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发SCI文章后。所研究的内容自己都不再理会了,只能躺在那里睡大觉,成了“鸡肋”。
“发SCI一堆,进企业全懵”。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会有中国科学研究发展的未来。以下是我的几个观点:
举一个例子:本来一碗鱼汤就能解决“夜盲症”的治疗,非要从鱼汤中提取出“维生素A”,再用于夜盲症”的治疗,人为的复杂化问题,加大了应用成本与应用的繁琐,这种研究,也属于“空中阁楼”。
然后判定“熬鱼汤治疗夜盲症”的水平低于“维生素A治疗夜盲症”,这就是制造“空中阁楼”。
从鱼汤中提取“维生素A”可以替代“熬鱼汤”治疗夜盲症,就会认为是比“熬鱼汤”更科学,这也是一种误解。
其实,从“治疗夜盲症”的角度,“熬鱼汤”要比“从鱼汤中提取“维生素A””更科学更合理。
“熬鱼汤”发不了SCI,“从鱼汤中提取“维生素A””,可以发SCI,然后就有“从鱼汤中提取“维生素A”比“熬鱼汤”更科学、水平更高的判断。这就是维SCI至上的具体体现。
有人会认为治疗夜盲症“维生素A”水平远高于“熬鱼汤”。这属于主观判断的水平。
这就是“SCI至上”或“维SCI”存在的问题。也造成了目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现的“发SCI一堆,进企业全懵”的问题。
“空中阁楼”不如“落地草棚”更有意义。在应用科学研究领域,只会“纸上谈兵”、“叶公好龙”、“郑人买履”的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不会有中国科学研究发展的未来。
科学研究的未来应该是:“能顶天能立地”。“文章水平高,应用价值高”。
注* 这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维生素A”的基础作用研究是不同的。需要区别开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