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engyigao

博文

三次进入世界少有的、壮丽的珠穆朗玛峰冰塔林记

已有 4750 次阅读 2015-2-8 10:01 |个人分类:心得交流|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三次进入珠峰北坡冰塔林记

珠穆朗玛峰北坡冰塔林是世界上少有几个漂亮冰塔林地区之一(其原因将另外撰文)。

1966年以来,我因科学考察之需,曾经8次进入珠峰地区考察,其中,于196619751980年春前后3次进入冰塔林区域;我的队友们曾经于1990199220042005年春进入珠峰北坡冰塔林区域。我们在科学考察研究的同时,受冰塔林壮丽景观的引诱,多多少少地拍摄了不同时期冰塔林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中,一方面展现了珠峰北坡冰塔林奇特而壮丽的景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塔林本身的变化。这些变化看来与珠峰北坡气温的变化密切相关。

第一次进入神奇的冰塔林

1966年春,我第一次来到珠峰北坡科学考察,任务是考察研究珠峰地区的天气气候特征。说真话,我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尽管我在考察前曾经请教过我的老师叶笃正、陶诗言教授,但我的前辈没有这种实践,也只好原则性地指导。好在中国登山队气象组需要登山天气预报员,邀请我参加登山气象预报工作,从此,我便走上了山地考察与登山天气预报实践相结合的山地气象考察研究道路。

5月下旬的一天,当科学考察工作和登山天气预报工作基本结束的时候,我陪同其他三位队友进入中绒布冰川53005600地区采集冰雪样品。

早晨八点许,我们就从大本营向着中绒布冰川前去。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冰川区域,怀着一种好奇的神秘感,我紧紧跟随着两位已经进入过冰塔林的老队员,带着我的宝贝相机,在队友的指导下,穿梭在神奇的冰塔林中。

时值26岁的我,年青,好奇,在进入冰塔林区后,几乎每前进一步都有新的景观刺激着我,都可能会激发我拍照,尽管那时的胶卷是多么的珍贵。当我们来到海拔5400地区时,一幅奇特的景观把我们吸引著了:冰塔林中出现了孤立的、一人多高的宛如骆驼的冰塔,一位队友骑上冰骆驼,一位队友用冰镐做出“牵”冰骆驼的姿态(照片1)。我不忍心骑上如此神奇的骆驼,仅仅为队友拍照留念。一个钟头后我们来到海拔5500地区,一个幽深的冰洞吸引了我们:冰洞“门口”的冰挂宛如蛟龙巨大嘴边的龙须(照片2);也许是欢迎我们进入吧,我们穿过冰洞后发现,原来是由一座孤独的冰塔演变而来的冰洞。在海拔5600附近,一片高低错落的冰塔林展现在我的眼前,仿佛是安徒生童话里的冰雪宫殿,而今我的队友们却已经实实在在地进入在神奇的宫殿了(照片3)。最令我觉得神奇的是,在一座山峰下,一大片冰塔林似乎是斜卧在山坡上,远望,一位队友说似乎像堆积了很多白色的炮弹,我倒觉得像是一座取走了笔的“冰笔架”(照片4)。

照片1.珠穆朗玛峰北坡中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冰骆驼(1966

照片2.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冰川的幽深冰洞(1966

照片3.珠穆朗玛峰北坡中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像童话世界(1966

照片4.珠穆朗玛峰北坡中绒布冰川的冰笔架(1966

 

采样工作结束后,我们在冰塔林中简单地完成午餐,带上新采集的冰雪样品,留下难忘印象的神奇冰塔林,在晚饭前,我们安全地返回大本营。

难忘的1975年春

1975年春,我第二次来到珠峰北坡考察,这次考察任务是,一是考察研究珠峰山地对于大尺度大气环流、中小尺度局地环流的影响,二是采集从珠峰顶峰到北坡大本营不同高度的冰雪、土壤、生物等样品,以测定珠峰北坡环境的状况(这是刘东生教授提出的课题),三是通过攀登珠峰的天气预报实践进一步研究珠峰北坡攀登的天气气候规律及其预报思路和方法。其时,我已经是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大气物理组负责人和登山气象组副组长,挑起了高山科学考察和登山天气预报的两付重担。

