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浑身酸痛过后的无力和慵懒,信手再次翻阅了马兆远的《量子大唠嗑》,有种老友谋面品茶论道的感觉,精神上的给养,把病痛也驱散了许多。
网络图片
查看了一下马老师的近态,一如既往的活跃、洒脱,不贴标签不设限。
看到他加盟南科大,又想到文康也在南科大,不禁觉得南科大或许真的是一块充满希望的土壤,无论学术、无论致用、无论思想。
今年十月,马老师在南科大致仁书院“导师说”的一场讲座,与莘莘学子、悸悸少年们的互动,提到“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不要管那些标签”,“信心和兴趣是第一位的,‘功不唐捐’”,“要学好数学和物理,可以更好地与自然沟通;要学好计算机,可以更好地与新事物沟通;要学好语文,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
看着这些信息,“师者”和“教育”两个字眼跳入脑海。马兆远的“言、行”及其带给学生的思考,践行“师者”;众多“马兆远”形成的集合,给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彰显“教育”的意义。
网络图片
教育,是一种发自本心的首先成为“自己”而后影响周遭的使命,感知或不感知,皆实在。
教育,不是“必须”,不是“KPI”的量化。
教育,是一个塑心、塑魂的差事,技术技巧只能是其“术”层面的一二。
教育,不是简单指标设置、分数堆砌,更多是师者经验积累、感知“美”的分享、思维方式的垂范、顺其自然的德行影响。
教育家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让我想起,某日意公子的视频《我没有那么重要》提到媒体、读者或观众说她是在做教育,她惶恐而不以为然,说“比起‘教育’、‘唤醒’,更喜欢分享”。
对于这点,我,欣然认同。
网络图片
《庄子▪山木篇》提到“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似乎有些无为而治的道法自然,其实更多是对自己小我的认知和自在。此句在诠释教育这件事上也有其借鉴和指导,尤其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需要明白一点,“没有谁是救助者,没有谁需要被拯救”,同样,也没有谁等待着我们去教育。
不役使外物,我们就无累;不被外物役使,心就无忧。
在学校承担教师的责任,在讲台上做好教书匠的工作,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能力、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完善自我美育修养,拓展认知和格局,融汇科学思维与传统哲学,让自己成为水中的“大鱼”,前置引导后面的“小鱼”,或许更加顺应教育的本质。
网络图片
写到这里,似乎找到了一种坚持写文字的源动力,那就是通过文字锤炼自己的知识、表达、审美、感知和输出。积累优化,疗愈自我地同时,影响周围,也或许没有影响到,我只是一个独自静静地在文字中谋心的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31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