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探秘大香格里拉”(6):
初识香格里拉
采桑子(人间天堂)
人间天堂在何方?前人寻访。今又寻访,川滇藏间探秘忙。
纯洁安详山水秀,不似天堂。胜似天堂,谷幽天高任飞翔。
1.4初识香格里拉
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包括珠穆朗玛峰、南迦巴瓦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横断山脉,一次又一次地认识与亲近,仿佛我已经不仅仅停留于表面观测、欣赏“第三女神”珠穆朗玛峰、横断山脉、“雷电如火燃烧神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容貌风姿,而慢慢走近了她们的内心世界,逐渐相互知己,逐渐搭起了人与第三女神、雷电如火燃烧神峰、横断山脉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之间相通的桥梁….
越是认识亲近她们,越是对比认识“蓝月亮山谷”,越是觉得她们的可亲、可爱、可相知,她们越是我心目中的远甚于蓝月亮山谷的理想世界。
1.4.1扬起哈达暗示风云
藏族同胞崇敬“第三女神”,每年都要来到珠峰北坡绒布寺朝拜,献上心爱的哈达,乞求女神降福人类。有传说,每到明月之夜,在献给女神的哈达中,最真诚奉献者的哈达会冉冉升起,移向珠峰的顶部,系在女神头顶,随风飘动,宛如挂在顶峰的一面旗帜,故曰“旗云”。人们看到的挂在珠峰顶上随风飘动的“旗云”,正是若干年来无数真诚奉献者的哈达所组成。“旗云”并不是日夜出现,只有当“第三女神”需要向人们提示时,她才扬起哈达,以不同的舞姿暗示珠峰山上风云的变化,这就是人们看见的“旗云”。若朝山者心诚意真,聪明睿智,便能从“旗云”的千姿百态中领悟风云的变化,遵照“第三女神”的示意,审时度势,亲近第三女神。否则,若不按“第三女神”的示意,一意孤行,必将受到惩罚,不能与第三女神亲近。
神话传说固然是传说,但其中却暗藏着传说者不明白的科学真谛。我在珠峰度过了8个春秋,仔细观测、记录和拍照了珠峰“旗云”的变化,领悟到了一些“第三女神”的示意,发现了“旗云”变化所蕴藏的某些科学真谛。
所谓“旗云”,那是在珠峰顶上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受高空强风的影响,随风飘动,波涛起伏;远望,宛如一面旗帜飘挂在峰顶,故曰“旗云”。
在我国,最早在书面上提出珠穆朗玛峰“旗云”概念的是地理学界前辈徐近之先生。他在一本内部出版物中指出,“旗云”是“从珠穆朗玛峰东南面上升的潮湿气流和强烈的西风相遇时,山头遂有向东伸出的旗壮云。”
8个春秋的观测研究表明,珠峰顶出现的“旗云”绝大部分是自西向东飘动,但当特殊天气系统来临时,“旗云”也会自东向西飘动。
图5.珠峰旗云成因示意图
作者研究结果表明,春季,在珠穆朗玛峰北坡的日出后至日落前,在其峰顶附近容易出现旗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7000米高度以上有较大面积的碎石表面(图5),在日出后和日落前,受太阳光照射,使得碎石表明的气温迅速升高,并远远大于同高度上自由大气的温度,形成显著的上山风(上升气流),将海拔7000米高度以下冰雪表面升华的水汽向山头输送,为云的形成创造了必要条件;2.春季,珠穆朗玛峰上空大气温度和湿度垂直结构所决定的云的凝结高度正好与其峰顶的海拔高度非常接近,致使生成的云正好位于珠穆朗玛峰峰顶附近,成为名副其实的珠穆朗玛峰的山头云。当峰顶有较大的风速时,这种山头云会挂在峰顶,随风飘动,形成旗云。
与上述相反,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日出前和日落后,由于没有阳光照射,在海拔7000米高度以上,碎石表面上的气温远远低于同高度上自由大气的气温,形成下山风,没有成云的条件,珠穆朗玛峰山头很难有旗云出现。
