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从“看着站”到“挖潜能”: 野外站需要长期稳定支持

已有 2093 次阅读 2018-7-16 08:23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李生宇

 


 

许琨 

■本报记者 韩天琪

近日,科技部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指出,国家野外站(以下简称野外站)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异规律,面向国家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布局,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1999~2001年,科技部共分3批从有关部门遴选了35个野外站进行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2006年,科技部组织专家对生态、特殊环境和大气本底领域的29个试点站进行了评估,现有正式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进行管理的试点站27个。

此次《办法》的颁布,旨在进一步优化整合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基层台站需要稳定长期支持

“此次《办法》的公布体现了国家对野外站工作的重视,将进一步统一规范野外站的运行机制和相关制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莫索湾台站站长李生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同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野外站的工作性质有其特殊性。

“野外站是各科研机构的外派部门,往往地处偏远地区。在工作的开展上,也有特殊性和专业性。”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丽江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丽江站)负责人许琨在接受采访时说。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李生宇和许琨一致认为,长期稳定的支持是保证野外站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

《办法》指出,“中央财政对国家野外站运行维护和观测研究给予必要的支持”。依托单位要“提供人、财、物等必要的条件保障,解决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李生宇告诉记者,除了正式被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序列等的“大站”,现在很多野外站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很多经费支持来自项目,而很多观测项目的经费支持又难以持续。”

在没有项目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很多野外站只有很少的运行经费,“可以说只是能‘把站看着’”。李生宇说。

长期性是野外观测研究的另一个特点。而“经费支持会让各个站的优势工作持续进行下去,只有持续观测才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三五天换一个题目反而做不精”。李生宇说。

以丽江站的经验为例,野外站的经费支持可以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局面。“一方面是依托单位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条件,争取相关省、市、地方的经费支持。”

滇西北的丽江是全世界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丽江站除依托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外,还与当地科技局、环保局、林业局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得到了土地条件、辅助支撑、固定经费支持等发展条件的助力,保证丽江站得以持续开展工作”。许琨介绍。

分类管理 联合协作

《办法》还提出,野外站应实行“分类管理、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动态调整”运行机制。

“分类管理是很有必要的,野外站的研究领域是不同的,如果全部按照一个标准进行管理,就会带来混乱。此外,国家野外站也应当引入优胜劣汰机制,充分考虑其发展过程、贡献、价值等多方面因素,做到‘有进有出’。”许琨评价。

“虽然野外站有大有小,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各个站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李生宇建议可以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管理。“我认为具有区域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野外站都应当纳入国家野外站的支持和考核范围,国家通过分类给予不同的支持力度,让每个野外站都有充分的发展机会,从而为整个国家科技创新全局服务。”

在联合协作和资源共享方面,许琨提到很多野外站在建站之初已经具备了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仪器、团队。“如果可以联合协作、资源共享,国家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会更高。”

“比如有的院所要建一个野外观测站很困难,而维持其运行更是大问题,如果形成联合共建和多学科整合的机制,则一个站的价值和效率会得到很大提升。”许琨说,丽江站近年来的运行即尝到了联合协作和资源共享的“甜头”,“我们把丽江站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平台,高校、研究单位、兄弟院所都来合作并提供相应的支撑,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发挥丽江站的价值”。

学术委员会宏观指导

《办法》进一步提出,“国家野外站应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国内外科研一线优秀科学家和监测领域专家组成。其职责是审议国家野外站的发展方向、观测实验研究目标、重要学术进展、年度工作报告、科研诚信建设及其他重要事项”。

在李生宇看来,野外站的学术委员会应发挥规划、把关作用。

“野外站是很特殊的外派部门,其工作需要具备一定前瞻性、大局观、整合性的科学家来辅助。”许琨认为,虽然野外站主要从事野外观测工作,但也需要有“把方向”的人。“毕竟学术委员会和具体工作人员站的角度和高度不一样,纯研究和技术型的专家由于没有接触过野外站的具体工作,有时候会考虑不全面,这样就需要有全局观、学科交叉、综合组织的战略科学家组成学术委员会来指导野外站的工作。”

评估周期不宜过短

《办法》提出,对于野外站的评估和考核应当实行定期评估和年度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定期评估按领域组织实施,评估周期一般为五年,每年评估一至两个领域的国家野外站。评估重点为野外站观测质量、研究成果和水平、示范成效、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与运行管理水平等”。

李生宇强调,对野外站的考核不应只强调论文产出,“观测站的主要任务是保证观测数据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至于科研产出效果如何,有待于系统的分析工作才能见分晓”。

这种系统分析工作需要时间,而“目前野外站面临的困扰是疲于应付各种评估。”李生宇建议,这种评估的次数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分散科学家大量精力。

此外,许琨还关注到评价考核机制对人才工作的影响。“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其他实验室,野外站一般都处在偏远地区,人才引进工作没有吸引力,如果评价体系只是仿照一般的实验室,肯定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许琨认为,野外站的考核评估办法要更具包容性和全局观,“可以有一些弹性,以保证野外观测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中国科学报》 (2018-07-16 第7版 观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1124268.html

上一篇:本科生做出“惊人”科研成果的背后
下一篇:给高校自由,培养颠覆性人才
收藏 IP: 114.221.3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