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留守到留洋:英国留学半月谈
杨顺华
(本文原发于“土壤时空”微信公众号,2019.6.24)
2019年6月2日,在完整体验了航班因雷暴延误、临时备降、凌晨改签、短暂停留酒店、登机信息丢失和投诉维权等等一系列噩梦般的经历之后,我终于登上从广州飞往伦敦的飞机,正式开启了我的英国留学之旅。这糟糕的开头似乎想给我一个下马威:前路漫漫,千里走单骑,你可要当心了!
不过,当机舱门缓缓关闭的那一瞬间,糟糕的运气似乎就被挡在了门外。训练有素的乘务长在得知我的遭遇后,特意将宽敞舒适的安全员位置安排给我,安慰我延误的行李很快就会送达,体贴周到,就差给我免费升舱了。邻座的乘客是一对移居澳洲多年的中年夫妇,和蔼健谈。当他们得知我是独自跳出农门、国家公派留学的博士生时,竟对我另眼相看:我女儿在澳洲出生,是我们逼着她上完大学的,你能自己读出来,真不容易。在国家日益强大、出国留学不再那么艰难、留学队伍也不断庞大的今天,我心里虽不至于骄傲,但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接受他们的赞赏,也算是对多年来一直陪伴我的好友——自卑一点点迟来的告慰吧!
感恩感谢所有台前幕后支持的人
梦想照进现实
留守,是我忘不了的童年记忆。8岁那年,父母外出务工,将我们三姐弟扔在家中自理生活。大姐那时已经上初中,每周两次定时从寄宿学校回来,将坛子里腌了很久的酸菜和辣椒舀出来,匆匆装上一瓶,就没了踪影。剩下我跟二姐相依为命,虽然能够从地里采到新鲜的蔬菜,但对于怎么将这些绿叶植物变成碗里的热乎菜常常手足无措,烟熏火燎,菜不好吃,气得直跺脚。家里的蜂窝煤烧完了,我们就去竹林里捡柴火,结果饭没烧熟,高压锅就已经被熏得黑黢黢了,令人哭笑不得。家里没有肉吃,我就去田里摸螺蛳、钓青蛙、去河里抓螃蟹。有几次,我稳稳地握住钓竿,准备承接一只“大的”,没成想钓起来的是一条长长的毒蛇,腿都吓软了。求学的路上虽然少有父母陪伴,但父母的影响却无处不在。父亲的性格是处处要争第一,在他的努力下,他给家里装上了村里第一台电话机、第一台碾米机,最后还把我们姐弟仨都送上了大学,这在当地是绝无仅有的,成为一时佳话。母亲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教育我们凡事不要让别人吃亏。上学的事,我们也没怎么让父母听到什么坏话。我跟二姐常常是村小里到得最早的学生,也经常是老师口中表扬的优秀学生。记得语文课,我把老师在课本上批注的“背”字当做是我背诵全文的动力,为了得到全部课文的“背”字标注,我常常趁老师休息的时间跑到老师面前要求背诵全文,老师被我背诵课文的热情感染,随口一说,你怕是要一路背到博士了!没成想,老师的一句玩笑话就成了我的真实写照。
小学毕业照
老师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出国留学,成为留洋生,成了我的下一个目标。把孩子送出国留学,对于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家庭,似乎已经不再是什么问题。而对于出自一般家庭的非超级学霸,公派留学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途径。非常幸运地,我摘到了这个果实。
公派留学贺信
出国留学是我在武汉时在心底埋下的种子。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是习惯性地搜索身边的榜样,把自己认为很优秀的同学作为自己前进的目标。出国读博士和作联合培养的师兄很自然地被我当做了榜样。可惜,出国读博这个目标由于种种原因在硕士阶段的结尾没有完成。南京土壤所是国内土壤学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科研机构,与闻名世界的英国Macaulay土壤研究所(现称James Hutton研究所)和俄罗斯的Dokuchaev土壤研究所并称世界三大土壤学研究机构。来到南京后,我的视野和见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专业知识也在师友长辈的熏陶下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增长,在南京的日子感觉特别充实、温暖。了解到很多过去被我们仰望的国家,在很多方便都已经被我们超越,甚至出现了反过来向我们学习的情况,我们对出国留学的看法变得更加理性、平和了许多。但是,百闻不如一见,留学的火苗一直在我的心中从未熄灭。我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了导师,得到了导师的大力支持。导师的首肯对我下定决心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要想达成目标,发表文章、撰写文书、雅思考试、办理签证、提前解决食宿问题等等,这种“打怪晋级”之路的磕绊,一样都少不了。这其中,有等待录取结果的焦虑,有害怕雅思不过的惆怅,有被签证折磨的痛苦,也有被一些突发事件打断的慌乱,但这一眼的阴霾,终究敌不过大红榜揭晓时的喜悦、入学通知书下发时的快乐和跨出国门时的欢欣。
