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这方面的诺贝尔奖,可喜可贺!
她的得奖,引发的几点值得深思的:
中国对科研原创的态度-- 她以三无人员(没博士学位,没留学,没院士称)拿诺贝尔奖,如果没有诺贝尔奖,屠先生还会在国内成名吗?中国将如何款待她?授奖,还是不授?她以往没有得奖,是否与直言有关?她已经85岁,是否因为年岁就抹杀她的创见和贡献?以后对科研创见,应该有什么政策,保证不落后于国际观点?这不就是与时俱进的意义吗?
中医药在世界药物发展的地位 -- 青蒿素的思路是中国原创的。以前一直鄙视中医药,中国的植物药现在还是世界药物中概念最重要的来源,1980年代的统计,占所有药的30-40%。80年代,我曾经写过一个报告,建议对中国植物药的资源,使用,市场化要给予重视。这个报告给一些美国公司重视,不过因为美国的政治,中国的植物药只能拐个弯,以健康食品出售,保护美国药厂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因为是“公开知识”得不到专利,没有经济利益,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应该总结这些经验,重视中医药,另立机制,完善监测,开发,保护创见者,开发者的经济利益。中国有广大的市场,在审批药物,不须跟着西方后面跑。
应得有机化学奖-- 青蒿素的机制虽然没有完全弄清楚,很可能“过氧桥键”(peroxide bridge)是活性中心。过氧桥键是极不稳定的化学结构,开始很多人怀疑它的结构测定有问题。有机合成过氧桥键本身就应该得另外一项“有机化学”奖。我在1979到上海有机所访问,就听到青蒿素的消息,有幸与汪猷,边伯明,周维善等教授见面,边伯明副院长代表有机所还请我吃了一顿饭,只有他自己一人,对这种朴素廉洁的作风,至今还是很怀念。关于青蒿素合成和其他经过,可以参考
http://news.sina.com.cn/c/nd/2015-10-05/doc-ifximrxn8213236.shtml。
评论被屏蔽的问题– 看到有些博主的文章评论被屏蔽了,不晓得原因。屏蔽是个别编者的决定,还是编辑组的决定?这些评议可能表面是负面的,是否也包含正面的,值得参考的建议?屏蔽对国家有好处还是坏处?现在大众的声音是关不住的,越屏蔽可能表示问题越重大,越值得讨论。屠呦呦当年,可能也是因为直言而没有当上院士的。希望科学网在屏蔽以前,慎重考虑屏蔽的后果。
我196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到美国普渡大学念博士的愿望,本来是要研究中药现代化的。从研究院到博导,这个志愿都因为美国的科研政治环境不允许,转到工业界,同样碰壁,可以说20年不得志,今天看到中医药在国际上吐气扬眉,特别高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