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拒稿,但希望这几位教授的建议对作者有帮助
喻海良,2016-7-14
最近几天,关于学术界出现了几件关于学术论文的大事,包括:SCI数据库被甩卖、SCI影响因子更新说明、央视曝光500多家高校师生买卖论文等。在这里写一个杂谈,说说自己的观点。
首先说说论文水平。今年当SCI影响因子出来的时候,科学网上有一篇博文以影响因子超过3作为高质量期刊的标准,我觉得很是荒诞。这几年,我参加大小学术会议多次,接触了很多知名学者,也聊过一些关于论文等级的话题。对于绝大部分教授的观点,一个人的学术影响力,绝对不只是简单地看他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他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而应该看他在自己领域发表情况与贡献。至于论文水平比较,也应该是和自己领域的人员进行比较。前两年,悉尼大学的一位教授给我讲述他们学校一个老师的职称评定故事。在悉尼大学,有一位老师申请教授职称,一开始学校不同意。原因很简单,这位老师论文的引用次数太低,H因子太低,好像才10。我相信科学网上有不少博士生可能都会超过他的“数据”。然而,这位老师反驳,他的领域的人员的引用次数都不高,在他的领域,以前有一位教授比他强,但是已经退休了,现在,他就是澳大利亚该领域的Number1。后来,学校给他评上了教授。前几天,我参加了NUMIFORM国际会议,会议的第一个大会报告由MIT教授K.J.Bathe完成。Bathe教授是我们领域的绝对大牛人物,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维基百科查查他的简历。在大会报告中,我观察到他列出的所有代表性论文全部出自本领域期刊Computers& Structures。如果只是简单地看大的学科领域分区,比这个期刊好的还有很多,这个期刊在中科院分区为3区,并列为非Top期刊;如果只是简单地看影响因子,这个期刊可能会被不少幼稚的学生嗤之以鼻,太小了,才2点多一点(几年前才零点几)。然而,这个期刊就是他研究领域的好期刊。所以,如果评价一个人的工作,只是简单地看影响因子、期刊分区,太肤浅了。
说道论文水平,自然要说道SCI。最近微信群里面,讨论多的就是SCI被母公司卖掉了。今年看了一些关于SCI数据库发展的材料,才知道这个数据库的第二个用户居然来自中国。当然,随着SCI在中国越来越火,这家公司的营业额也一直增加。听说,就SCI数据库,现在每年的利润已经涨到$10亿。然而,为什么在利润一直增加的同时,还要把他卖掉呢?我个人感觉就是这家公司已经知道SCI的利润快见顶了。而公司是否能应该卖掉,最佳时期就是在其利润快到顶的时候,有一部分人认为他还会涨,而有一部分人认为过不了几年,它可能会跌。就SCI数据库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无疑是SCOPUS。SCI数据库,过于偏重于“语言”。以机械工程领域为例,国内的机械工程学报,一直都是机械领域的最佳期刊,可能就是因为是中文,一直都没有进入SCI数据库。然而,他们新成立没几天的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马上就被SCI数据库收录。相反,SCOPUS数据库则全面很多,里面非英文期刊也多很多,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更加真实地反应各国科技水平。虽然SCOPUS数据库开发没有几年时间,但是在西方国家有如雨后春笋,用户越来越多。在澳大利亚,我没有见过一个高校没有订阅SCOPUS数据库。在西欧国家的高校里面,我想也是很难找出几家高校没有订阅SCOPUS数据库的。我不知道其他人使用数据库的情况,但是就我自己而言,这几年已经很少用SCI数据库查阅论文了,相反,基本上都是采用SCOPUS数据库,全面而且比较人性化。
虽然SCI迟早会退出江湖,但是写好一篇学术论文还是非常困难的。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发表了不少论文,但是,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写出更漂亮的论文来。这不昨天,我和我师弟两人从早晨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7点多呆在一个黑乎乎电镜室做了一整天的实验,在连续作业的10个小时里面,除了吃饭的十多分钟出来走动一下之外,就没有见过自然光。另外,实验还没有最终完成,明天还需要继续奋斗一天。关于这一个实验,我自己已经做了几个月了,另外,还有几个师弟帮忙了好些天,做完明天的实验,整个实验才算完成一半。下个礼拜,我又将去新南威尔士大学做实验,还需要完成大量的工作。等所有的结果都做完了,还需要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再补充实验研究。最后,才能够开始写论文。一篇好的论文,从开始设计实验、动手做样品、各种性能检测、微观结构分析,需要花的时间至少好几个月。写完论文后,投稿、修改,还可能遭遇拒稿。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不能例外。不付出,就不能够有发表。
写好论文只是第一步,论文拒稿也是非常痛苦的。昨天晚上,给一位作者发送了拒稿信,我希望他今天别在心里骂我。对于他的稿件,我安排第一次外审的时候,送给了三个审稿人,其中一个审稿人拒稿,一个审稿人大修,还有一个审稿人建议小修。虽然一开始,我打算直接拒掉该稿件,但考虑到作者写一篇的论文不容易,另外,推荐论文小修的是国内的一位杰青。在给作者回信的时候,我特意说明,作者必须重视第一个审稿人的建议。收到修改稿后,我马上安排重审。结果,一开始推荐拒稿的审稿人很生气,直接拒绝再次处理该稿件,我当时心都凉了,他肯定觉得我没有尊重他的建议。于是,我又联系上加州大学一位教授帮助进行最终裁决。很遗憾,他认为作者没能够回答第一个审稿人的建议,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一些其它缺点,然后建议拒稿。也因此,我不得不选择拒稿。虽然拒稿了,但我希望这几位知名教授给的建议对作者修改论文有帮助,最后找一个合适的期刊发表。
写论文发论文压力大,但是也用不着买论文。关于论文发表,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包括我自己也有发表论文的压力。当然,我的压力,不是需要论文评教授或者去找工作(即将回国,学校已经直聘教授了),也不是需要论文获得奖金(在卧龙岗大学,你的收入是固定的,发表学术论文是工作的一部分,写多写少是一回事,没有任何奖金),而是希望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积累,在国际上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当然,影响力这东西非一朝一日之事,必须持续不断地奋力前行。我见过很多人,评上教授了,就以为自己登封到顶了,不再努力了,过一些年,学术影响力不见得比讲师高很多。当然,对于绝大部分人员而言,即使写论文、发论文压力最大,也不能去买论文的。前天,央视曝光的500所高校师生买论文一事,我曾思考这些人为什么要去花钱买论文呢?一开始,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样,可能是他们的压力太大,所以才走上极端。然而,突然之间,我改变了观点。我个人现在的观点只有一个,他们可能是能力有限,但是还想着高处。有些人,本来就应该读一个本科去找工作,非要费尽心机来读博士,结果毕不了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花7万去买一个自己根本就不在行的博士论文。至于那些买论文评职称的人员,也是如此。自己连几篇学术论文都写不出来,还要去花钱买论文,再评上教授,再去指导博士生,再让这些学生去花钱买论文,毕业拿一个“假文凭”(没有真实水平的文凭,即使证书是真的,也是假文凭)。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