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有幸收到一位学者的著作《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作者引用文献100余页),阅读后,加平时对生命起源与演化有着浓厚的好奇心,买相关书籍数本,此时凉风习习,犀浦夜阑静思,秉烛谈谈个人一点粗浅想法。
Origins of Life早期一直与宗教掺和在一起,后来亚里斯多德、哈维和牛顿等科学家都相信“自然发生说”。直到,1668年,意大利医生Francesco Redi实验证明了不论肉腐蚀多久没有苍蝇和卵,也不能生蛆。1765年意大利博物学家帕兰扎尼实验证明了,连微生物也不能由无生命的物质产生。1862年巴斯德的鹅脖子瓶子表演埋葬了“自然发生说”。十九世纪理论学家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生命说成历来就有的。随着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合成了氨基酸、核酸、脱氧核糖、嘌呤和嘧啶等,则从逻辑上可以假设:原始海洋和大气中简单化合物,随时间推移形成较为复杂的氨基酸和简单糖类,氨基酸又结合成肽,嘌呤、嘧啶和磷酸结合成核苷酸,若干年后形成蛋白质和核酸。先有蛋白质还是核酸?换句话说是先有蛋白质“生命”,能进行新陈代谢,但无法复制;还是先有核酸“生命”可以复制,但无法完成代谢。应运而生的是“单起源”和“双起源”两种假说。前者为假设核酸与蛋白质是同时产生的。后者为假设生命发生是分两次发生的,即首先出现具有新陈代谢功能黏液物质,这些蛋白质“生命”,可进食、生长,并演化出越来越有效的代谢方式。接下来有了核酸“生命”,一开始核酸“生命”寄生于蛋白质“生命”体内,利用蛋白质新陈代谢产物来完成实现自身复制。本人偏向于“双起源学说”,感觉病毒就是一种原始的核酸“生命”,因而正是连接生物与非生物的那个“丢失的环节”。
个体的表型是本性的,Evolution则是种群和动态的。突变、自然选择与遗传漂便的随机过程共同导致了种群组成的改变。在经历足够长时间后,这种累积效应改变了种群的基因组成,于是其物种特征与其祖先有了极大差别。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