3月中旬的一天,考察队突然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队去中绒布冰川,配合新华社和体育报记者,拍摄新闻照片,在新华社发稿,这是必须圆满完成的政治任务。鉴于此,我只好决定改变我们原来于4月进入冰塔林采集冰雪样品的计划,利用此次进入冰川地区的机会,完成海拔53005600的冰雪样品采集任务。由于前者任务重大,考察队政委朗一环、考察队秘书姚建华也随队督阵。

早饭后,我们一行6人,带上冰镐、登山结组绳、采集冰雪样品的器材和食品,向中绒布冰川区的冰塔林走去。我们首先是要完成新闻拍摄的政治任务。冯雪华是工农兵学员,是此次记者们拍摄的重点。

在海拔5300m左右,我们便进入了冰川区。我沿着1966年冰川学家们曾经走过的路前进,沿途的冰塔林风光深深吸引了我们。看!有两座冰塔相邻而依,亲密相伴,我想:他(她)们不是“夫妻”,也可能是“兄弟姐妹”吧(照片5)!在快到5400时,面前一幅壮观的画面把我们眼光凝固了:宽阔的冰湖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冰湖被多座高高的冰塔林环绕,目测高差可达50以上,前面的队友正穿行通过她(照片6),记者们在这里为工农兵学员小冯拍摄了采集冰雪样品的工作照。我不时地拍摄冰川风光,有时也拍照队友们在冰塔林中前进的照片(照片7)。

记者们拍摄了三张考察工作照片后,新华社记者张君又在冰塔林中穿来穿去,似乎在寻找他所需要的最佳拍摄场地。我们紧紧跟随。

当地时间下午2点过,张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最佳拍摄场地,我们也跟着停了下。张君坐下来,首先向我们讲解拍摄的“主题”:这是今天最重要的一张照片,主题是科考队员在冰塔林中艰难地前进,老队员(由我担任)在前用冰镐开路,工农兵学员冯雪华紧紧跟着我,新队员在后面拉开距离,做出不同姿势跟着前进;近景是高大的冰塔,远景是雄伟的珠峰(照片8)。拍摄开始,张记者指挥我们站好位置,待其他队员摆好姿势后,他专注地对我说:“你是老队员,在前面开路,你要高举冰镐,然后猛地向冰塔上扎去,要扎得冰花四溅。”说完又补充问我:“明白吗?”我点头示意。我按照“导演”意图去作,总算在第四次扎出“冰花四溅”后,张君满意地点头,一张重要的考察工作照片拍照结束。其它照片也是这样“导演”出来。

照片5.珠穆朗玛峰北坡中绒布冰川的冰塔林(1975

照片6.考察队员通过珠穆朗玛峰北坡中绒布冰川的冰塔林区(1975

照片7.考察队友在珠穆朗玛峰北坡中绒布冰川中,远景是珠峰及其旗云(1975

照片8.珠穆朗玛峰北坡中绒布冰川的冰塔林、记者潜心拍照的地方(1975

 

拍摄任务完成后,朗一环政委因为下午要开重要会议,他带着我们采好的冰雪样品提前下山了。

全部拍摄任务完毕已经是当地时间下午4时左右了,足足花去了近3个钟头,大家饿了。我们席地而坐,拿出各种食品罐头,完成了“迟到的午餐”。

1980年为《中国冰川》科教片再进冰塔林

1980年4-5月,我带队在珠峰北坡科学考察,全队共14人(照片9),分两个题目,一是观测珠峰北坡的背风波动,一是实验遥测7500米的气象要素。前者由我直接负责,后者由龚沛光负责。同期,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的殷宏带队,在珠峰北坡冰川区拍摄《中国冰川》科教片。

