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说流量为王,但却忽略了一个本质的大前提,那就是产品品质和品牌塑造。在我看来,没有优质的产品品质,即便广宣和流量转化再好,也只是一时的风光无限。卓越的产品品质,却没有到位的宣传营销,也是孤芳自赏,很难大放异彩。显而易见,二者相辅相成。
品牌塑造是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互联网时代,为大家所忽视和不愿多关注的。因为她耗时耗力,还不见得能快速见成效,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商业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舍弃,离我们越来越远。其实,这却是应该保留的部分。
这里我用“塑造”,想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的匠心独运与不易,像一件雕塑作品,不是随便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
品牌,不是指随便以一个理念或者LOGO到处贴牌和广而告之,也不是单纯的口碑产品。她要有自己特性鲜明的“外衣”,要有笃定自守的优秀“品质”。这个外衣就是产品的外观形态、设计感、美学要素、统一协调的VI设计等;品质就是产品传递给消费者期待的产品质量、产品功能、精神诉求、生活方式、用户体验等。二者和谐的结合,好比一位身姿曼妙、衣着有品位的知识女性,与我们愉悦的对话。那份舒服和惬意,无以言表。
前段时间,博士沙龙我们也曾以“乡村振兴中品牌战略的重要性”为主题,大家共同探讨乡村品牌的构建和推广。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里面涉及到产品品质、品牌理念、运营推广、后续服务、产品生命力、持续效能等问题。
今天,我只想说说品牌塑造里面供应链的事,无问甚多。
这个也是有感于实际品牌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酸甜苦辣,甚至于可以说是踌躇满怀被无力感击倒后的深思。
八九十年代的商业形态更多侧重于生产端,对于功能需求远远大于美学需求,这是时代因素决定的。那时的商业供应链条相对较短,没有所谓的产品经理、更没有运营经理。物质匮乏,消费者还没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为了更美一点而买单。所以市场需求是简单粗暴的,生产商与消费者,产品与消费者,不需要二次包装和转化,直接就可以对接上。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大白兔奶糖,就是“大白兔奶糖”上面画着小白兔,一说奶糖自然就知道是牛奶做的;桔子汽水儿,再简单不过的可乐玻璃瓶汽水,就这么简单直接!不像现在的很多零食,有时候听名字都不知道是啥,甚至打开包装了,还不知道能不能吃。那时候的企业,基本上兼顾了原材料采购,生产,产品包装,销售渠道+各种传统广告。供应链涉及原材料生产商、渠道商和客户等,精简而高效,粗放而有效。即便中间有某些环节的代工,也是占到很小的比重。而且此时的商业行为比较适用于大规模、集约式、重复简单的生产模式,个性化、定制化非常少。此时的商业供应链更像是一条龙服务。
进入千禧年,大家生活上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消费需求已经开始慢慢出现分化,一部分人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商品品牌等,是身份的象征,是精神的追求,也是社会存在感的体现。这时,对产品的设计、外包装、品牌等的需求就日益上升。慢慢地,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企业、商家等开始去迎合、去思考、去调整,也就慢慢出现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细分。此时,由于消费群体的细化,导致产品的细分;由于需求层次的不同,甚至某些需求不易被觉察到,就需要有专门的客户经理来去采集、反馈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产品经理则需要把这些需求转化为产品形态和特质,以便满足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自然,整个产品供应链条中的诸多环节开始细化、下沉、裂变。因为产品附加值的增加速度已经赶不上供应链各环节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速度,要想保证产品利润空间,除了尽可能提升附加值,再就是不断降低各个环节的投入。比如,一个生产茶叶的茶厂,如果自己养一个产品设计团队,将会投入高昂的人力成本,包括: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品牌设计、文案、策划等。同时,这个茶厂能否满负荷使用这个设计团队还需要打个问号。但是,如果不养这个团队,产品的设计又无法满足客户的新需求。这种诉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需要得到解决,慢慢的就从这个供应链中剥离出了专门生产各种茶叶包材生产的厂家,这样一个包材厂,对应的是成千上百家的茶叶生产厂。这样就把某些专业环节剥离,就变成“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其实这也是“共享”思维的体现。就像前些年软件行业的外包公司,以及某些“众包”平台。