珠峰顶上的“旗云”被称作“世界最高的风标”。
首先,从珠峰“旗云”飘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珠峰顶高度附近(海拔高度8~9千米)的风向;其次,从“旗云”顶部起伏波涛的状态可以估计高空风速的级别大小。
细心观测研究“旗云”变化与天气和天气系统的关系,作者发现,从珠峰旗云的状态不仅可以知道当天的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未来1~2天内珠峰地区的天气状况。
若旗云自西向东疾跑,云的顶部起伏不大,并在离开峰顶后云顶高度逐渐下降时,高空西风风速在八级以上,当日不宜于登顶活动。1975年5月5~7日,由登山家邬宗岳率领的突击队从8100~8600米攀登的过程中,峰顶的旗云正是呈现上述状态,8~9千米的风速在8级左右(照片98),邬宗岳不幸牺牲,攀登顶峰因大风阻挡而告失败。
若珠峰顶部出现风吹雪,说明峰顶附近风速大于8级(照片99),不宜于攀登顶峰。
如果珠峰旗云自东南向西北缓慢飘动,表示珠峰南侧有印度低压活动,1~2天内会有大的降雪(照片100),不宜于攀登顶峰。
照片98.珠峰顶部旗云劲吹并下压表明峰顶风速大于8级不宜登顶
照片99.珠峰顶部风吹雪表明峰顶附近风速大于8级不宜登顶
照片100.如果珠峰旗云自东南向西北缓慢飘动表明南侧有印度低压
带来大雪,不宜登顶
如果珠峰顶的旗云宛如女孩的小辫子翘起来(照片101),表示峰顶附近风速在5~6级,可以攀登顶峰。
如果珠峰顶部的旗云自东北向西南缓慢飘动(照片102),表明珠峰上空有高气压脊,风速在5级左右,不仅可以攀登顶峰,而且这种好天气维持时间长,可以三天以上,是攀登顶峰的最好时段。
如果珠峰顶部的云扶摇直上(照片103),表明风速小于5级,当然可以攀登顶峰,但这种小风好天气维持不长,一般不会超过3天,攀登者要抓紧进行。
照片101.珠峰旗云翘起来表明峰顶附近风速5级左右可以登顶
照片102.旗云自东北向西南飘动是最好的攀登顶峰时段
照片103.峰顶云扶摇直上风速小于5级可以登顶
如果珠峰西北侧上空出现这样的密卷云系统(照片104),未来2~3天内会出现大风甚至降水,千万不要攀登顶峰。
如果珠峰上空万里无云(照片105),这时很难判断是否可以攀登顶峰,必须释放探空气象仪器观测后才能够确定。
照片104.珠峰西北侧出现密卷云2~3天内大风降水,不宜登顶
照片105.万里无云很难判断
科学家和登山家在珠峰地区生活与工作,朝夕与“第三女神”相处,天长日久,人们和“第三女神”之间逐渐了解,逐渐相知,逐渐建立了合作的默契。风雪交加的日子固然是“第三女神”的劫难日,晴空万里但“旗云”急速飘动之日,也是女神挺身斗恶风的时刻;“旗云”徐徐飘动,或珠峰顶部的云垂直向上,太阳高挂天空,那是“第三女神”在欢迎我们。
1.4.2高山活动早出早归
人们在高山活动,至少受到两种因素影响,一是高山地面风速日变化,一是河水径流日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在高山地区,河水的径流量变化多半受冰川融水量大小的影响,在当地时间12时以前,冰川几乎没有融水,河水径流量不足全天径流量的百分之十,而当地时间14至20时,河水径流量占全天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因此,高山活动者要淌水过河必须在当地时间12时以前完成,否则会带来生命威胁。
也许,这正是高山河流的脾气吧,我们按照她们的脾气去亲近她们,我们也就得到了应该的尊重-安全。
