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单身”谁做主? |
台禹微制图
■本报见习记者 韩天琪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被现在的年轻人戏称为“光棍节”。不能否认的是,单身,这个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另类的生活状态目前正呈快速上升趋势。根据有关调查数据,仅北京地区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选择单身的就有100万人。从个人生活态度到社会文化现象,单身,我们是否已经作好准备从容做主?
单身演变史
“以前,绝大部分没有结婚的是自身条件不好,可以说是‘被动单身’,而现在,越来越多有能力的人主动单身。”国内某知名婚恋网站分析师小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传统上,中国人的婚姻问题并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选择,而是家族传宗接代的使命与长辈的期望。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个人生活的自由度都很低,个人的选择不仅受到家中父母、长辈的制约,同时也是单位、组织关怀的对象。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日趋多元化与自由度的提高,近些年,中国的单身现象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人群主动选择单身;另一方面,由高性别比带来的男女比例失衡正在剥夺底层男性成立家庭的机会。
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葛红兵在他的《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种两极分化的单身趋势:“因贫富分化,中国单身现在出现了剧烈的分层,高层单身出于主动选择,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正常’生活方式;底层单身则主要是迫于物质和身份限制,比如疾病、贫穷,这是永远沉淀在社会底部的现象。”
单身是“危”还是“机”?
在很多主动选择单身的人看来,实在没有必要为他们的单身生活大惊小怪。
“我现在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可能性”,毕业于纽约大学,目前在北京一家外企从事媒体策划的小张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描述了他理想的生活状态,“单身的状态让我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朋友、旅行、提升自己,我很享受单身。”
而单身人士眼中的“机”恰恰是反对这种生活态度的人们眼中的“危”。他们的父母首先成为“危”字派的代表。与广大“单身族”相对抗,绝大多数“单身族”的父母成为了“逼婚族”。
“如果说我现在的生活状态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父母的步步紧逼。“小张坦率承认,父母的不理解给他带来了很多压力,让他曾经一度想匆忙走进婚姻,应付父母了事。
除了父母,社会舆论的压力也使很多本来打算好好过几年单身生活的年轻人早早缴械投降。尽管相比以前,当今社会已经在文化上提供了一定的容忍度,但是“剩男剩女”的贬义标签似乎隐含着对年轻人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的指责,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传统观念依旧成为束缚“单身族”们的有力条件,让他们在潇洒之余备受困扰。
多元意味着进步
单身现象从另类变为常态,不得不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和单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更强,而人作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弱。在传统社会,人们依赖与他人的关系确定自己的自我认知,来自这种关系的阻力和压力自然而然影响到个体私人事务的决定。
但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交替过程中,前者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正在发生改变。与其说“单身族”们正在向传统挑战,倒不如说传统本身已经发生变化。
熟人社会和单位情结的瓦解、人口流动的频繁、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等现实提醒着人们:我们的观念也要适时跟上。
正如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学者陈慧平所说的那样,“像许多社会现象一样,单身现象的规模、程度及趋势最终符合的将是自然历史规律,而不是以个人或群体的意志为转移”。
正是长期的物质和文明发展的结果造就了“单身族”们新的情感观:将“人”本身作为目的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每个个体自身的观点和感觉的重要性。
“世界范围内的单身潮是因为人们对亲密关系重新理解、重新定义。在传统社会,宗教控制和社会控制力强,对不结婚的人在各个方面存在着社会压迫,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这种压力,但越来越弱,所以有更多的人选择单身。”北京林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方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单身的增多不会造成所谓的社会危机,相反,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而并不一定要遵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单身意味着多元,多元意味着进步。对于广大像小张一样成长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不是为了离经叛道,对抗传统而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而是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为他们的单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社会一定是更加多元的,人们将重新思考亲密关系,按照个人的性格、需求、理解、理想重新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刚说。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社】,微信号:china_sci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