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胡壮麒院士,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已有 21609 次阅读 2016-7-12 10: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胡壮麒院士,我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喻海良,2016-07-12

      刚刚在网上看到新闻,我一直尊敬的胡壮麒院士于2016710日不幸辞世,享年87岁。http://www.imr.cas.cn/zt/dnhzqys/

胡壮麒,材料学家,男, 1929831日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 1952年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材料进展》顾问委员,《JMST》、《机械工程材料》、《材料工程》和《自然科学进展》编委,东北大学和沈阳大学名誉教授,哈工大、西工大、沈阳工业大学等兼职教授。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高温合金与特种铸造研究室主任,快速凝固与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JMST》主编等职。

胡壮麒院士,与家师刘相华教授关系良好,因而,我有幸有机会得到他的教诲。我于20081224日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特别让我兴奋的是,胡壮麒院士答应做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时间才过去不到8年,就听到胡老的去世,内心甚是悲痛。我依稀记得当年博士论文答辩的前前后后。

我博士论文答辩时间是20081224日完成博士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是中科院金属所胡壮麒院士、东北大学温景林教授、邸洪双教授、赵德文教授、河北理工大学刘战英教授。由于当时我博士论文外审6位专家都给了“优秀”评价,博士导师期望我的博士论文有机会冲击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也因此,我的压力反而增加,答辩过程有一些紧张。当时,胡老师直接指出,我在台上的姿势有些呆板,一动也不动。他笑着说,如果将来要上会答辩,这个姿势可不行,很丢分。他还指出,将来评审杰青之类的事情,都要进行答辩。答辩不只是简单地描述PPT里面的内容,还要在讲述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信心。对于他的这一点教诲,我至今记忆深刻,也因此,这些年参加大小会议,讲述各种报告,在表达过程中,我力争自己能够体现出更大的自信能力。

博士论文答辩后,胡壮麒院士和其他专家委员会老师对我博士论文的评语进行了反复地推敲。记得当时我写了一个草稿,他们几个老师看了,胡老师直言,这个结论,博士论文毕业是可以的,但是,拿出去评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肯定是不行的。也因此,他们推到了我写的大部分提纲,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了全面修改。“论文语言精练、撰写规范、数据可靠,结论正确。答辩过程中叙述清楚,回答问题正确。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和录用了多篇学术论文。以上工作表明喻海良已经掌握了本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答辩委员会认为该论文已经达到了工学博士学位论文水平。一致通过其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答辩完之后,博士导师安排我送胡壮麒院士回金属研究所。当到达金属所的时候,我主动去帮助他提包。在那个年代,很多学生都会主动帮助老师提包的。当时,胡老师已经快80岁了,作为晚辈,我也觉得帮助他提包是分内的事情。然而,这个动作反而引起胡老师的不高兴。他说,你看我现在这样健硕,难道连一个包自己都拎不动。当时,我脸都红到一边去了。后来,我送他回到办公室,他叮嘱我要用心做好科研,不辜负我博士导师对我的期望。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稀记得他那深邃的眼神和对晚辈的关爱。

后来,我博士论文虽然没能够在全国优博评比中获得任何奖励,但是也获得了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所获得的提点,让我终身受益。感谢胡壮麒院士,感谢答辩委员会每一位老师。

内心沉重,悼念胡壮麒院士千古!!


照片中左数第三位为胡壮麒院士。第一位为邸洪双教授、第二位为赵德文教授、第七位为温景林教授、第八位为刘战英教授、第九位为刘相华教授。中间三位分别是我本人、司良英博士、支颖博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990107.html

上一篇:长见识,会议中一大教授当面负面评价另一大教授
下一篇:虽拒稿,但希望这几位教授的建议对作者有帮助
收藏 IP: 27.32.92.*| 热度|

22 陈桂华 吕喆 王从彦 李本先 武夷山 郭战胜 詹亮 黄仁勇 刘新 黄永义 田云川 李土荣 易敏 邵鹏 韦玉程 罗春元 郭淼 qzw xlianggg shenlu gaoshannankai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