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baol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baolian

博文

感悟与思考 精选

已有 8589 次阅读 2023-12-4 11: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18年开始,我开始了专栏写作,至今已经整整6年,写了近70篇文章,刚开始给《混凝土世界》杂志写了一年,之后专栏转移到《商品混凝土》杂志。

专栏文章要求有独立的观点,但不能有明显的错误,这其实是有难度的,好在这些年一致奔走于工程一线,确也有很多想法与感悟,原本只是灵光一现,但要写成专栏文章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这也促使我不断把以前的一些观点不断细化、丰富、再求证,然后成了文章,这个过程使我不断捋清思路、形成观点,感悟颇多,归纳几点供同行特别是新入行的技术人员参考吧。

第一,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没有理论就没有方向,理论很重要,光凭着经验和热情而不深度思考总结只能四处碰壁,偶然碰上了,误以为就成功了;但光有理论没有实践,理论就是空洞的无病呻吟,理论也是有适用范围的,超出范围就是谬误!而且一个事件的发生背后可能涉及有很多相关理论,不是单一理论包打前敌的!前段时间几个朋友谈论高手在哪里的问题。一句俗语是高手在民间,我不太赞成这个观点,民间没有高手——当然,首先怎么定义民间,我所谓的民间就是虽身处一线但光凭经验不注重学习和思考,但如果你既在一线摸爬滚打又坚持学习思考总结,那就不在民间范畴之列!成为高手也是顺理成章的!那高手在哪里?在国内顶级高校或研究院所?如果是基础研究,那肯定在这个领域内,但如果是工程应用,可能就未必了!术业有专攻,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个人都要不断完善!

第二,时刻树立系统观念!就如混凝土质量问题,涉及结构设计、混凝土原材料品质、配合比设计、混凝土的生产与运输、施工工艺与养护制度、运营养管、环境气候等等因素,大多不是单一因素解决的!结构出现质量问题,施工方出于对材料的理解不够——这是很普遍的,或是出于利益考虑,把责任直接归咎于搅拌站,而搅拌站本身处于劣势地位,对技术好多也一知半解,往往总以为通过调整配比能解决,解决不了再找外加剂——全国通病!这里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树立质量意识、系统意识,当然,如果确实是原材确实问题突出、配比不合理自然不能归咎于人,要从自身找原因,但由于搅拌站技术人员对现场施工知之甚少,总试图通过配比解决问题,这是不可能的!越是强调配比,实际上越不懂混凝土!

第三,一定要多学科融合,分析处理问题。可以说,几乎一切理工科,都脱胎于物理、化学、数学,只是随着研究的不断精深不断细化,分离出了多种学科,而这些学科之间并不割裂,只是我们掌握、理解的局限,没有统一起来,甚至跨学科的说法我一直并不确切,因为人为的割裂、认识的片面性,思考问题的时候自我设限!就混凝土工程而言,涉及结构力学、土力学、矿物学、热力学、流体物理、机械、化学、光学、界面学等等,一味盯着材料本身解决不了绝大多数问题!我在以前关于冬季施工的文章中,给出了几个通过热力学、空气动力学结合地区气候特点分析混凝土质量缺陷产生的例子,也给出通过历史地理、地质学、受力特点来分析地下管廊开裂的问题案例,这些也都某种程度上揭示、解释各种现象产生诱导因素的内在关联性。

第四,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清华大学的廉慧珍教授在论文选集《求索与感悟》中,从根本上对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工程以及混凝土结构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索,广泛宣传思维方法和观念的转变比技术更重要的理念几乎将一半篇幅以这个观念命题,这是全书最突出和精彩的部分。逻辑思维一直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汉语大词典》定义逻辑思维为: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寻找方向,专业知识寻找具体突破点!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性对混凝土而言,几乎任何裂缝的产生都是受拉、受剪、受弯折产生——只是有的是内力所为,有的是外力所为而已!

第五,一定多深入一线,多了解工程,多了解施工以及设计,切勿闭门造车!不要以为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闻,纯属自娱自乐!因为职务高或名气大,去做专家说的驴唇不对马嘴,误人害己!有次去处理一个预制梁开裂的问题,就是个例证,图1所示。 


1 预制梁沿钢绞线开裂

裂缝位置经测量与钢绞线型线是重合的,这个地区最低温度基本都在零度以上,不存在冻胀问题。那么最大可能就是波纹管内的灌浆料膨胀量过大造成!梁体中间混凝土薄、膨胀应力大,两端厚、膨胀应力小,中间都开裂!这一批梁都存在这个问题!从图上看也合情合理,能解释这些现象,而一位著名高校的著名教授,没怎么接触过材料,更没有工程经历,力学出身,自然提出应该是个力学问题,而这个解释并不合理!不能解释现场问题,不能形成了逻辑自洽!另一位年轻教授指出:在直线段钢绞线只受拉力并没有别的方向力,不会对混凝土开裂造成任何影响,而开裂在直线段也一样有,与受力并无关联,是材料问题!这个解释是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

第六,随时注意收集素材。现在每人都有手机,都能拍照,随时拍照收集资料,时间长了自然会有很多收获。

 图片3.png

防腐失败的案例

 图片4.png

高性能混凝土防腐的成功案例

2 防腐蚀调研对比效果

2是我连续追踪十几年的对比图。图2上图分别是一个4年、6年、10年的桥墩,腐蚀发展速度很快。图2下图是我参与的天津第一条考虑防腐设计的桥梁,分别是通车后4年、6年、13年的桥墩,很成功的案例,因为有相机连续几年的追踪对比,效果很明显,十三年后,还没有腐蚀的迹象

学术技术问题都是严肃的,掌握其现象与原理的关联性,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逻辑思维方式至关重要,逻辑帮你找准方向,理论帮你分析原因,专业经历帮你确定具体突破口,缺一不可!

荣幸本文被中国混凝土病害诊治研究院收录 http://zhzzy.com.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2260-1412362.html

上一篇:处理疑难杂症,必须要构建合理知识架构
下一篇:大雪之后看桥梁耐久性
收藏 IP: 125.36.135.*| 热度|

27 宁利中 许培扬 信忠保 王玺智 汪凯 曹俊兴 张林 康建 崔锦华 武夷山 郑永军 晏成和 边无央 朱林 周健 夏向阳 刘秀梅 檀成龙 吴斌 徐芳 周忠浩 谢钢 李学宽 王安良 孙颉 晏锐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