另外,根据青藏高原地面风速的日变化(即一天内24小时的风速变化)规律,下午地面风速平均要比早晨地面风速大,而且随着海拔高度增加,下午比早晨地面风速越来越大。例如,在海拔5000米,下午比早晨地面风速平均要大4~5秒/米,而在海拔8000米,下午比早晨的地面风速平均要大9~15米/秒。因此,我们在1966年建议,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峰必须在早晨4点以前出发,在下午4点以前结束。目前,各国登山家在攀登珠峰时,已经提前到早晨2点以前出发,下午2点以前结束。取得了相当安全的效果。
1966~1984年,我们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登山科学考察中,发现了新的现象。当珠峰上空8~9千米高度风速小于8级宜于攀登顶峰期间,8千米高度的地面风速在下午更比早晨大,大约要大13~17米/秒。这更说明,当宜于攀登珠峰的期间,更应该早出早归。
我想,这也许是珠峰第三女神和南迦巴瓦峰“羞女峰”性格的一部分吧。我们尊重她们的性格,我们自己也就得到了尊重。
1.4.3发送热量温暖四方
冬季,当人们围着熊熊的火炉时,那是要吸取来自火炉的热量,得到温暖;在野外寒夜中烧火取暖,有经验的人们往往喜欢位于篝火的下风方向。这是人们熟知的普通生活常识。
高海拔的山峰,包括“第三女神”珠峰、“羞女峰”南迦巴瓦峰,还有海拔8500米左右的卡拉卡尔“蓝月亮”峰等,都会以其慈善的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经常把她从太阳光里吸收的热量再传播四方,温暖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作者曾经专门计算过第三女神珠峰对于大气的加热情况。结果表明,春秋二季,“第三女神”吸收太阳光热量,不仅部分融化了覆盖在自己身上的冰雪,以涓涓细水注入绒布河,浇灌河谷中的农田和牧场,滋润万物生长,还将大量热量向四周传送,温暖四方。受益最大者是位于珠峰下风方向的空气。这与前面提到的位于篝火下风方向受热最大的道理是相同的。
在位于珠峰东西两侧600千米处相同纬度的地方,人们经过多年观测气温的变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春秋两季,珠峰地区上空盛行着强劲的西风,在位于其东侧600千米处,在海拔6~10千米高度内的平均空气温度要比位于其西侧600千米处相同高度上的空气温度高出摄氏2~3度。
夏季,珠峰地区上空转为盛行偏东风,情况完全不同了。位于其西侧600千米处海拔6~10千米高度内的空气温度反比位于其东侧600千米处相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出摄氏1度左右。
这就说明,在春夏秋三季,凡是处于珠峰下风方向的空气温度都要比其上风方向同高度的气温要高。
珠峰对大气的加热作用为什么如此显著呢?
根据我们在珠峰地区的观测资料,按照地表面与空气交换热量的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在珠峰地区大约5千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在4~7月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可达1.5亿至2.0亿千瓦,接近我国长江三峡水电站每月的总发电量。如此巨大的热量传向下风方向,可使下风方向600千米内面积约12000平方千米上空的大气柱平均每天升温摄氏2~3度。
从上面简单的计算结果告诉我们,至少在春季和夏季,慈祥的“第三女神”时刻在用自己的身躯从太阳光中吸收得到热量,再去温暖四周的空气,尤其是下风方向的空气,让地球的子孙得到充足的温暖。
我想,与此相应,“羞女峰”南迦巴瓦峰和“蓝月亮”卡拉卡尔峰也会把她们从太阳那儿吸收的热量转送给她们的四周,温暖大气,温暖人类。
多么可敬可爱的“第三女神”,多么可爱可敬的包括“羞女峰”和“蓝月亮”峰在内的山峰啊!
