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estc2014xiaoyu 传道、授业、解惑也~ Learn about the most effective knowledge to solve problems and achieve insight.

博文

从两会上的“成电声音”看“新工科”教育

已有 14861 次阅读 2019-3-14 11:04 |个人分类:献礼我的国|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工科, 卓越计划, 电子科大信软学院, 工程博士, 两会

201933日和5日,我国两会先后在京隆重召开。期间,我们电子科大校长、全国政协委员曾勇和我校生命学院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尧德中,代表千千万万有家国情怀的成电人,发出了成电的时代心声!曾校长提到“要发展职业教育,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需要加强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这是一个关于“新工科”教育的命题。


2017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我国高校探索并开展新工科教育的实践活动,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建设与发展。工程实践教育已经不再仅仅关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和学生职业规划等,更多是对传统工程教育的升华和内涵式发展,以及对于教育中主体之一——老师的要求和具象,结合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技术完成工程教育路径的优化。这些都需要由“新工科”教育来完成。


我服务于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专业隶属于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典型的工科学院。我们学院从2011年开始,就在本科生教育中开展了100%全覆盖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并且全过程按照OBE模式进行。另外,为了更好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还提出了“卓中卓”、“国际精英班”、“‘互联网+’精英人才”等计划。针对于校企联合育人,提出并总结实践了10种联合培养模式,如:企业合作课、虚拟班、联合实验室等。结合我们参与学院践行的新工科教育的感受,个人认为“新工科”对应的是新兴产业及其对口专业,如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行业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如传统数据库专业很多开始转型云计算、云存储,或者细分的非结构化数据库等。在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下,经历了一次次的涤荡和转变,我的职业角色从学生到老师,专业属性从理科到工科,工作导向从理论到工程,慢慢体会到了工程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新兴产业和业态的形成离不开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现在对于二三产业的融合,导致更多智力密集型产业凸显。我们实施的“卓越计划”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载体,它有三个特点: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工科教育”已经难以应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时代发展在呼唤“新工科”教育,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呼唤“新工科”,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呼唤“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呼唤“新工科”。经过七八年的时间,卓越计划的发展遇到了初期的瓶颈,对于“新工科”教育的满足性,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升华。

我们成电信软人从新工科教育的参与者与践行者等角度,已经开始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度展开工作:

一、实践路径:全面启动卓越工程师2.0计划

进一步深化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面向全体本科生开展OBE内涵式发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高度。站在学科建设、行业需求、产业生态等几点,把握好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同时,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不仅仅是复合型工程人才,同时还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系统复合能力以及产业落地意识。

二、建设目标:将学生培养成面向未来的“科学工程师”

我们知道,科学家侧重理论研究,而工程师则侧重利用理论设计发明产品,二者融合的和谐度,决定了研究水平和产品的创新度。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完美融合,是我们新工科教育区别于传统工科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根本。同时,基于软件工程,复合电子信息+、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培养出来的“科学工程师”,将是一次学科大跨界的完美展现。所以,目前我们学院以“双一流”和“电子信息+”为契机、以面向国民经济、为地方经济服务为重点,着力推进“互联网+公共安全”、“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电商平台”、“互联网+医疗医保”等垂直细分领域和行业。由点到面,再形成多维一体。同时,未来“科学工程师”的国际化素质培养,也是我们一直没有放松的,我们还不断开拓海外实习实训资源,确保海外实习、出国留学人数逐年显著增加,让我们的学生在新工科教育的浪潮中成为未来的中流砥柱。

三、未来布局:“工程博士”与“研究生”方队的打造

所有的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规律,那就是不会永远灿烂、也不会一蹴而就,对于新工科教育,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危机感。所以,我们还提出了以卓越计划2.0为示范引领,打造工程教育新方阵,那就是“工程博士”和“研究生”群体。卓越计划2.0对于本科生是全覆盖,但是对于博士生和部分研究生却还没有提上一定的高度,这里也大有可为。因为我们发现本院的很多本科生在系统工程能力上,已经有超出部分考研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现象,这种“倒挂”其实不难理解。很多兄弟院校没有开展卓越计划,更没有开展新工科的建设,所以部分学生的本科教育其实是缺乏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和培养的。加上,还有一些学生是跨专业,所以就更好理解。基于此,我们不但满足于本科生的工程培养,还要进一步谋划和布局博士生与研究生,将大家都朝着“科学工程师”的角度来培养,为他们进入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多安身立命的本领和学识。


当然在这里面,正如曾校所说,我们还需要多关注老师和企业。

首先,老师,作为整个事件的主体之一,他不但“传道授业解惑”,他对于新工科教育理解的深度和高度,也决定了后续学生培养质量的高度。与此同时,老师的工程能力、科学工程的思维如果没有得到切实的提升,只是站着的“教练”都会成为“假把式”,会对新工科和卓越计划2.0的深入落地实施,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基于此曾校长提出的“加强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将会是新工科教育的内功、基本功的重中之重。

其次,教育的检验者——企业和社会

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在“卓越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工科建设具有反映时代特征、内涵新且丰富、多学科交融、多主体参与、涉及面广等特点。所有的一切,最后的验金石其实就是用人单位和社会!我们自我标榜的再好,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和社会多方面不认可,那一切都是枉然。所幸,这几年我们学院的毕业生,年薪逐年攀升,位居全校第一;用人单位满意度也一直高居榜首。用人单位、大众社会、学生家庭等多方对于我们卓越计划以及新工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从孩子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人文情怀还是未来视野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于此同时,我们不满足于这一点,学院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再塑造和不断进步,还成立了学院的企业技术服务中心,该中心的建设为更多行业和企业带来了柔性的、高附加值的校企合作。

成电人的两会声音,为我们新工科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对于下一步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给出了更多的压力和动力。新工科教育,我们在路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81219-1167461.html

上一篇:不自知的“柔软”
下一篇:人生迷乜
收藏 IP: 222.212.207.*| 热度|

2 张学文 彭振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