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某省基金比国家基金更难,让人觉得“黑”
喻海良,字之亮,2017-2-24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上一个礼拜,知道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我的一位朋友去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还获得了玛丽居里奖学金。就实力而言,应该是很不错的。然而,很好玩的是他去年报了一个省青年基金,前几天公布了结果,结果他失败了。
也就是在年前,我曾和一位教授聊天。期间聊到省自然科学基金,他笑着和我说,对于他自己而言,宁愿多申请几次国家自然基金,也不愿意趟省自然科学基金这浑水。不但很多时候写了白写,即使中了也没有几个钱……而又一个好玩的故事,我曾经见过一位教授,他一个国家自然基金都没有拿过,但是省自然基金好像主持了将近10来项。当然,听说这几年很多省级自然基金做了很多改革,有一些省规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够获得“N”个,这样也算是好很多了。
然而,今年这位朋友先后获得两个更强的基金而没能够获得一个省级自然基金青年基金,让我对省基金评审规则有更多的想法,加上不少文章一众都说省级自然基金“如何黑”,我也想谈谈省基金到底可能“黑”在哪里?
1)省级基金邀请的评审专家可能完全不是基金本子的研究领域。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的专家,可以肯定的是都是相对专业的人员。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网站,每一个人都会列出一些“关键词”,是否被邀请评审一个自然基金,主要是系统会优化选择这些“关键词”。近几年我为国家基金委评审本子,基本上都是我的研究范畴。也因此,国家自然基金评审都是同领域的人在相互评审。相反,省级自然基金评审就可能差了去了。去年我参加了湖南省科技厅的一个项目的申请,在答辩的时候,我被分配到土木、能源组。我是做金属材料加工的,可以让冶金的人评审我,也可以让做机械的人评审我,但最后我被一群搞土木和能源的人搞死了。所以,我个人怀疑省基金评审专家库可能太小,他们没能够有能力真正实现“同行评审”,让一些外行人把内行人干掉而已。
2)省级基金评审容易混脸熟。一个省就这么几个大学,而评审的人都是这几个大学里面的人员。如果一个人在大学里面工作了几年,连着申请基金几年,同一个方向的人可能就相互都熟悉了。评审专家一看,“这个人很陌生,往后靠”也是可能发生的。另外,省一级基金非常容易找到评审的人员,有一点靠山的人,在“脸熟”的背景下容易得到资助。而我的这位朋友,博士虽然是国外名校获得的,但是刚刚回国一年多,虽然学术成绩了得,但是目前也没有一个大的靠山,也因此,对于评审专家而言,他可能因为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被绞杀了。
3)省基金评审或许每一个口有数量限制。记得在清华做博士后的时候,我听了博士后基金管理人员的动员报告,他当时强调了一个学院的申请人要分散投,否则可能会被自己人干掉。因为,每一个口的资助率是大致差不多的,如果大家都投在同一个口了,虽然大家都很强,但可能因为自己人比率比较过高的原因而错失资助机会。在省自然基金申请中,也可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个学院可能好几个人同时申请了同一个口的项目,而恰巧的是外校人员报这个口的人很少。根据每一个口一个固定的资助比率,最终有一部分人实力虽然比较强,但是由于资助名额少被刷掉了。
4)省级基金更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一个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钱虽然少的可怜,但是结题要求还是很高的,需要发表多篇SCI学术论文。由于他们有“数量”上的要求,也因此,在基金评审的时候,有一些艺高人胆大,说能够产出“10篇”,而有一些人比较看重学术质量,说能够产出“2篇”。对于评审专家和省基金负责人,由于评委不专业,或许就会去资助数量多的那一位……
最后,还是说一个上一个礼拜的故事。上个礼拜,我被德国基金委邀请帮助评审一个基金申请书。说实话,我担任中国自然基金和澳大利亚自然基金评审人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我自己获得过他们基金资助的原因,然而我从来没有申请和获得过德国自然基金。作为一个不是生活在欧盟的人员,也没有欧盟国家工作经历的我,突然间被他们邀请去评审德国基金委的本子,还是十分意外的。然而,我看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我研究领域完全吻合,找我这样的“专业人士”担任评审专家,可见他们是真正的“同行评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