1.4.4环境沧桑鲜为人知
如果说,珠穆朗玛峰是第三女神安居的所在,那么,南极和北极地区就是南极寿星和北极星的圣地。直到现在,第三女神安居的净土仍然可与南极寿星、北极星的圣地媲美。
根据我们多年观测研究发现,包括珠峰、南极、北极地区在内的地球三极地区的环境状况为少受或不受外界污染的本底状态,即可视为地球上的“环境本底”值。可见,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大气和水环境应该是相当纯洁的。
1975年春,由地质学家刘东生研究员(照片106)提出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变化”的研究课题,并准备好了大量的采样容器,提出了采集样品的注意事项(照片107)委托我组织完成野外采样工作。按照研究课题的要求,需要从珠穆朗玛峰顶部到北坡大本营每隔500米左右采集冰雪、岩石、降水、土壤和相应的生物样品,诸如,动物的毛,人的头发,各种农作物种子,等等。
照片106 刘东生先生在南极(刘丽提供)
照片107 刘东生先生对采样要求的手迹
中国登山队员采集了从海拔6000米到珠峰顶部的冰雪样品近百件。海拔6000米以下的样品由我们大气物理组组织科学考察队员采集。野外采集的各种样品由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环境化学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进行室内分析,得到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环境本底资料。
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在珠穆朗玛峰地区,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冰雪样品中,钾、钠、钙、镁四种元素含量的平均值比南极长城站1985年所采集雪样中的相同元素含量低,它们的比值分别为:0.09(钠),0.60(钾),0.61(镁),0.97(钙)。在珠峰顶部的雪样更为洁净,钾、钠、钙、镁含量比南极长城站的更低,各相同元素含量的比值仅分别为:0.06,0.01,0.18和0.24。
应该认为,珠穆朗玛峰地区确实是地球上最清洁地区之一,第三女神的的确确选择了地球上一方真正的净土安居。
然而,万恶的战争却曾扰乱了第三女神的宁静。1990~1991年的中东战争,燃烧了大量的油田,排放出浓浓的黑烟,曾经污染了第三女神洁白的境地。人们在这儿看到了从天而降的“黑雪”。1992年夏天,我们从珠峰北坡绒布冰川的冰雪样品和绒布河水样品中,发现了10余种化学元素的含量比1975年猛增了5~15倍。其中,铁元素的含量猛增了近15倍。在1993和1994年的相同季节,我们又在珠峰北坡采集了冰雪样品和绒布河水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3年以后,样品中的相同化学元素含量急剧减小,恢复到了1975年的环境状况。
显而易见,在1991~1992年,位于中东油田东侧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由于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10个月)盛行西风,中东战争燃烧油田排放的污染物被西风带到了珠峰地区,污染了珠峰地区的水环境,使得绒布河水中的10多种元素含量突然增加,威胁人类的安全。
带着这些分析结果,当我们再次来到珠穆朗玛峰北坡大本营时,望着时隐时现的珠穆朗玛峰,仿佛看到了第三女神的眼中充满了泪水,泪水中饱含了中东战争带来的污染烟尘。在依稀中,我好像听到了第三女神的悲泣声,悲泣她的不肖子孙的恶劣行为!
1996年6月5日,世界环保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国家环保局、国家旅游局合作,首次组织了“热爱珠峰清洁珠峰”的活动(照片108、109)。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关注世界最高峰地区的环境演变,树立“地球村”的环境观。也就是说,人们应该懂得,地球宛如一个村,珠穆朗玛峰是这个村中的一员,“地球村”里发生的环境事件都会影响珠峰的环境状况。
照片108.竖立于珠峰大本营的“清洁珠峰”纪念碑
照片109. 在“清洁珠峰”纪念碑前留影(1996年)
然而,当我们刚到拉萨时,当地地方部门并不理解我们“清洁珠峰”的活动目的,认为珠峰已经很清洁,不需要再清洁了。我很理解当地同志的想法,详细地介绍了1990~1991年中东战争引起的油田大火对珠峰地区环境的污染,指出珠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世界大环境事件的影响。听完后,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副主席洛桑达瓦说:“原来,关心珠峰环境变化实质上是关心全球环境变化,我们要放眼全球看珠峰,呼唤全球关注珠峰。”藏族干部眼光真是远大!
