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从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只许列10篇代表作说起 精选

已有 49965 次阅读 2018-2-13 15:1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只许列10篇代表作说起

喻海良,字之亮,2018年2月13日于北京沙河

昨天,刘力老兄发表了一篇《世界一流大学看论文本身;三流大学看影响因子》,引发科学网的讨论。其实,关于建设“双一流大学”过程中,我们作为大学教师该如何看待学术论文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个人觉得论文数量是基础,一个大学教授的课题组一年2到3篇SCI论文和2到3篇中文核心及会议论文是应该作为基本要求的,如果一年发表论文超过20篇,个人也感觉有些过多了,当然,超级大的课题组例外。在保证论文数量的前提下,每年发表一两篇高水平的论文是每一个大学教师应该追求的事情。至于什么是高质量的论文,个人觉得以下几个原则:原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或者引起其他人员对本领域的思考至于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就是高水平的期刊,这是不懂学术的想法,本人不敢苟同。

言归正传,我正在准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发现今年基金申请的变化还是挺多的。首先是项目的“中文关键词”,以前都是申请人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随便写,而今年对于这些关键词只能通过网页列出的选项进行选择。对于这个转变还是非常好的。以我的研究方向“轧制”而言,理论上可以从两个口进行申请,一个是冶金口,一个是机械口,这两个口每年都资助一定的相关项目。以前选择报的口完全是凭感觉,感觉哪一个口好中就选择哪一个口。然而,今年发现由于中文关键词的设定,我今年写的项目只能在冶金口申请,因为项目中的关键词“深冷轧制”冶金口有,而机械口没有。第二个变化就是代表性研究论著。今年基金委面上项目的申请中明确要求只许列出10篇以下代表作。以前在澳大利亚申请项目,是要求列出10篇代表作以及近5年的所有论文,然后用“*”标记和该申请项目相关的论文。国内基金申请中以前没有明确限制列出论文的数量,因而可以将近年发表的所有论文列出来。在那个以论文数量至上的年代里,这样做确实可以激励大家多发一些论文去申请基金。然而,今年基金申请书要求变了,我个人觉得国内高校人才评价标准也应该跟着发生一定的变化了。

(1)学术成果,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新时代变化。在追求论文数量的年代里,大家都在追求做“短、平、快”的研究。有一个小兄弟和我批判某一个领域的人员的科研状况:流水化作业。每一个人做一小部分,然后综合起来几天就能够写一篇论文。在外人看来,这是太强了,其实内部的人都知道,他们的研究生就只懂得自己做的那一小块实验,并不懂得太多的科学创新。而现在变了,一个课题组一年发表2篇论文也好,发表50篇论文也好,在自然基金申请的时候,只许可列出10篇代表性论文。如果每年发表的2篇论文都很有分量,而发表的50篇论文都很普通,在基金评审的时候,后者应该会输给前者。因而,那些追求“短、平、快”的科研人员,以后的日子可能会不好混了。

(2)基金评价,由看人头转向看重申请课题内容的新时代变化。前几天把我的基金申请书给一个小伙伴看,他有意无意说了一句基金评价的话“基金评审主要看人头”。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同一个申请书,如果由A当负责人可能中不了,如果换成B当负责人就中了。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B的研究基础比A强,大家觉得B的成果好,他提出的申请就是厉害。现在好了,大家都只让列出10篇代表作,从研究基础上看大家可能差不多(研究基础太差的自然该淘汰),能够拉开差距的就变成了基金申请书中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近年基金委进行的改革,让一些完全不认识的人去评审基金,找不到“关系户”,基金评审更加公平正义。

(3)大学教师学术水平评价体制应跟上新时代变化。近年,中南大学人才引进政策实行打分制,当论文折合分数超过60分后,可以申请特聘教授,如果超过40分则可以申请特聘副教授,一篇JCR1区论文折合7分(如果有机械、材料加工相关领域的优秀博士后、博士想申请中南大学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讲师,可以给我发邮件,只要达到条件,我一定努力帮助推荐)。这样的制度是有一定好处的,可以避免学院为了“照顾人情”引进一些水平不达标的教师。然而,现在基金委开始实行10篇代表作制度了,我们的政策是不是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呢?去年好像有一个大学材料学院在招聘的时候已经开始执行代表性期刊了,他们似乎不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了,记得是一篇Nature、Science子刊(影响因子可能超过30)=1篇JACS=1篇AM=1篇PRL=Acta Materialia(影响因子约5)=2篇Adv Eng Mater=…,只要代表作超过N就可以申请他们的教师岗位。在10篇代表作的年代,我们的大学评价体制或许也会跟上新时代,不再以论文数量为唯一考核标准了。

……

新时代大学教师,很多人觉得论文不重要,教学才重要。其实,对于这样一个伪命题大家讨论了这么多年,真的没有太多必要。如果大家去看看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的网页,又有哪一个教授不是论著等身呢?反正我的领域我是没有看见过一个论文数量少于100篇的人成为大学教授的,即使他发过一篇Nature或者Science。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099708.html

上一篇:娶妻当娶女博士:博士不写论文就如同无子嗣的妃子
下一篇:为什么原创研究难发表,而大锅饭研究挺受欢迎
收藏 IP: 111.196.241.*| 热度|

31 黄仁勇 高建国 李建国 严夺魁 唐朝克 武夷山 郑永军 王恪铭 孟佳 李万峰 汪晓军 吴斌 李剑超 夏华向 黄永义 王启云 杨金波 杨小军 张宪玺 胡泽春 蔡庆华 夏铁成 郑新奇 熊建华 陈敬凯 何成文 原梅妮 陈万浩 张梦 杨连新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