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年轻学者独立之学术地位
喻海良,2011年12月21日
对于高校留自己学校优秀学生担任教职工作,各个高校都有难言之隐。对于年轻人才,也有难言之隐。
首先,就高校而言,引进人才难度的确比较大。对于重点大学,一般自认为自己的学生素质好,有“轻”外校学生的常规。而且,重点大学一般认为自己实力比较强,对于外校来的“年轻学者”,他们拥有店大欺客的本钱,所以,给的待遇就非常低。以清华为例,给副教授也就5000¥每月左右的基本收入,另有几年的青年公寓(自己付房租),几年后自行解决。 如果没有其他教授适当的“帮助”,他的生活将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浙大曾有年轻海归因为生活压力而跳楼自杀情况。其他学校估计也有,只是没有报道。对于普通高校,引进的待遇相对而言,要好很多,安家费通常30万左右,可以挂个副处等。但是,由于他们的科研条件、学源素质等等,让很多外来学者害怕影响发展。由此,
无论重点大学,还是普通大学,都难以招到合适的外部人才,也由于每年的留人规划,所以,只能选择自己的优秀学生。
再有,对于年轻学者而言,就有更多的担心了。去其他重点大学。如果能录用,最好;但,由于没有“熟人”,没人引荐,难。就是被录用了,也担心遭“地头蛇”排挤。去一般大学,如前所述,也难下决心。由于前怕狼,后怕虎,所以,如果有机会能够留在自己导师课题组,那是第一选择。
在重重问题之中,国内高校大面积近亲繁殖。而且,留校者基本为学校各部门权贵的学生。而学生从此也就失去了自己发展成为具有独立学术地位的年轻学者的途径。首先,由于是导师给了自己留校机会。所以,很多时候都必须无条件接受导师的各项工作安排。而这些导师的科研课题较多,新留校教师就自然而言成了导师的得力干将。而且,导师也会给自己各种分红,等等。所以,都是帮忙写论文,帮忙做科研。同时,有些极端情况,一个导师能几年内留下四五七八个学子,这些学生几乎干着同样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发现居然没有自己独立的学术方向,或者,一个课题组七八个年轻老师是相同的研究方向。
对于年轻学者还常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把博士课题研究方向定位为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比较迷茫。在这里,我有不同观点。博士课题阶段,只是培养个人科研能力的阶段。让自己逐渐学会如何收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如何安排规划科研项目,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如何通过现象归纳本质与机理,等等。因此,与其说博士课题是自己的研究方向,不如说它只是引你进山的一个和尚。至于你自己怎样修行,看你自己造化。同时,个人认为,科学研究方向,5年需要进行一次调整,10年需要完全进行更换。以我所在的研究领域而言,90年代,计算机在轧制领域的应用;00年左右,超级钢的开发;05年左右,超快冷的应用;现在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
怎样才能让年轻学者建立自己的学术方向呢?首先,必须下决心不留校工作,即使有这样的机会。否则,自己会让导师引导、干涉若干年,此时发现自己已经花白;第二,做两到三站博士后,掌握不同学校的科研方式,国外著名教授基本上都有很多站的博士后经历;第三,先吃苦,后享受。不要为了两斗米,让自己成为一些教授的廉价劳动力。当然,如果是合作的话,就可以。第四,多参加国内外国际会议,并多做学术报告,建立自己的学术影响。第五,逐渐以自己为通讯作者撰写学术论文,并适当以自己为独立作者撰写学术论文。当然,肯定还有很多方法,欢迎补充。
****最后,祝各位博友,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520469.html
上一篇:
小学班主任的一句话,让我当了5年的班级倒数第二下一篇:
从阿甘正传看英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