曾多次参加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的我国知名登山家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潘多、洛桑达瓦,知名探险家李乐诗等,以无限怀旧的心情重返珠峰北坡大本营,探视第三女神,关心第三女神居住的净土演变(照片110)。曾经在珠峰顶部躺在第三女神怀抱中进行心电图遥测的潘多,时而清理珠峰北麓的点滴垃圾,时而翘首凝望第三女神,仿佛要看清楚她曾经在珠峰顶部躺过的地方;曾经到达珠峰南北山麓为第三女神拍照过“夏装”的摄影家李乐诗,不断地为第三
照片110.登山英雄们在清洁珠峰
照片111.科学家采集绒布河水样
女神拍照“春装”,还不时地清理着地面,以便为第三女神拍摄最漂亮的“春之韵”。大气物理科学工作者继续在珠峰采集水样,以分析珠峰水环境变化(照片111)贡布和王富洲谈及中东战争油田大火对珠峰环境的污染时,气愤地说:“我们的珠峰是世界上洁净的圣地,想不到仅遭到来自中东油田大火的污染,真是罪过啊!”
除了上述的全球重要大气环境事件对珠峰地区环境影响外,人类
无序的登山和旅游活动也会对珠峰环境带来影响。1975年2~6月,中国登山队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共约700余人,在珠峰北坡进行攀登与科学考察活动,在狭窄的绒布河谷中容纳了近千人生活100天左右,他们的废弃物污染了第三女神的净土。
我们的科学证据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在上述登山科学考察的同期,我和大气物理组的队友们共同采集了
珠峰北坡大本营绒布寺、定日等地区的降雪的样品。这些降雪样品代表了当时的大气环境状况。经过分析测定表明,在1975年春天,在这些采集降雪样品的地区,环境状况最差的地区是在珠峰北坡大本营绒布寺,而不是在定日。例如,1975年春季,在珠峰北坡大本营的降雪样品中,其所含的13种元素中有9种元素(铜、铅、镉、锰、砷、铬、镁、铁和铝)的含量,不仅远远大于海拔高度7029米的新积雪样品的相同元素含量(前者为后者的5~600倍),而且与远离绒布寺90千米左右的定日降雪样品的元素含量相比,这9种元素的含量也大于定日相同元素的含量(两者之比值达到3~400)。
其二,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本营,1980年春季的大气环境状况远比1975年
夏季的大气环境状况要清洁得多。在我们分析得到的7种相同元素含量中,有5种元素(铜、铅、锌、镁、铬)的含量均以1975年的为最大,这5种元素含量之比值为3.1-20.8。这显然与人类活动有关:在1975年春季,在狭窄的绒布河谷中有500多队员和200多民工在这儿集中生活了3个月,而在定日开阔的河谷中只散布着300多藏族同胞;在海拔高度7029米,只有几名队员生活在那里。即,在1975年春季,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本营狭窄的绒布河谷中,由于有近1000名的人在这儿生活、工作,人为的生活排放和废弃物污染了当地的大气环境。而1980年春季,在我们采集大气气溶胶样品期间,在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寺附近,只有我们科学考察队的20名队员在那里生活了一个月,他们的生活排放物和废弃物远远要比1975年的少得多,当然对于当地环境的影响就小得多了。
其三,1975年春天,我们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本营采集了当时新积雪的样品
与过去年代旧积雪样品。新积雪样品代表当时的环境状况,旧积雪样品代表1975年以前的环境状况。经过分析测量得到它们所含相同的13种化学元素中,有10种化学元素(钒、钪、钾、镁、铜、铅、铬、砷、铝、铁)的含量以当时新积雪样品含量最高,前者为后者的1.1~2.6倍;有一种化学元素(镉)的含量为两者相同,只有两种化学元素(锌、钙)的含量以过去年代旧积雪的样品含量为高。上述这种现象,显然是1975年春天在大本营的人物污染的结果。
根据上述的结果,不难令人相信:1.珠穆朗玛峰地区的确是全球最清洁地区