留学进行时
飞机掠过伦敦上空,熟悉的伦敦之眼尽收眼底,繁华都市中密密麻麻的建筑群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我的目的地是阿伯丁(Aberdeen)。阿伯丁位于苏格兰的东北部,是苏格兰的第三大城市,悠然的海鸥和满街的花岗岩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显著的标志。这里的环境确实好得一塌糊涂。早就听说英国的城市规划家钟情田园风情,真正置身其中时,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旅人口中的“错把他乡当故乡”:故乡的原风景是那样的美丽,天很高很蓝,云朵很白,像一朵朵白棉花,河水很清,冰凉透骨,但这样的风景如今只能去梦里寻见,当我们看到他乡的美景,是享受,也是嫉妒,把这不可言说的他乡当成了心中的故乡。
飞机掠过伦敦上空 阿伯丁(Aberdeen)地理位置
学习篇
阿伯丁大学坐落于苏格兰地区,可能是全英最北的大学。创办于1495年的阿伯丁大学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是全英5所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2014年的全英大学研究评估中,阿伯丁大学的植物与土壤科学,在英国农业、兽医与食品科学领域排名位居首位。
漫步校园,随处可见的古老建筑无不彰显着这一段历史的厚重
在学校大门留影 在学院内部留影
来到真正的英语国家,语言是我们面对的第一大障碍。临行前,组里的美国客座教授David打趣地提醒我,听懂苏格兰人的英语对于他这样的美国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幸运的是,我的导师虽然是一个地道的苏格兰人,但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障碍,这可能源于她的耐心。每周的会谈都让我相信我的英语可以在这里得到较大提升。
科研仍然是我费尽周折来到这里的最大主题。我以前的研究背景属于数字土壤制图,主要内容是运用统计模型将空间离散点的属性推广到空间连续的区域,从而获取整个区域的土壤属性或类型知识,并给出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般是静态的,对于土壤过程本身的解释常常束手无策。因而,学习过程模型成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外导Jo是环境过程建模领域的专家,她的课题组environmental modelling group擅长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的开发、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早年开发的ECOSSE模型在苏格兰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表的文章也有着很高的引用率。Jo与课题组另一位教授Pete(也是她的丈夫)共同领导实验室,Pete在2017年集齐了英国三院院士的头衔,吸引了大量国际学生前来学习。经过几次与外导的接触,我发现,与中式传统行军打仗、命令与服从式的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英方场景下,师生见面上来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想做什么?”,接着便是“你需要什么帮助?”得益于国内导师国际化的视野和独特的培养理念,这种导师将自己摆在辅助者位置上的教育方式与我在国内课题组的经历并无二致,但英式教育中鼓励和引导的成分更多,这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校园图书馆和其中的土壤学专著
