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之前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第七期研究生指导教师研讨班”。在学员交流互动环节,倾听了新导师的苦恼和老导师的经验,愈发觉得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甚是困难。
自2004年进入科院系统求学,历经硕、博、工作,至今10年余。也有很多同学在其他科研单位或者高校,以往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些导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学生,也和一些导师偶尔谈及这个超前的话题,还曾经协助指导了一些学生。我总结的经验教训是:想实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理想,前提是:导师和学生必须互为那个“有缘人"。
有的学生入学了,课题青黄不接或在申请或刚结束;如果不能全程跟踪一个课题的申请、实施和结题,如何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
有的导师不缺课题,但面临晋升,需要成果的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后,也会鸭梨山大。有的学生诉说起导师常用“奇葩”二字,对其遭遇也是“罄竹难书”。
如果学生每天都能见到导师,却没有学术的讨论和交流;如果老师打电话找学生,学生说很忙没空做实验。这样的师生关系,3年的学习如何实现培养目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