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Apple2014 关注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和社会计算领域的创新,关注科学人文和社会文化的传播

博文

Happy Birthday, Mac.

已有 3236 次阅读 2014-2-15 19: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三十年前,Apple Computer发布了由银翼杀手导演Ridley Scott执导的1984年经典single run广告。该广告介绍了Macintosh操作系统和在此过程中基于此操作系统启动的GUI。GUI想法先是在Xerox Parc上运行,随后Apple开发了它,自此有了点击功能的鼠标操作,在那时称作WIMP(图形界面电脑所采用的界面典范)。1984年年底Apple就展示了Mac。

尽管其他的GUI操作系统会仿效 (Amiga和Windows 1.0也在随后一年1985年发布) 原来Macintosh这一启动过程,其功能例如声音合成器和anti-aliased文本,在那时,它的竞争者从CGA转变为XGA。Mac也看到第一版Microsoft文档开启了一个侧重软件产业线的新商机(一些年前,VisiCalc为Apple II创造了第一版电子表格软件)。

1985年9月, Steve Jobs离开Apple Computer,创建了NextStep,并开发了NextStep操作系统,它使当时不为人知的面向对象的Objective-C语言流行起来。 NeXT cube和 工作站的特点光磁驱动器,内置传真,display postscript任意分辨率,这些能够显示24位色显示器,同时,IBM PC复制版从XGA转到VGA。尽管Next在硬件或软件上都不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但Next工作站,它却改变了Tim Berners Lee研发的万维网络的世界。

在1997年,Steve Jobs被迫离开苹果的十多年后,他作为一个顾问回到Apple,随后他出任临时CEO。(直到2000年,“临时”的头衔都没有去掉过。) 1997年随着Jony Ive开始名声鹊起,在公司成功的贡献上,或许他的贡献比起Jobs更重要得多。1998年新发布的半透明塑料色iMac即是对早期Mac款型的致敬,但也是基于过去款式上的设计。在顶部它有一个独特平衡式的提手设计和内置立体声扬声器。它也成为第一款不带软驱并广泛投放的台式PC,可以说开创了为计算机外设的USB普及。每台iMac会有内置CD驱动,基本有两条线;一条是电源线,另一条是USB键盘线。iMac也有一个调制解调器和内置以太网网络,其i moniker代表着“Internet”。

尽管iMac配有OS 8,但直到来年OSX才发布。直到经典OS9的最后一次迭代,新款iMac继续双启动,也就是经典的MacOSX和OSX 。到了世纪之交, NextStep自动成为苹果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

可以说,从Apple首先做为电脑公司起家,它有两个主要方向的变化;第一,在2001年,它发布了iPod。虽然最初认为它特别相对于当时的移动播放器(“无线。很少存储空间。不实用”是一种这样的观点),在硬件和软件上细节关注则在消费产品里开创了另一次革命。从第一款颜色,触摸感应显示屏延续下来的潮流,使得Apple随后从苹果电脑更名为苹果公司,这只是因为它扩大了消费电子设备的市场。尽管第一版iPod中没有内置iOS,但在后续迭代移动端OSX,iPod也看到了iOS的兴起。iOS的术语是随后创建的。

第二次是在2007年揭开iPhone的面纱。基于OSX作业系统的iPod和手机功能相结合,苹果公司首先把互联网带到了许多美国人的口袋里,来年带到了全球各地。市场上,客户购买开锁设备,并在其他网络利用它们,并有了排他性协议,使得运营商提供不封顶的,永远在线的数据计划才有了可能性。尽管在此之前,人们从手机上就已经可以浏览互联网,但数据常常特别昂贵并没有被广泛使用。黑莓靠其永远在线的数据包机制原先垄断了企业市场,诺基亚曾是移动手机市场里的王者。而iPhone最终会超越它们两者成为移动手机的两家领先厂商之一。手机浏览器Safari引擎(原KHTML叉)现在运行在所有流行的移动设备如同Chrome桌面浏览器一样。

随着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为苹果和商业以及开发爱好者提供的收入,并在随后2010年发布的iPad,现在苹果公司大部分的收入主要来自消费者的手持设备,而不是传统的电脑。Mac可能是现代计算机历史上无足轻重的事,但是,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所使用的设备的开创时代可要追溯到1984年的那一经典时刻。

查看英文原文:Thirty Years of the Apple Mac

作者 Alex Blewitt ,译者 王佳 发布于 二月 07, 2014

感谢张龙对本文的审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25851-767821.html

上一篇:交互式定理证明工具Coq的产生与发展
下一篇:TGI当代玉典大师联展2014,同济大学
收藏 IP: 114.91.175.*| 热度|

2 李伟钢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