之一;2.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来自全球的重大环境事件,一是来自探险爱好者的排放物和废弃物。这就说明,由于珠穆朗玛峰北坡特殊的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使得它能够非常敏感地反映全球重大环境事件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珠穆朗玛峰北坡特殊的峡谷地形,以及它日益为世界登山和科学探险等探险爱好者的热烈青睐,又使得它的环境极易受到探险者生活垃圾的污染,因而,监测与保护珠穆朗玛峰环境迫在眉睫,并成为保护全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2006年,我们在珠峰北坡监测绒布河水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
(图6),自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绒布河水环境曾经于1992年有一次突变,12种元素含量比值(Zj)比其前后高出2.1~6.1倍,这是中东油田燃烧带来的影响;之后,河水环境状况逐渐好转,于1994年达到最好状况,分别为其前期值的62%~16%。然而,在2004年以后,河水中的多种元素含量值逐渐增大,于2006年达到最大,为1994年的2.9倍,这反映了来自土壤和尘埃天然污染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6.珠峰北坡绒布河水样品的12种元素含量比值(Zj)变化
我们采集绒布河水样,以便监测珠峰环境的变化。新闻工作者以电视画面和文字向人们宣传:地球好比一个小小的村庄,我们是村庄的一员,地球上的每一件大的环境事件都会影响这个村庄,珠峰是这个村庄的最高点,难免首当其冲;人类在珠峰地区的无序活动也会给珠峰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三女神热爱我们,我们更应该热爱她,保持她洁净的圣地。
为了进一步呼吁世界人们关心和保护第三女神安居的净土,2004年秋天,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西藏体育局再度发起“地球第三极珠峰环保大行动”,北京壹创意有限公司精心组织了这次活动,认真清理了从珠峰北坡大本营到海拔6500米营地的垃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适时的宣传报道了清理珠峰垃圾的实况和意义,为唤起世界人们关爱和保护第三女神安居的净土做出了贡献。
为了监测珠峰的环境变化,取得世界最高峰地区的长期的环境变化资料,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曾获得世界气象组织IMO大奖的叶笃正先生与作者于2010年又联名写信,通过九三学社中央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尽快在珠峰地区建立国家的环境监测站,为人类留下世界最高峰的环境监测资料。
作者诚恳希望:热爱第三女神的朋友们,关心第三女神的居住地-珠穆朗玛峰-的环境变化、从而也是关心全球环境变化的朋友们,用你们的实际行动支持并参加监测、保护珠穆朗玛峰环境的活动,永远与第三女神和谐相处,荣辱共存。
由此及彼,作者也诚恳希望,热爱大香格里拉的朋友们,包括向往蓝月亮山谷的朋友们,当我们亲近这片神圣净土的时候,当我们亲近我们心目中的香格里拉的时候,不要留下任何不洁净的东西,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永存。
1.4.5水汽通道的魅力
一般说来,在山区,河谷都会成为空气的通道。有的是冷空气的通道,如天山山脉上的一些大阪垭口;有的主要是暖湿空气通道,有时也是冷空气通道,如雅鲁藏布江下游和横断山脉三江并流河谷等等。“蓝月亮”山谷也应该有空气的通道作用,尽管情况不明。
作者和队友们曾经专门观测研究过雅鲁藏布江下游、怒江、澜沧江流域以及天山山脉几个大阪垭口的通道作用,这里只介绍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区的水汽通道作用。
计算证明,沿布拉马普得拉河-雅鲁藏布江的确是青藏高原四周向高原内地输送水汽的最大通道。图7给出了布拉马普得拉河-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输送示意图。
·这里沿河谷输送的水汽强度与夏季从长江南岸向北岸输送的水汽强度相当。如此强大的水汽输送对于
青藏高原东南部带来了如下影响。
图7.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输送示意图
造就世界第二大降水带
