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放大的微观世界

已有 2141 次阅读 2014-12-26 23:0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放大的微观世界

 

“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

■本报见习记者 袁一雪

一只苹果的腐坏,人们往往要等到它被腐蚀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现。其实,这种令苹果腐坏的菌类,早就存在于苹果中,只是生活在另一个不为人肉眼可见的世界,那里同样充满“生气”,热闹雀跃。

当然,那个微观的世界,需要特殊的设备,比如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为了让人们更加直观的认识微观世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建立了“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

微观世界的“巨人”

在“真菌与人类”科普展厅中,展出了不少蘑菇、灵芝等物,看起来并不“微观”。“蘑菇等菌类也是微观世界的一份子,它们都属于真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馆长姚一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那么,为何选择真菌?“因为微观世界不好观察,但是真菌体积比较大,同时也是身边种类接触比较多的一种微生物。”姚一建解释道。

于是,微生物所选择了微观世界中的“巨人”——大型真菌,如灵芝、蘑菇等进行展示,为参观者更好地了解微生物打开一扇窗。

科普展厅大开眼界

走进展厅大门,一本以绿色为基色的“大书”立在门口,外形像伞状的大蘑菇,上面用图片和文字将真菌的情况进行概述。

进入展区,一棵绿色的“生命树”赫然映入眼帘。菌物标本馆的工作人员吕鸿梅介绍道:“生命之树揭示了真菌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1767年之前,人类以为地球上的生命只有动物、植物和自己。直到荷兰人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看到了细菌,才揭开了神秘的微观世界。

其实,人类的生存从来没有离开过真菌的存在,作为微生物世界中数量最多的家族,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食用的蘑菇,也是昂贵的灵芝、冬虫夏草,更是潮湿地带长出的苔藓和发霉的霉菌。

在一个电视屏下方的转盘上,外围的大圈标志了物品和特定环境,内置的小圈则写上真菌的名称。姚一建介绍说,参观者只要转动内置的小圆盘,对上外圈的大圆盘上的物品,电视屏幕上就会出现这种真菌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发生作用。

在菌物标本馆的一角,驻扎着代表自然的生态模型,这里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原乃至沙漠、雪山的大型仿真模型栩栩如生。在各种不同的区域里,依次生长着不同的食用菌物、毒蘑菇、木腐菌、外生菌、根菌。在这里,参观者既能找到美味牛肝菌、黑木耳、香菇等,还能看到毒性极大、立刻致人毙命的毒鹅膏菌、毒粉褶菌等。

更专业的标本馆

在科普展厅的后方,一个更庞大的标本馆“藏匿”其中。1953年,在接收解放前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清华大学和金陵大学菌物标本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菌物标本馆成立。“这里最早的一个标本是18世纪末期制作的。”姚一建说。

如今,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这里保藏标本40多万号,其中已定名标本为19万号,2万余种,经计算机统计,这些已定名标本采自中国以及11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南极大陆和北极圈内地区,在我国地衣、担子菌、伞菌、多孔菌、黑粉菌、锈菌、子囊菌等真菌分类研究与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4-12-26 第15版 纵览)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854160.html

上一篇:一本校园植物志的美丽与期待
下一篇:他们,令人瞩目
收藏 IP: 221.221.0.*| 热度|

1 王金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