这个阶段的供应链是商业形态各个环节的自洽和自适应,大家都通过放量来找到自己利润的平衡点,从98年、99年开始,该模式将近二十年的运转,似乎都“没毛病”。但是,自从进入新零售时代,这个自洽似乎没有那么和谐了,市场需求的改变、消费行为的改变、消费升级的加速,都给大大小小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冲击。包括时下盛行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黑科技企业、众多双创企业等,都开始遇到愿景很美好、方案很可行、团队很靠谱,但就是无法落地的尴尬局面。
党的十九大,习大大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也充分体现出互联网+时代大家的消费需求点已经开始追求更多美好、个性化、定制化的商品。规模化生产,千篇一律的产品形态,已经开始让大家感觉审美疲劳;物质财富的积累,也需要更多高品位、高品质的产品供给来凸显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导向;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为这一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保障。此时各行各业,产品形态和产品体验,都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尤其是零售行业。
所谓新零售,不只是简单的O2O,更多的是将线下消费体验、线上购物便捷和消费社群的打造、社交元素的融入、文化内涵的下沉等结合在一起。线上线下的技术手段是保障,比如我们用的物联网、RFID、图像识别、人脸检测、语音识别、大数据统计、云计算等;消费社群的打造,按照互联网社交网络的运营方式,给众多消费者一个对产品情感的寄托和抒发平台;文化内涵的赋予,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找到了接地气的展现方式,让大家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俗生活中,时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给传统产品做文化包装、如何给日常用品做文化赋能,如何让文艺的情怀被大家接收,并心甘情愿的买单,这就涉及到对传统裂变式供应链的巨大挑战。
我们还以茶叶为例,如果我们想要做一款体现当地文化的文创茶叶产品,我们将会被庞杂的供应链环节搞得焦头烂额。第一,我们需要给茶叶进行本身产品的选型,红茶?绿茶?还是花茶?白茶?那么这里我们需要一位茶艺师!第二,产品产地是本地自采还是外地代工?这里就需要有个传统茶叶生产商,作为我们产品原生态的供应商。第三,本地文化哪些是可以赋能到这款茶叶里的,我们需要一位文化顾问。第四,茶叶外包装,纸盒、竹盒、陶罐还是铁盒?我们的整体内包装何外包装如何设计?我们需要一个广告公司和包材生产厂,甚至于陶瓷厂。第五,整个产品的品牌是什么?如何定义,对应的VI设计是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位产品设计人员,他需要掌握工业设计、Logo设计、平面设计,有时还需要会一点儿文案。不着急,还没有完,第六,产品出来了,故事怎么讲?如何将产品卖出去?这时运营团队就需要登场了。似乎感觉终于看到曙光了,哈哈哈,你错了!还有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以及新零售社群的管理维护。
这个链条已经是相对简单的一款产品,如果是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或许链条更长,环节更多。所以,此时真正开始走在这条路上的创业者们,深切的在呼唤“一条龙”服务,在迫切需要供应链的聚合,而不是细分与裂变。只是这次的聚合,不是八九十年代的供应链,而是进行了新的转化,是一种混合式的供应链。对于某些环节是紧耦合式的聚合方式,对于某些相对独立、相对弱耦合的环节则是保留配合的方式。聚合的供应链,能够为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现在产品更多追求的是个性化和限量版,即所谓的差异化,那么很多产品就不会规模化生产,那也把原来很多细分后通过放量得到利润保证的环节重新逼到了历史舞台的边缘。他们已经无法通过放量来保证利润了,只有转型升级,只有不断减少商品中间流通的环节,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的新零售创业之路上,传统裂变式的供应链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极端的聚合式供应链也不能满足实际产业的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顺势而为,并大有可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