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代问大师,这会被认为是一稿多投吗? 精选

已有 13001 次阅读 2014-3-16 10: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代问大师,这会被认为是一稿多投吗?

喻海良,2014/3/16

前些天收到科学网某朋友的留言,他问了一个关于“一稿多投”的问题。说良心话,他的问题很有“技术含量”,难以回答,一直拖到现在。

具体问题如下:“喻老师,您好。现在我遇到一件很头疼的事情,是关于一稿多投问题,想向您请教一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起初,我在与另一位同学讨论过程中,一起提出了一个idea。但我们不是同一位指导教授,所以打算各自问一下自己的指导教授,可不可以cowork这篇文章。但,我的教授不同意cowork,那位同学也表示自己会坚持做这个idea发表文章。于是,就变成我和那位同学各自做实验,发文章了。那位同学是比较心急的类型,很快写出来了。但,我不想马马虎虎的做,我就把数据很认真的作了分析,目前正在准备投ACS NANO。可是,现在问题在于,那位同学没有经过我的同意把我的名字加在了作者里,而我们教授知道后并没有反对,我提出过异议,但我们教授没有理我。而现在那位同学那篇文章已经发表在materials letters上了。我现在很犹豫,如果我投出去这篇文章,会不会被算做是一稿多投?因为在别人看来,同样内容,同样观点,而且我还在那篇文章的作者里。当然,我的所有数据都要比那个同学的好,而且做了相对深入的讨论。因为是第一次投稿,很多地方都不懂。很担心被编辑认为一稿多投,在网上搜相关内容时,看到你的博文,所以想这样询问一下您。”

对于这样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合作的问题。对于某些学科,做研究主要是比拼研究想法。最近,我听说到一位老师和学生的故事。某位老师,也是我的偶像之一,比我大不了几岁,但是,现在已经到了杰出的地步(真的很牛,公认的前途无量)。在他的领域,研究想法的重要性难以口头描述。他手下的某博士生这样描述:“导师提出来一个想法,三天做实验,三天写论文,一天修改,没有多久都能被录用。”而且发表论文的档次都很高。也因此,如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这样的团队,你想慢工出细活,那是自寻死路呀。

言归正传,对方用这个想法做出了结果,并且把自己作为共同作者发表了学术论文。如果自己再发表,确实容易被认为是一稿多投。当然,这样的事情很多,我看过很多论文,不少是这样的情况。第一作者不一样,研究想法、实验都一样,研究结果大部分也一样(可能一起做的,都copy了结果)。理论上讲,这些是属于一稿多投的范畴,特别是他的论文已经发表了,审稿人如果细心一点点,如果内容上重复,会直接据稿的,只是现在太多,追究不过来。另外,我自己也处理过这样的稿件,直接、而且很生气地据稿。

但是,就你这个案例而言,个人认为应该可以和他们不一样。如果做到以下,个人认为可以不算作一稿多投。

1)论文扩展三分之二以上。Materials Letters上的论文通常只有4页左右,通常情况下,letters发表的论文是可以扩展发表的。当然,必须有大量的扩展。而且,在Materials Letters上出现过的图片尽量不要重复使用。另外,为了坦诚,最好引用这篇文章。

2)论文侧重点需要不一样。由于你与另一位研究生是分别做的实验研究,而且,你自认为研究结果比前者更完美。也因此,你的结果与另一位学生的结果应该有一些不同的。另外,就同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完全可以写出不同的论文。的确,一篇论文主要围绕一个论点进行研究。每一个科学问题,都会有很多值得分析的东西。比如,他用SEM分析,你可以用TEM分析,他做二维分析,你可以做三维分析。也因此即使实验想法一样,检测方法可以不一样,讨论分析模式也可以不一样。另外,最好在论文侧重点上做一些区别。

最后说一句实话,现在大学发展都很快,很多学校的设备都非常牛。至于成绩的差别,主要是看科研想法了。如果自己没有初步研究结果,最好还是憋在肚子里,赶紧做出一些初步结果,然后,再和他人讨论。的确,原创思想是你的,至于以后他人再接着做出更好的结果,让他们引用就好了。

当然,替这位兄弟问一句,如果你遇到了这问题,如何处理?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776403.html

上一篇:几种情况下科研人员发展后劲不足
下一篇:妈妈,你肯定不知道我在澳洲住在黑屋里
收藏 IP: 130.130.37.*| 热度|

13 戴小华 苏光松 任胜利 高友鹤 王启云 梅钢 刘晓锋 熊李虎 汤济鑫 肖振亚 牛丕业 强涛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