩浩荡荡的中国船队,像一片云铺天盖地而来,又像一片云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是中国海的历史遗憾,也是历史之谜。

船,是人类从事海上活动不可或缺的载体,对于海洋科学调查也是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在反帝反修、巩固海防战略防御方针的指导下,同样百废待兴的海洋事业为先行科学认识海洋,由多个部门负责,先后改造、建造了“金星"、“水星”、“海调”、“东方红”、“实践”、“海声"号等单舷号或单批次舷号的调查船艇。之后,我国开始建造了一批“曙光”号系列多学科海洋调查船用于海洋调查活动。

近代之前,世界上对各种基础性的海洋科学活动统称之为海洋调查,现代多称为海洋科学考察。当历史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革”风暴,当这场风暴无情地狂飙过华夏大地后,一个深深地印有那个时代刻痕,舷号为极富鲜明色彩的“向阳红”序列、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考察)船队悄然地诞生了,这彰显了中华民族全面走向海洋的决心和信心,随之释放出跨世纪的能量,进而推动了海洋事业发展的传奇。

曙光05船

在中国海洋事业的历史进程中,第一次出现“曙光”、“向阳红”序列海洋科学调查(考察)船,这在当时的中国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正是这海洋调查船的诞生拉开了中国海洋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帏幕,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海洋梦想的进程。

世界各国对于海洋的观测与调查多历年所,不遣余力,此乃海洋科学研究的初始,诸学科之基础的基础,进而认识海洋,促进人文。这关乎一国海洋事业之兴衰,人类及社会之灾祥。我国的海洋观测发端于占星望月,齐政授时。海洋观测与调查由岸滨测站移至舟楫为载体,进而经历了渔船、小船、中型专业调查船到大型综合性远洋调查船的发展历程。然而沧海茫茫,至大无外;探索渺渺,知也无涯,此事业非一朝一夕能竟其功,非一手一足所能尽其蕴。其历程手段与设备不厌其周,调查不厌其久,记验不厌其详,而后集思潜心研究,求解科学彻底之阐明而有发现。前行至现代,正是认知海洋调查基础资料的历史积累,使海洋科学研究从近岸走进浅海,又从浅海进入近海、远海,继而走向深海和大洋。

这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新中国为求固海防、守海疆,当中国国家海洋局的一批序列、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投入使用后,便勇立潮头,纵横海洋。从那时起无数海军官兵、海洋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同国家一道,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凝炼了“宁可倒在甲板上,绝不躺在床铺上”的海洋人精神,以集体的智慧、力量、心血、汗水,直至生命书写了中国海洋事业科学先知的艰苦卓绝的业绩。然而,在以后的数十年里这些所有都成为了过去的故事被封存成了一个又一个秘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又已成为了鲜为人知的往事,甚至成为了过眼烟云。

海洋科学调查(考察)船,从它在世界上诞生的那天起,命运已经注定它是船舶家族中的“骄子”。每一艘海洋科学调查(考察)船从它驶离母厂的那天起,无不深深地打上它诞生时代的烙印,并从那个时代的起跑线起航,承载使命,把定航向,接受狂风暴雨的洗礼,惊涛骇浪的考验而铸就科学之身。

中国国家海洋局以“曙光”、“向阳红”系列为代表的海洋科学调查(考察)船是一个符号,诠释了中华民族科学认识海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炼,并在一个特定的年代从中国海起航全速驶向海洋。特别是以舷号“向阳红”为代表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更是创造了跨世纪的传奇,在世界的海洋上留下了不尽的航迹。

一艘艘船,乘风破浪而去;

一代代人,同舟共济而行。

他们留下了一串串纷繁的印迹,

也留下了一串串

不会随风浪而逝的自言自语。


然而,正是这些自言自语的碎片,

随着时间的流逝,

沉淀并尘封成了历史……

为海洋事业留史,不应该仅仅是一笔枯燥乏味的流水帐,我们力图事件真实并文学一些,以求为后人还原历史时多留些人文元素,为增加海洋文化的份量做一点尝试。

图片:海洋档案微信公众号;原国家海洋局网站;新南海微信公众号等。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71701.html

上一篇:[转载]地球上唯一活在海底的民族,能在海里自由行走,上岸会晕陆地
下一篇:[转载]关于公开征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收藏 IP: 101.80.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