照片9.中日双方部分队员合影于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寺(图右三为作者)(1980)

大约是4月中旬的一天,我突然接到殷宏的高频电话,希望我在第二天带领10来位队员,前往6000米的冰塔林区拍摄大气科学考察的镜头,作为《中国冰川》电影的内容之一。从大本营到6000米营地,中间隔着一个5900米营地,对于登山队员而言,一天到达的情况不足为奇,但对于科考队员,那就有点难度了。再者,由于帐篷、睡袋等装备条件限制,我们还必须当晚赶回大本营,这就难上加难了。开始我有些犹豫,怕队员们适应不了这样的急行军。但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后,小伙子们都纷纷要求前往。也许,大家受我多次讲述我们在壮丽冰塔林考察故事的影响吧,工作责任感和好奇心鼓动他们前往。

我挑选了7位队员和我一同前往。早晨,天刚刚亮,带上拍摄电影所需的简单气象仪器,电筒等必需品,我们先乘车到5300余米的山口,然后徒步前进。汽车留在山口等候我们返回。

我们尽可能地快速前进,在下午两点许到达6000冰塔林区。在完成《中国冰川》电影中需要配合的工作外,我还尽可能地拍摄点冰塔林照片(照片1011)。此次,我没有更多时间欣赏拍照冰塔林照片,但我的感觉告诉我,冰塔林与1975年的情况大同小异。当然,我比较满意的是从冰塔林融洞中眺望珠峰的那张照片(照片10)。

照片10.从冰洞中眺望珠穆朗玛峰(1980

照片11.珠穆朗玛峰北坡中绒布冰川的冰挂(1980)

 

拍摄完毕,殷宏、张文敬等热情地为我们做晚餐。晚餐后,已经是当地时间17点过了。当我们快离开时,有队员向我耳语,问问也没有可能在6000和他们挤在一起过夜,哪怕是一晚上不睡觉也行。我知道高山反应的一些规律,留在6000营地,没有睡袋根本不行,再说,晚上肯定会有人高山反应严重。我没有同意。

我们下山了。刚开始,山谷中还有点昏暗的光线,我嘱咐大家紧跟着我返回。从6000营地到5900营地,大家几乎都紧紧跟随,大约当地时间20点就到了。从5900营地离开后,全凭微弱的电筒光线了。副队长刘增基向我反映,有四五名队员太疲劳了,建议分成两个小组,他自愿在第二组。就这样,我和两位年青的司机为第一组,先行下去,准备汽车和烧一锅奶茶等候。

我们三人于当地时间22点过,到达5300山口。我们一方面准备汽车,一方面开始烧奶茶。我们耐心地等呀,等呀,不时地用手电筒的灯光为第二组的队友们发送信号。我们的报话器在弯曲的山路条件下,几乎没有作用。两位年青的司机只好时不时地高喊第二组队友的名字……

时间过得非常缓慢。终于,在当地时间01点许,第二组队友陆续到达。大家又累、又渴,又饿,狼吞虎咽地把一大锅奶茶一扫而光。

好在大家都没有什么高山反应,喝完热呼呼的奶茶后,我们乘车返回大本营,尽管已经是当地时间02点了,但大家还有说有笑地与留守大本营的队友赞颂冰塔林的壮丽美景。

10名科考队员当天从珠峰北坡大本营到达6000冰塔林工作后再返回大本营,这在我所知道的信息中,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75197-866499.html

上一篇:《沁园春 盼雪》修改稿并增添两张黄河的照片
下一篇:解读神奇壮丽的珠穆朗玛峰冰塔林
收藏 IP: 111.132.226.*| 热度|

10 刘全慧 张晓良 梁红斌 杨正瓴 檀成龙 李学宽 戴德昌 陈湘明 朱朝东 何金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