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从V-2火箭到“阿波罗”登月

已有 2333 次阅读 2015-5-8 13: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V-2火箭到“阿波罗”登月

 

航天历史上,有一个人可以将纳粹德国的“复仇使者”V-2火箭,同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密切联系起来,他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火箭专家”的韦纳·冯·布劳恩,作为现代火箭技术由试验走向实用的关键性人物,冯·布劳恩先后主导了纳粹德国“V-2”火箭和美国“阿波罗”登月两大项目的研发。

1912年3月23日,冯·布劳恩出生于德国的东普鲁士维尔西茨一个贵族家庭,后全家迁居柏林。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在冯·布劳恩接受路德教“坚振礼”后,母亲赠予他一台望远镜,从此冯·布劳恩迷上了浩瀚星空。

13岁时,冯·布劳恩就在柏林使馆区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实验,并被警察抓住,受了一顿严厉警告。不过,这并未影响布劳恩对火箭发射的兴趣。

在父母送读的学校里,16岁的冯·布劳恩读到了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奥伯特的著作《星际火箭》,开始对星际旅行深深着迷。自此之后,他将“征服宇宙”设定为人生目标,并开始刻苦学习数学、物理等功课。

1930年,冯·布劳恩进入柏林工业大学,成为赫尔曼·奥伯特的学生,不久他参加了赫尔曼·奥伯特创始的德国空间飞行学会,并在此后协助导师作液体火箭测试。

1934年7月27日,冯·布劳恩获得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柏林洪堡大学把这篇论文评为“特优”的最高等级——虽然只是一篇毕业论文,但它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约30年后,德国宇宙飞行协会还将该文作为其正式期刊的特刊重新出版。

当冯·布劳恩正在完成他的博士论文时,“纳粹”上台,火箭研发很快被列为国家议程。

1936年,德国军方按冯·布劳恩的建议,投巨资在佩纳明德修建了一处大型火箭试验基地。次年,冯·布劳恩在该试验基地任技术部主任,并领导了德国的“复仇使者”A-4(1944年9月命名为“V-2”)火箭的研制工作。1938年,冯·布劳恩加入纳粹党。此后,为了巩固火箭研究事业,他进入党卫军,并获少校军衔。

1942年,A-4火箭正式研发成功。12月,希特勒签署命令,批准生产A-4火箭为“复仇武器”。1943年6月,希特勒提升31岁的冯·布劳恩为教授。

1944年3月,冯·布劳恩被“盖世太保”抓进监狱。审讯档案记录的逮捕原因是:冯·布劳恩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声明,他们从来没有打算把火箭发展成战争武器,而是在政府压力之下从事的全部研制工作,只是为了继续实验、证实他们的理论,他们的目的始终是宇宙旅行。

1944年9月7日,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一次利用V-2火箭对英国的袭击。当布劳恩听到英国遭火箭袭击的新闻后说“火箭工作完美,但落在了错误的行星上”,并把这一天称为“最黑暗的一天”。

二战末期,美国和苏联对其展开了一场秘密的追逐活动。最终美军俘获了冯·布劳恩。

到达美国后,冯·布劳恩等人给军方、厂方和大学的人士培训有关火箭和导弹的复杂设计制造技术,也继续从事军方以及研究机构有关未来火箭的研制工作。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冯·布劳恩和他的手下被转移到亚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并在那里度过了20年。1950年~1956年,他率领军方火箭研制组成功研发“红石”导弹,这成为美军第一代核弹的洲际导弹载具。

在任美国陆军导弹局发展处处长时,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开发出“丘比特”C型探空火箭,该火箭成功地将西方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成功送上空间。

冯·布劳恩这个名字广泛流传始于1952年。他在Colliers Weekly周刊《人类即将征服空间》的系列报道中首次发表了他对载人空间站的设想,文章配有插图,冯·布劳恩名声大噪。

1957年,当前苏联“卫星一号”成功发射之后,美国在空间竞赛中落后于苏联的观点开始在国内蔓延开来。美国官方遂决定启用冯·布劳恩和他的德国团队挽回颓势。

1958年7月29日,NASA成立。两年后,NASA启用新的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从1960年7月至1970年2月,冯·布劳恩成为中心主任。冯·布劳恩答应进入NASA的条件是“农神”运载火箭计划必须得以继续。

开发“农神”火箭以使大吨位载具有能力进入并离开地球轨道,这是“阿波罗”计划的先决条件。最初,冯·布劳恩主张采用地球轨道交会技术,但1962年他转而采用了更具风险的月球轨道交会技术。1969年7月16日,当由马歇尔中心研发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携带“阿波罗11号”成员开始了历史性的8天任务时,冯·布劳恩将人类送上月球的梦想也终于得以实现。

(赵鲁综合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5-05-08 第6版 历史)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88469.html

上一篇:海盗与天鹅的化身——图-160
下一篇:尼泊尔地震能量或未完全释放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1 陈儒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