由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经西南季风吹向布拉马普得拉河流域,迎面遇上印度东北部海拔近700米的卡西山地,加上地形的抬升作用,在山地南麓乞拉朋齐的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达到10870毫米,为世界第二大年降水量(见图8)。暖湿的水汽再沿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向北输送,在我国西藏墨脱一带形成又一大降水带,年降水量达4500毫米左右。经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顶端后,大部分水汽再沿易贡藏布江逆江而上,直抵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在这条水汽通道上,年降水量为500毫米的等值线可达北纬32度附近,而在这条水汽通道西侧,500毫米降水量等值线的最北端仅为北纬27度许,两者相差5个纬距。这就意味着,由于这条水汽通道的作用,可以把等值的降水带向北推进5个纬距。
图8.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其南侧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分布图
推动气候自然带北移
在北半球,热带气候带的平均北界为北纬23.5度。在这条水汽通道上,热带气候带向北推移了五个半纬距。西藏墨脱位于北纬29度,是北半球热带的最北界,被称为“热带绿山地”。虽然它比云南西双版纳偏北五个纬度,但它却生长着与之相似的热带和南亚热带植物,高大的榕树,诱人的香蕉和野柠檬随处可见。墨脱年平均气温高达摄氏18度以上,比我国东部同纬度金华的气温高10度多;一月,墨脱平均气温在摄氏10度以上,与广东北部(约北纬24)的气温相近。
哺育海洋性冰川
我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卡钦冰川(长35Km)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易贡藏布江北侧。沿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南迦巴瓦峰为中心,是我国藏东南海洋性冰川发育的一个中心,这都是由于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输送印度洋暖湿水汽带来的结果。所谓海洋性冰川是指冰川形成的固体降水来自于海洋的水汽。因此,它区别于大陆性冰川的特点是补给丰富,纬度高,温度维持在摄氏零度上下,因而活动性强,容易移动。发育良好的海洋性冰川往往沿山坡向下移动,伸入森林中,形成森林、冰川交融的特殊奇观(照片112~114)。
照片112.海洋性冰川末端伸进森林
照片113.海洋性冰川向下伸进森林中
照片114.海洋性冰川与森林交融在一起
推动生物带北移
受气候带向北移动的影响,在这条水汽通道上,许多典型的热带生物(如:香蕉、芭蕉、柠檬、甘蔗等)均由通常分布的北纬24度北界向北移动,最北可达北纬29度左右,成为北半球热带生物分布的最北界(照片115~118)。例如,低等植物中的红细孢牛肝菌,环柄侧耳;高等植物中的千里榄仁,阿丁枫;爬行动物中的蟒蛇,大眼镜蛇;鸟类中的红耳鸭,棕颈犀鸟;哺乳动物中的孟加拉虎,长尾叶猴;昆虫中的端齿蚌鼻白蚁,金印度秃蝗等。
照片115.大峡谷中的柠檬
照片116.大峡谷中的芭蕉树
照片117.大峡谷中的香蕉树
照片118.大峡谷中的甘蔗园
促进南北坡生物交流
在青藏高原南部,由于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其南北两翼的生物分布迥然不同。然而,由于雅鲁藏布大峡谷造就了西藏东南的门户,促进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的生物通过这条通道得到了交流与混合。一方面,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翼特有的植被类型和生物种类,经过这条通道分布到山脉北翼的通麦、易贡和排龙等地。例如,南翼谷地高等植物中的通麦栎、尼泊尔桤木,低等植物中的金顶侧耳、灰钉,动物中的猕猴、黄嘴蓝鹊等;另一方面,山脉北翼的高山松、川滇高山栎等却通过这条通道分布到南翼的甘代、鲁古等地。图9给出了沿这条通道上生物南北交流分布的示意图。
图9.沿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上生物南北交流分布示意图
庇护古老生物物种