与很多联培学生不同的是,我所属的国内课题组与外导这边仍然有着项目上的联系,因此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与(主要是旁听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出一些comments)英方的项目,这给了我更多与英方接触的机会。每周一的上午,参加完课题组的例行组会之后,我还可以参与项目组的例会。我很快发现了中英两方在项目执行上的不同特点。首先是形式上的,英方项目组的例会,除了时间是固定的外,地点可以是anywhere,因为例会采用的是视频会议的方式,这与中方会议常常是端坐会议室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另外一点是国际项目双方深入合作的难度。旁听了几次由英方发起的中英视频会议,感受最深的是英方人员一直不停地说,而中方人员鲜有发言,即使被点名询问了,也是短短几句发言就结束。可能是双方科研体制的差异,导致了双方的科研理念存在差异,也可能是大家都比较忙,时间有限,更多的人愿意把时间留给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事情上面,从而很难谈到一个点上。
独特的气候造就了苏格兰地区以灰土(左图绿色部分)为主的土壤分布格局,富含有机质的黑色表层和灰白色的灰化层(右图)是灰土最直观的外在特征
不到一个月的科研体验还是粗浅的,很多问题仍等待着我去思考、比较,期待往后的日子能够收获更多科研上的乐趣。
海边有层次的土壤(尚不清楚下伏砖块是人类遗迹留下的还是海水搬运过来的)
生活篇
生活方面的问题,在课题组中国小伙伴们的热心帮助下,很快就解决了。但半个月的生活,仍然发现了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垃圾分类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三种固定款式但承载了不同功能的垃圾箱摆满了大街小巷,我所在的学生宿舍则有一个专门的垃圾屋。人们非常自觉地将垃圾分类别投放,尤其是在学校食堂,一个人用餐后如果没能将垃圾分类投放,不仅会招来周围人异样的眼光,还会招致食堂工作人员的训诫,人们甚至还会在社交网站上曝光不文明行为,这样的环境形成了人人监督的氛围,垃圾分类做得非常有成效。让我印象深刻的另外一点是,在这里,绝大部分人享受的都是“955”工作制度,学校食堂工作日不供应晚餐、周末不开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这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这却意味着每个人都有享受工作之余乐趣的权利。当然,英国也不全是好的地方多,比方说英国很多办事机构,如银行,效率的低下程度常常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还有就是住所既没有阳台,也没有专门晾衣服的地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英国的垃圾分类设施
孤独是所有留学生都要面临的重大问题。远离故土家园、亲朋好友,虽然可以认识很多新的朋友,但心中孤独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为了适应这种孤独,去健身房,去海边散步,看楼顶的小海鸥降世,和朋友去中餐馆品味美食,在市中心的博物馆遨游,看山坡上的兔子轻快地奔跑都是不错的选择。说实话,如果没有压力,这里的生活真的很惬意。
阿伯丁街景随手拍
滩涂之美
留学之路在前方
一百多年前,清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程推向了高潮。前辈们怀揣“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记,舍此无所他求”的雄心壮志与家国情怀,甚至有些悲壮地踏上了远渡重洋的求学之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国家的强大与自信。但客观地说,在很多方面,尤其是科技方面,我们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继续保持追赶的姿态,努力拼搏,哪怕功成不必在我,也可先立树荫,留与后人乘。
年少时我们常常梦想改变世界,最后才发现,世界根本无需你去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理解世界、理解生活、全情投入并热爱
前路漫漫,上下求索之路仍然漫长。感谢国家的留学政策,让我们可以衣食无忧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西洋长处;感恩父母家人,多年来在背后默默支持;感恩一路走来,师长们的提携和支持,古人所说的“天地君亲师”亦可知门生之情的恩重;感恩同学、朋友,一起鼓励、一起奋斗的日子仍然历历在目。
最后,用临行前的诗句勉励自己时刻谨记不要忘记初心:
梦在前方,灯火阑珊处,整装向西洋
家在身后,十万八千里,思念系心头
不求学贯中西,但求此行无悔
2019年6月23日
Cruickshank Botanic Gardens, Aberdee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