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小生活在偏远的农村。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里,没人指望你在求学路上会有所突破,我和我的家人也一样。每天早起,怀揣着两块窝头,与同村伙伴步行5里去镇里上学校,放学路上捞一袋水草回家,吃完午饭上学,下学后再挎篮子拔草,日复一日,生活如此简单。很少在意别人,别人也很少在意我。直到后来的一件事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我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乡办中学考入县一中,在当时却是颇有影响。
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纷纷问我母亲怎么教育孩子,母亲只是作答从未刻意管我,别人谁也不信,说母亲卖关子。母亲是对的,从未刻意管过我,直到我后来拿下博士学位,也是如此。但母亲并未意识到她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少年时代的经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母亲的影响,则在内心一直支持着我前行。
母亲初中毕业,在当时的农村算是高学历,她也因此教了两年书,直到与父亲结婚。父亲小学没读完,但根正苗红,当了邮递员,每天骑车送信送报,送不完就带回家,第二天接着送。多少年以后,回想当时的情形,竟为我后来的求学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很小就认识字,母亲教的,还有从报纸上学的,那时候我每天看报——不认识字,看热闹。但我也因此知道了很多。
母亲很节俭,很坚强,在村子里更有名的是能干和肯吃苦。直到现在,留在我脑海里最初的记忆是某天晚上,蹲在小饭桌旁,母亲盛了一碗小米稀饭给我,她的是一碗米汤里掺杂半碗野菜,这成了我一直挥之不去的最早印象。我从母亲身上感受最深的是她坚韧的毅力,父亲上班,家里的活几乎都是母亲干,待我稍大一些,便带上我和弟妹。每到农忙时,天刚蒙蒙亮,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妹三人下了地,一直到日上三竿,热得受不了,再回家。每年夏天,要去拔草,晾干了冬天喂猪。一旦刮风下雨,地里玉米秧东倒西歪,便要钻到地里挨棵去扶正、培土,胳膊上、脸上划得一条一条血印,出了汗,很疼。 母亲教育我们的方式很朴素:要是不好好上学,就得像我下一辈子地,受一辈子罪。我很好学,成绩也还可以,很大程度上源于此——一种原始的愿望——走出农村。童年的经历,造就了我的毅力和耐力,一直到现在。
幼时的耳濡目染,也培养了我纯朴的情感。小的时候,与父亲一起抬水桶,总把水桶梁往我这边拉,父亲便接着拉回去,说这孩子真傻,不知道这样会很沉……,我默不作声,他一定不会知道我的想法。前两年回家,偶然说起,父亲说早就忘了,母亲也说就你记些用不着的东西……。
在我兄妹三人中,父母最疼的是我,一方面是我很晚才成家,一个人飘在外,怕苦了我自己;二则是源于父母对我的印象:脾气好,傻实在,会吃大亏的。在我30 多岁读研究生时,母亲依然不放心,从家里背了一兜红果,来到学校,从系里到宿舍,一路打听。在学校小路上看见熟悉的蹒跚背影,是母亲,见面,看着她花白头发,心里酸酸的,只说这大岁数,来干嘛呀,她只说没事,来看看,家里红果熟了,带点给你。
后来我上了班,有了收入。能挣八百的时候,便告诉她挣了壹千,挣壹千多时便告诉她挣了壹千五,直到后来妹妹从集市上买了绿豆,两块多一斤,母亲唠叨说太贵,乡下竟比市里还贵!说你大哥从市里买回来才一块多,妹妹便说他的话你也信?母亲便不再信我,说水分太大。
再后来我辞了职,读了博士,结了婚,有了孩子,但没了收入,母亲又开始每月存钱给我,我说不用,我有,做着兼职呢。她说你的底我还不知道?你爸有退休金,花不完,父亲也附和着说这月又涨几十块。我当时觉得自己真是没用,鼻子酸酸的,赶紧背过身仰起头,紧眨几下眼睛。
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我又拿了工资,过年拿了钱给他,死活不要,说没用,好说歹说塞给了她,她便说那就给你存着吧。
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每年长假,带了妻子和孩子回老家。父亲便提前买一箱啤酒,母亲张罗一桌酒菜,一家老小热热闹闹。母亲也特别喜欢我的孩子,由着他满院子跑,看着孩子兴奋地玩耍,欢快地喊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心底充满着幸福感。母亲教会了我很多,影响着我的一生,这也将是我留给孩子最大的精神财富,——我常常这么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