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管理数字化:胡志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ironghu 城市水务系统集成:模拟仿真,性能评估,数字孪生

博文

[转载]污水Go | 污水工艺建模与模型应用:问题与解答 (3)

已有 105 次阅读 2024-6-11 23:0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污水Go”是GL环境建立的基于模拟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污水处理厂模拟仿真软件产品;软件使用和工艺建模培训;模型应用咨询(如, 基于虚拟试验的创新工艺开发;基于模型的工艺比较选择,基于模拟的工艺评估与优化,节能降耗方案优化,碳排放计算与优化)的综合支持平台。

我们的目标是支持,帮助我们客户,合作伙伴:

1)优化现状污水处理厂;

2)建设未来污水处理厂;

推动污水高效管理的模型化,智慧化,数字化,促进污水行业转型,进步。。。

根据大量的用户交流,技术支持服务,咨询项目工作,我们在“污水Go”平台开设了“污水处理厂工艺建模与模型应用”问题与解答专栏。欢迎同行提出问题与讨论问题解答:

  1. 问题5:软件中参数的默认值是如何确定?

     模拟软件中默认参数确定:一般来说,每个模型的输入参数,都有一个默认值,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建模过程中调正这些参数。大多数模型输入参数是软件开发商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和知识给定一个数值;但是,对于工艺数学模型中的参数,如活性污泥模型,其化学计量参数和动力学参数是根据发表的试验数据,文献数据和大量应用实践(案例)确定。

  2.  问题6:如何选择参数进行模型校准?一般情况下针对COD、TN、TP模拟值高于实测值的情况可以选择哪些参数进行调整?参数调整的范围和依据是什么?

  3.  这是模型校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建模的初学者。COD模拟值校准主要是调整污水进水中的溶解不可降解的COD组分比例。TN校准分为二种,是氨氮问题,还是硝酸盐问题。如果是氨氮,一般调整溶解氧和泥龄,有时还需要看温度和pH。如果是硝酸盐,目前的实际污水处理厂大多是碳源不足和溶解氧回流到缺氧池的浓度高,有时还有硝化混合液回流不足,缺氧池体积小。TP校准较为复杂,一般是最后的校准步骤,即先校准生物池中的混合液浓度,检查排泥量,污水中的VFA和可发酵的COD,污水中磷酸盐与TP的比例,还有硝酸盐回流到厌氧池的浓度。 

  4. 问题7:由于温度不同可能导致污水处理过程中参数的不同,是否有必要按季节进行参数调整?

  5. 有必要。只要把温度作为动态的模型输入参数,模型会自动调整那些与温度变化相关的参数数值。

  6. 问题8:怎样判断模型能反映污水处理厂实际情况?具体有什么方法?

  7. 这是模型校准工作中经常问到的问题。对于实际污水处理厂的模型判断,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监测的实际数据数量和质量;

      • 工艺与模型分析的知识,经验;

      • 选择的模拟软件,数学模型;

      • 采用的建模方法。

      一般根据建模者的经验和模拟结果的长期拟合趋势进行判断。对于数据质量可靠的,也可以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模型拟合精度判断。GPS-X软件提供这种功能。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可与我们技术支持团队联系,咨询。

  1. 问题9:实际情况中由于降雨等因素可能导致进水特征组分发生改变,模拟过程中怎样克服这一问题造成的偏差?

  2. 如果有条件,可以准备一个试验计划,利用一个或几个代表性时间段,取样测试,然后与非降雨时间的污水特征组分进行比较。如果没有条件,可以使用长系列的时间序列模拟,如至少一年,比较,分析模拟结果与降雨事件的相关性,了解降雨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克服的方法,可以尝试把降雨时间段单独模拟,结合管网溢流处理工艺分析,优化。

  3. 问题10:动态数据进行验证后有个别变量出现负值,是否会对模拟结果产生影响?

  4. 这种情形,取决于具体的模型,有些模型有,有些没有。最好,检查这些出现负值的点,找出原因,可能会很有价值,如,可能数据记录或试验出现问题。

如需要了解更多, 请查看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vPAHWIXGymTyG-VmB96Yb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740-1437782.html

上一篇:[转载]污水Go | 污水工艺建模与模型应用:问题与解答 (2)
收藏 IP: 135.0.1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