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sf6 生态管理缔造美丽海洋

博文

[转载]吴国盛 | 科普的历程

已有 1913 次阅读 2019-1-26 09:06 |个人分类:海洋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吴国盛 | 科普的历程

来源: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 2018-12-23 

本文选自《科学走向传播》

▲吴国盛



作者 吴国盛 (本号主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中国的百年科学史,也是百年科学普及史。因为中国不是近代科学的故乡,所以科学在中国,是边传播,边扎根。

前半个世纪,文化精英们无论是科学家竺可桢、李四光,还是人文学者严复、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陶行知,均热情洋溢地加入到科学普及的行列。科普在当时被认为是救亡图强的重要举措。在知识精英们这种强烈的共识之下,科普主要通过民间力量卓有成效的展开。

49年之后,民间力量消失,一切归于政府门下。

从1961年开始,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共8册,以一些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自然现象为主题、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讲述科学道理。虽说起名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只有一千个。但就是这一千个科学小故事,成功地感染了一代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之情。由于对出版物的高度控制,那个年代的人们难得找到好书来读,《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科普大花园中的一花独放、一枝独秀。该丛书到1964年已经印行了580万册。文革后期没书可读的局面更加严峻,《十万个为什么》的工农兵版多次印刷,发行量达到上千万册。这是中国科普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它确实影响了两代人心目中的科学形象,激发了他们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

49年之后的科普创作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所以提倡应用性、实用性;第二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以用以论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品不少。屈从于这两个“服务”的科普作品很难有自己长久的生命力。80年代出版界活跃起来之后,可读的书多起来了,科普作品遂陷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90年代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推动丛书》在中国科普出版史上,是另一个里程碑。它的持续的热销,它所带动的90年代后半叶的科普出版热潮,均已为同行所公认。其实它的里程碑式的意义还在于,它突破了“两个服务”的无形框框:既不具有实用性,思想也不教条化。它为一种新型的科普读物的出现起了示范作用(其实也就是向中国读者展示了当代国际科普作品的一般风貌),也为中国科普出版走出低谷显示了一线希望:传播科学之“精神”跟传播科学的知识一样吸引人,甚至更加有魅力。

《第一推动》的出现与科学在中国的地位发生的改变有关,跟传统意识形态的弱化有关。90年代,科学既成了经济建设所必需的基础和后援支持,是所谓的第一生产力,也成了新的意识形态,弘扬科学精神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支点。霍金的理论在80年代还遭到批判,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到了90年代,却成了《第一推动》持续热销的牵引力量,是《第一推动》的第一推动。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21-1159141.html

上一篇:[转载]吴国盛 | 《站在巨人的肩上》序
下一篇:[转载]AMS报告揭示极端事件与人为因素之间的明确关系
收藏 IP: 180.164.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