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刘兵:穿过“地狱”的伦理思考

已有 3425 次阅读 2014-2-15 12:21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刘兵:穿过“地狱”的伦理思考


 
■本报见习记者 贡晓丽
 

刘兵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史、科学文化传播。
 
《达·芬奇密码》一书的主人公,哈佛大学教授、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博士,又一次被作家丹·布朗委以重任,在《地狱》一书中来到意大利佛罗伦萨,试图解开关于但丁和《神曲》的种种谜团。此前,兰登这位故事主角已在《天使与魔鬼》《失落的密符》中多次对突发事件探索解密、挽救民众。
 
“丹·布朗是个很会写小说的作家,作品中总会设置很多伏笔和线索,节奏快捷、旁征博引,因此有人评价丹·布朗为智性悬疑小说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刘兵分析丹·布朗小说特点时说,“其最新作品《地狱》的写作同样机智绝伦,包罗了所有他擅长的故事元素:谜题、一项阴谋的蛛丝马迹、出人意料地解密等等,丹·布朗以他独有的方式让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
 
开关,你会打开吗
 
地球人口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自然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类已经到了一个灭绝的边缘,如果打开一个开关,会消灭地球上的一半人口,而人类能够得以延续,你,会这样做吗?
 
这令兰登毛骨悚然,也让读者深感不安。
 
“《地狱》将科学主题与悬疑相结合,更注重将科学应用到社会问题上,在解决现实危机时所带来的深刻的伦理争论,这是本书非常鲜明的特色。”刘兵在讲解此书与丹·布朗之前作品的差异时说。
 
书中的各派人物各怀心思,但最终的分歧不在于科学本身的对错,而是由于应用科学的方式不同,在不同的伦理立场上导致了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似乎所有人的最终极目标看起来都是为了让人类能够生存下去,但不同手段却带来诸多伦理问题,造成了很多特殊的冲突。”刘兵介绍说,“如果从学术性、思想性的文化意义来看,除了阅读的休闲、消遣,《地狱》还可以让人思考一些由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伦理问题,即科学和人文的冲突。”
 
《地狱》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正反两方也没有非黑即白式的描述,没有“好人”、“坏人”的分别。
 
“即使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我们在丹·布朗叙述的字里行间仍可以感受到作者潜在的倾向,”刘兵解释说,“即他还是认为不应该以极端方式,采取极端手段消灭一半以上的人类。”从兰登等人物为阻止病毒散布作出的紧张急迫的努力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此更加颂扬和肯定。
 
无心科普效果佳
 
《地狱》的主人公并非科学家,而是通过科学家之口了解整件事情背后的科学知识、背景,过程相当于进行一次科普讲解,“书中一个有意思的情节是,当兰登听到这些知识,随即反应是思考知识的应用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刘兵认为,本书不以科普为出发点,却因对科学问题的严密思辨给读者以更好的科普效果和影响。“由于小说的成功,又使得这种影响更广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值得搞科学传播的管理者、实践者去思考。”
 
小说读到一半,刘兵就猜到下一个场景或许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书中的那些场景,我都曾到过,像圣索菲亚大教堂、地下水宫、倒置的美杜莎雕塑,全都亲眼见过,”刘兵饶有兴致地说道,当不断看到教堂与水的提示,而后果然暗合自己的想法,不禁感叹作者对场景利用的独具匠心。
 
小说的结尾看似给出了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结局,“设想最坏的情况发生了,也并不意味作者认为这是合理的,”刘兵解释说这样可能让人更期待续集,“按照小说的逻辑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这反而造成另外一种悬念。”
 
“即使以悲剧结局,也不代表人类的终极意义就是悲剧。”刘兵解释道。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18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67740.html

上一篇:我国公路桥梁正逐步进入病害集中暴露期
下一篇:山水乡愁:城镇化的新标尺
收藏 IP: 122.198.133.*| 热度|

1 贺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