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年一度的中国院士红榜已经揭榜了。在饶毅老师的“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中介绍了几位在海外大学中已有全职教授岗位的朋友在此次评选中落榜的事情。特别介绍了取得很多成就的施一公老师。相反,在冯用军老师的博客中,详细介绍了此次入选的新科潘建伟院士,“潘建伟如当选院士是中国的悲哀”。里面说潘院士至今在德国从事科研工作,而系伪国内工作。两位介绍的都是海外教授的评选,都说中国科研的一些杯具问题。也都关系到海外人员回国问题。
记得一个在国外大学取得正教授的老师和我讲,“在国外工作,是按小时计算收入,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在国外取得一个终身教职,就基本上不会选择回国。如果选择回国,基本上是混不下去的”。他说的有些偏激,但据我的观察,这种情况的确大有存在。在某些大学,有很多的归国教授在国外的大学中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职员,或者临时人员。回国后,就一心争取当个实验室主任,拿个杰青、长江的。我知道的有好几个人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些人比很多在国内大学挂一个长江、杰青而不参与工作的人员强很多了。同时,从国内很多大学招聘长江学者广告中(如吉林大学长江学者招聘广告,系随便搜索),也只是要求有海外著名大学助理教授以上职位或国内正教授以上职位,下面有两个连接,可以看看国内大学的一些长江学者是否只是海外大学的讲师、副教授水平**)。
正是因为这种奇怪的现象,我有时候很难以理解像饶毅、施一公等这些在海外已经是正教授的老师会全职回国工作。下面我列举几个我的想法。
(1)国外大学正教授的固定工资,在14~20万$。由此,换算一下,在100~150万¥之间。当然,他们不能有其他的灰色收入。
(2)国外大学正教授基本上没有形式上的考核。不考核你的论文、科研。当然,选上正教授的人,除了快要退休的人,基本上还是勤勤恳恳的。
(3)国外大学正教授在国内享有很多好处,如果以国外教授身份去考察,会受到5000%的优待。
(4)国外大学一般都像一个公园,至少空气质量会非常好,饮食会很安全。不会出现,“可怕的空气污染”等情况。
(5)国外大学人际简单,学术界以学术进行讨论,不会出现国内的所谓民主(实为拉帮结派)。不会考虑一些企业老总的无理要求,“·【科●反】在职博士是中国学术腐败的重灾区”。因为,可以全心的进行科研。
(6)国外著名大学的科研条件往往比国内先进,往往可以出更多的成果。在今天的科研中,大家都知道设备的重要性。
从上面,我个人认为,一个在国外拿到正式的终身制职位,而毅然回国工作的人,应该至少是一个爱国的、不计个人利益的人。中国科技界很多人为一己私利,对这些人进行打压,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因为你们会让他们思考:我们全职回国错了吗?
作为提倡“科技兴国”的中国政府而言,今天是否应该更加地予以重视他们的问题。(澳美双国籍施米特获诺奖与施饶的院士落选)
**悉尼大学副教授,廖小舟博士的Research ID:SCI H impact, 37.
**卧龙岗大学讲师,Haibo YU的Research ID:SCI H impact, 15.
http://www.researcherid.com/rid/B-9750-200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