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mao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ngmaoch

博文

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何谓“鱼不可脱于渊”?

已有 5884 次阅读 2020-8-30 09:5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何谓“鱼不可脱于渊”?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句,以现代认识方法来理解的话,是一种认识事物、寻求其理性范围的方法。当我们要寻求某一事物的极值时,只有让事物突破某一值之后发现其反向变化,才能够认识到这一临界值是极值。即,主观或客观,稍作偏离,反倒容易实现最终目标;过程之中过于执着于最终目标,反倒难以实现。

是谓微明”的含义是:这是认识事物规律的一种渐近方法,虽然并未完全认识到规律的本质,但对深化认识有一定的帮助。认识规律就是“明”,因此,“微明”则可理解为:认识规律、践行规律过程中的一种迂回渐近方式。

柔弱胜刚强”的含义是:以“微明”这种迂回渐近方式来达成某种目标,也是“柔弱胜刚强”的一种表现形式,即,迂回渐近的方式胜于执着的方式。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的意思是:这种以突破临界点来认识极值的方法,只适合于那些可逆的事物,而对于“鱼脱于渊”、“国之利器示人”之类的不可逆事物,超出可逆阈值的状态,则不可采用这一方式方法的。有些释本将这一句话解释为老子也有“权谋御下”之术,是完全违背老子哲学思想的“解释”。恰恰相反,《道德经》主张,有些可逆的事物可以采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方法,而国之利器(战事等)之类的不可逆事物,是不可以轻易采用的。

本章的哲学意涵:“道”虽然是可认知、可践行,但因其“无形”,而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才需要采用渐近的方法。即,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迂回的方式要比强行的方式更有效。例如,当我们要寻求某一事物的极值时,可让事物突破某一值之后观察其反向变化,就可认识到这一临界极值。再如,在面对某一目标时,路径稍作偏离,反倒容易最终实现;过程之中过于执着于终极目标,反倒难以实现。但是,使用这种渐近方法,一要适“度”,二要适“事”,否则就可能导致“鱼脱于渊”、“,国之利器示人”之类的不可逆结果。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1036-1248484.html

上一篇:读《道德经》第三十五章:何谓“用之不足既”?
下一篇:读《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何谓“无为而无不为”?
收藏 IP: 111.163.122.*| 热度|

1 孟利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7: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