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前的日子,是呼朋唤友聚餐的日子
“餐”是引子、是由头,“聚”才是正文、是奔头。
40年前的同学,在此时聚会,见面时还是那老一句“没变、没变”。
40年前,从那时起,就是这一群人,相聚、结识,共同开始了那不经意间被改变的自身命运,开始了绵绵联结起后续的同窗大学求学生活。
说40年“没变”,谁还信啊。是自慰,也是互慰,因为始终都有希望和相信!
……
当了八年工人,脱产在团委轮值,入了党,由于填写入党志愿书时没有“声讨”小平而受到些批评。没多久,被送出厂,我开始了末代“工农兵”三年的大学生活。
这群人其实都类似,有生产队长、先进班组长、团干部……几乎都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还尚年轻又不算轻、略有成就又尚无结果的青年人:来自五湖四海,年龄高低不一,知识参差悬殊,经历丰富多彩…每个人几乎身后都没有多大的“牌头”,而是靠自己干出来的“噱头”被聚荐进了学校。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当遇到求学时课程难题时,学校里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有些不惑,如此杂杂的社会关系都能游刃有余、脱颖而出,自然科学中那些荡荡的公式推导、习题理解都有啥难的呢。
“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属于郊远地区的大学,许多老师都有坎坷的被运动经历,许多老师都是身怀真才实学的“学者”。正逢“科学的春天”,能有一天可以堂堂正正教书、认认真真教学,都是长吁久盼的奢望,所以个个使出浑身精力,恨不得把我们一下子“填”成一个可塑之才。然而,我们这些原先在单位里已经能驾轻就熟的学生,从社会环境转战自然科学,算是遇到了生平中还不曾遇到的“闹心事”,但内心那股不愿服输的脾气,那时变成如饥似渴的自身要求。
正逢“改革开放”大闸打开的那个年代,是我们的幸运和机遇,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勤勉用功,犹如“干柴遇烈火,久旱逢雨露”。虽说诸如一本“有限元”教材,开宗明义,从马克思语录到伟大领袖教导开始,老师是没有新教材就用油印的,每门课都不落下的考试;学生是到处找习题,一本“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逐题做下来,以后又找“吉米多维奇”的……
李志良的“小机器解大方程组”,与后来读到的DDJ中“BANK”思路,有异曲同工、叠加之妙;郭本瑜在计算数学领域的成果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王生洪的大型天线系统结构设计计算已经取得成绩,常常为他能上计算机算题而让路;身边的指导员周宗直则亦师亦友,相处和睦,集体每每获得先进荣誉……身边的老师所给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所带来的熏陶是一种独到的财富,是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榜样。
出了校门,怀揣豪情,各奔东西。靠每个人自己个自的继续努力,赖不得世俗的“无问西东”,仿佛还得去经历一场全新的考场一场全新的考试。
经历过的40年,再相聚在一起。互黑、爆笑、告白、回忆,随心所欲,轻松愉快,没有绷着端着的拘束,那一刻会有一种无忧无虑的童真般感觉。
感谢“改革开发”的及时雨,让我们生逢及时、好运相伴,我们也给自己给时代交了一份还算满意的案卷:有高工、博导、总师……有经理、厂长、主任……国家的许多重大建设领域都留下了汗水和身影、留下了荣誉和风采。知识改变命运,不装逼不作秀,没有辜负时代没有辜负自己,在所学专业领域为之出力增采……
……
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每件事,浅浅深深,都在教育我们学会爱,学会珍惜;更要感谢这个时代所赐予的机遇,让我们相信了生活,相信了美好。
至于还未开始的生活,也会变得是我们所热爱的,是我们所怀念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