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崔凯《谷物的故事》
入手这本《谷物的故事:读解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源于一位在农业系统工作的朋友的推荐。公务员是人民公仆,也是决策者,公务员队伍的知识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些政策的科学性。农业口的公务员主动学习谷物的知识,理解粮食背后的文明兴衰密码,是源于对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内在需求,也是主动培养自己对粮食的感情的体现。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作为一名土壤学工作者,这本书对我的吸引也是巨大的。做科学研究,写科研论文,我们总希望自己的研究是有意义的,要么是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现象和规律的理解与认识,要么是服务于国家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么是回应公众的认知需求。土壤学要追求的意义,一个是保障粮食安全,另一个是生态环境保护。因此,很多土壤学家穷尽一生都在做的,一是增进对土壤的认识,土壤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如何演化,我们又该如何适应和响应这些变化;二是研究如何改良和利用土壤,使土壤能够长久地、可持续地维持或增加粮食产量;三就是保护与土壤有关的生态环境,例如不合理地施用肥料,使过量的养分进入水体、大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土壤与食物相生相依,好的土壤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好的作物管理方式也会让植物残体回归土壤,反哺土壤。因此,研究土壤,也要理解谷物,这便是我捧起这本书的主要理由。
实际翻开这本书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丰富而有趣。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16章。
第一部分“谷物与人类的一万年”,用4个章节分别介绍了“谷物的起源与驯化”、“谷物孕育古代文明”、“农业物种大交换”和“谷物、气候与国家兴衰”。
第二部分“谷物的世界之旅”,用5个章节一一分享了“稻米:亚洲人的最爱”、“小麦:统治世界的主粮”、“玉米:餐桌上的隐形王者”、“大豆: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好礼物”和“土豆:欧洲工业革命的基石”。
第三部分“工业化时代的谷物”,用4个章节逐一分析了“美国如何成为农业第一强国?”、“疲惫不堪的土地”、“‘委屈’的化学工业”和“谷物产业全景图”。
第四部分“大国粮仓 国之基石”,用3个章节思考了“饥荒:笼罩人类的千年诅咒”、“中国究竟能养活多少人?”和“拯救人类的‘绿色革命’”。
作者从农业文明起源的1万年前说起,告诉我们是气候变化逼迫人类走出舒适区,逐渐放弃狩猎和采集的生存方式,从吃草籽开始驯化植物。人类偶然寻找到了可以食用的植物,并精心保存它们的种子,保证了能量来源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作者写到,古代文明逐水而居,河流泛滥带来的泥沙养育了肥沃的土壤,人类在这些地方发展农业种植技术,人类文明也因此繁荣。但是,不恰当的耕作技术也使很多土地荒芜盐碱化,文明也因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谷物都有自己原始的家,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谷物在世界范围的交换。很多异域物种如今已经成了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红薯、玉米、花生和辣椒等物种传入中国,很快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今天,农作物中带有“胡”“番”“洋”“西”这几个字的,很多都是外来物种。
稻米、小麦、玉米、大豆,这些食物的世界之旅,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口的增长和文明的兴衰,甚至还影响了动物的生存。例如,作者写到,玉米耐旱、高产,对土壤要求不高,因而对于饥荒百姓来说,玉米就是救命稻草。但是这种美洲作物的到来,强烈地侵占了老虎的领地,大量饥民跑到山上种植玉米,“原住民”老虎又将栖身何处?
作者对于谷物工业的理解,也让人陷入沉思。大豆原产于我国,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是观察老百姓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中国大豆在21世纪初的资本市场血本无归,掉入了“大豆陷阱”,从此一蹶不振,眼看着从“大豆之乡”变成了第一进口国。
理解谷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再也不是一个学科所能完全概括的。作者在书中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土壤与谷物生产的关系。当今天的我们常常以为国外的月亮更圆时,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却在20世纪初将目光转向中国,转而来东亚寻找可持续利用土地的技术。
作者还写到,秘鲁的“鸟粪”曾是重要的资料;工业化合成氨技术的“空气炼金术师”里茨·哈伯虽然为世界带来了促进粮食增产的技术,却也因为为“一战”制造炸药迎来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这些引人深思的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无疑增加了书本的可读性。
好的书,不仅能带我们用一种独特的眼光回顾历史,审视当下,还能够带领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展望未来。我们重视谷物的命运,是因为历史上的饥荒记忆已经刻入骨髓。未来的中国还能养活多少人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转基因技术?末日种子库保存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希望,也承载了生物多样性的使命。
本书还有几个亮点:一是附录了大量详实的参考文献,让人不禁感叹作者的博学和专业;二是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宽广的知识面,作者拥有食品工程和心理学双博士学位,既有科研经历,还有管理经验,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作者对于谷物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对象本身,穿插了大量历史、人文、土壤和农学知识。
我读这本书,除了学习了谷物的有关知识之外,还想看看作者是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逻辑来讲述谷物这个对象的。我想,这对于我们讲述与谷物密切相关的土壤也有极强的启示意义。毕竟,万物土中生,谷物就是万物的一部分。理解谷物,理解土壤,才能更好地做到“和草木为友,和泥土相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