在第四纪冰期中,持久的严寒扼杀了不少生物种类。然而,位于藏东南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由于其优越的暖湿气候和立体生态条件,为生物南北迁移提供了安全的走廊,成为古老生物的良好“避难所”,保存了大量的古老物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活化石”。例如,在这条通道地区,保存了苔类植物活化石-藻苔;蕨类植物活化石-桫椤(照片119)、白桫椤和喜马拉雅双扇蕨;裸子植物的活化石-百日青、短柄垂子买麻藤和红豆杉(照片120、121)等;被子植物活化石-水青树、领春木;锈菌活化石-拟夏孢诱属、迈尔锈属和明痂锈属等。
照片119.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活化石之一:树蕨
照片120.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活化石之一:红豆杉
照片121. 红豆杉标本
造就新物种
水汽通道所造成的特殊生态环境不仅保护了许多古老的物种和沿通道迁移来的外来种,同时还造就了不少新的物种,这就使水汽通道地区成为整个青藏高原生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据初步统计,这里的维管束植物有3600余种,约占西藏该类植物总种数的三分之二;大型真菌有400余种,约占西藏大型真菌种数的80%,约占我国已知大型真菌的60%(照片122);锈菌有200余种,约占我国此类总数的25%;昆虫近2000种,约占西藏昆虫总数的60%以上。其它动物如哺乳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种类也很丰富。
照片122.真菌学家卯晓岚与奇特真菌在一起
造就了极高的生物量
另一方面,水汽通道所造成的特殊生态与环境,还给予当地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巨大影响,很多生物都具有极高的生物产量。例如,在水汽通道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的云杉、冷杉林,其单位蓄积量每公顷可达2300米3,生物产量超过1200t/ha。林中最大的一株云杉高73米,胸径2.5米,单株立木材积在50米3以上(照片123)。这些树木的价值在世界同类森林中都属罕见。该区植物界的巨大生物生产量为生活在这里的昆虫及草食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使其密度增加,并进而影响了鸟类及食肉动物的数量。如在水汽通道地区的山地上,我国一类保护动物羚牛,其数量估计在千头以上。
照片123.雅鲁藏布大峡谷中高大的云杉(杨逸畴拍照)
综上可见,在5000~8000年以前,雅鲁藏布江下游南北走向的谷地不仅已经成为古人类休养生息的场所,而且也成为人类南来北往的通道,对青藏高原南侧低海拔地区和青藏高原上的古人类之间的交流起着重要的通道作用。
在近代,雅鲁藏布江下游南北向谷地依然是人类交往的重要通道。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翼低海拔河谷中的门巴、珞巴等族人民通过这一水汽通道与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密切往来,他们以低海拔谷地特产的辣椒、药材、皮张及自己制作的藤、竹手工编织品换取青藏高原内地藏族同胞的铁器、盐和毡氇等各种生活用品,以及国家运至西藏的各种工业品。其中,特别是门巴族同胞用藤制作的藤桥,那真是适合当地地形环境特点的最佳作品啊(照片124、125,杜泽泉拍照)。这种交往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文化上。从两地人类在语言生活习俗等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相似之点,可以看出他们的深刻历史渊源。
照片124.通过藤桥
照片125.藤桥是大峡谷重要的交通工具
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作用,像如来佛祖施法一样,为大香格里拉地区营造了一片神奇的乐土,第三女神为人类输送的温暖热量和营造的纯洁环境,不仅为当地人带来了和谐幸福的人间天堂,也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心中向往的大香格里拉!
一首“采桑子”表述衷肠:
人间天堂在何方?
前人寻访。
今又寻访,
川滇藏间探秘忙。
纯洁安详山水秀,
不似天堂。
胜似天堂,
谷幽天高任飞翔。
恭祝网友们春节快乐,健康,幸福!
春节后再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