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成就一份国际顶级期刊需要几个人?

已有 1640 次阅读 2018-8-16 07:09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本报记者 陈欢欢

2010年夏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崔天宏在回国访问期间决定接受《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以下简称《光》)执行主编的职务。说干就干,他连夜列出了一张22条事项的“待办清单”,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几个关键人物分配了任务。

如今,《光》成为业内排名第三的学术期刊。这份清单上的4个人功不可没——没有曹健林就没有《光》的缘起,没有贾平就没有支持,没有崔天宏就没有高标准,没有白雨虹就没人执行。

“办刊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我们集体合作的结晶。”《光》常务副主编白雨虹说,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光》。

曹健林:我有一个梦想

1999年,44岁的曹健林就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所长;在此5年前,他已被任命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法人代表。也许是因为年轻,曹健林想做出改变。他对研究所的发展有很多设想,其中包括创建一份高水平英文期刊。

彼时,长春光机所以军工和工程项目见长,情况不算好,甚至出现过发不出工资的状况。没人能想到,1999年,长春光机所能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也没人能想到,这家以“工匠”为主的研究所里,日后能诞生一份在国际光学界排名第三的英文期刊。

虽然一直到离开长春光机所,办高水平英文期刊的理想都未能实现,但曹健林并没有放弃。“我一直跟所里交流,历任所长也认可我的想法,一旦条件成熟一定要办一本高水平期刊。”

1999年之后,长春光机所慢慢步上了发展快车道,在取得科研进展的同时,也对期刊队伍逐步改造升级,同时高度关注国内外期刊业发展状况。到了2010年前后,我国科技水平提升很快,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曹健林认为,时机成熟了。

2012年3月《光》创刊,时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的曹健林担任主编。他在创刊词中写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如一句中国古诗所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科学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目标,《光》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梦想还是要有的。”曹健林乐呵呵地说。

贾平:办刊其实不复杂

曹健林是幸运的。2003年离开长春光机所之后,他的继任者一如既往地支持办高水平期刊这一想法。

2010年,时任所长宣明决定每年拿出100万元,支持英文期刊发展。宣明曾说:“办刊的诀窍有两点,第一是找对人,第二是给足钱,这两件事都满足就能办好。”

《光》成功之后,很多人来取经。白雨虹给国内10种以上期刊作过报告,“我都是告诉他们这两点”。

据了解,《光》编辑部目前有编辑16人,90%以上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对于这些“对的人”,所里也公平对待,如白雨虹就在编辑岗位上被提为国家二级研究员,成为长春光机所也是中科院历史上第一人;办刊骨干常唯、李耀彪先后被提为研究员;编辑张莹也被所里派往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

为了优化组织结构,长春光机所还将《光》编辑部从信息中心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光》学术出版中心,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办期刊其实不复杂。”现任所长贾平强调,“关键是统一思想,设立更高的目标,这是我们所的强项。一旦统一思想,就能一往无前。”

对贾平来说,支持《光》不仅仅是支持一份期刊,而且是支持一个更大的国际交流平台,并且这一平台已经为研究所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目前,以《光》为平台,长春光机所与海外专家建立了两个联合实验室,并且引进人才成立了一家生物仪器公司,还与多所国外大学和教授开展了国际合作项目。

“很多人来取经,问我刊物怎么能办好,我想首先要给所长上课。”曹健林说。

崔天宏:爱因斯坦也被拒过稿

收到担任《光》执行主编的邀请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崔天宏很纠结。

崔天宏深知,当一份新创期刊的执行主编风险不小,况且这份期刊还不是自己的科研领域,对他的职业发展并无直接帮助。但身为长春光机所毕业的研究生,为研究所作贡献的情怀挥之不去。加上本身兴趣使然,他最终接下了这份任务。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时间投入。2010年暑假,崔天宏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光》。由于编辑部没有办英文期刊的经验,几乎所有问题都要请教崔天宏,身在美国的崔天宏则做到了秒回邮件。

“做主编除了水平高,热爱也很重要。崔天宏的投入是24小时的,不管白天还是半夜,我们什么时候给他发邮件都能很快收到回复。我后来问他你不睡觉吗?”白雨虹回忆道,“我想很难找到一个更敬业的执行主编了。”

崔天宏的敬业更多地体现在他坚持原则不动摇。

崔天宏爱引用爱因斯坦被拒稿的故事。爱因斯坦曾给《物理评论快报》投稿,推翻了自己1915年提出的理论,认为引力波并不存在。这一文章经过同行评议认为是错误的,需要修改。爱因斯坦勃然大怒,拒绝修改,并给主编写了一封不署名的回信。

“引力波的存在已经被证实,所以这次同行评议实际上挽救了爱因斯坦。”崔天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光》创刊至今,严格遵守同行评议这一原则,甚至有相当数量的特约稿经同行评议后被退稿。

“不管谁当执行主编,这条标准绝不能动摇。”崔天宏说。

白雨虹:那次国际会议是我的转折点

同崔天宏一样,办杂志是白雨虹的真爱。

早在考大学时,她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后来误打误撞学了无线电。到长春光机所之后,进图书馆工作也一直是她的梦想。

1999年,长春光机所进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员重新竞聘上岗。已经在研究室晋升副研究员的白雨虹不顾众人反对,去竞聘中文期刊《光学精密工程》唯一的编辑岗位。

很多人不理解:“30多岁就去图书馆,不是自我放弃了吗?”白雨虹不管:“我必须抓住实现梦想的机会。”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抉择。经过几年的努力,《光学精密工程》从二级期刊成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刊,2005年被EI收录。

为了进入EI,白雨虹四处寻找好稿源,崔天宏就是这样被她找到的。2005年在长春光机所举行的ICO20国际学术会议更是彻底打开了白雨虹的国际视野。“这次会议是我的转折点。”白雨虹认为。

从那次会议起,她开始接触更多的国际顶级科学家。澳大利亚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顾敏就是其中之一。

“那段时间我去哪里作报告都能看见她坐在下面,害得我每次都得改PPT。”顾敏回忆说。如今,顾敏不仅成为《光》的创刊编委,还推荐了大量优秀的审稿人和稿源。

不断扩大的国际视野给了白雨虹跟国际知名出版商谈判的底气,也最终成就了《光》的诞生。

白雨虹说:“我刚入行时听一位前辈说,一个编辑成功的标志是去全国各地都有人接。我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我去世界各地都有人接。”

《中国科学报》 (2018-08-16 第4版 综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1129429.html

上一篇:揭秘元素周期表背后的战争
下一篇:那一年我握住了时代给予的机遇
收藏 IP: 114.221.39.*| 热度|

1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