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s of Physic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dy75

博文

忆张首晟老师二三事 精选

已有 11065 次阅读 2018-12-9 17:1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忆张首晟老师二三事


听到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离开的消息,怀疑、惊讶、惋惜、悲痛,种种情绪涌上心头。
 

这样一位物理学界的天才,在55岁的年纪,就如此决然地撒手人寰。 


                                           1


八年前,在中关村,我开辆老威乐和同事王超(朗道集结号)去接他,他要去联想。他蓝白格衬衫,黑色休闲裤,干干净净。在车上,他坐在后座中间,说话的时候身子往前探着,生怕我听不到他的声音,那种学者的谦和恭谨,令人难忘。那会儿他已经跨界涉足基金创投,作为创始人正在筹备丹华资本。
 

他对孩子培养中学教育也颇有心得。他说儿子在哈佛大学,女儿在斯坦福大学,他不到20岁出国,有多年中西教育的经历和体验,“我一直琢磨着写写适合中学生的系列科普图书,尤其是物理相关的,比如可以分开,按传统的光学、热学、电学等等”。他已经搜集了不少素材,说得空时一定动笔,说之后我们可以保持联系。
 

做出版这么些年,我的体会写科普不易,中低科普更难。2014年读到他为吴军博士的科普图书《文明之光》所作的序言“大数据时代感受人文和科技的跨界之美,其文思缜密、文采洋溢,很是期待着他为中学生准备的科普大作。没成想,出版或者拜读他的科普书都已成遗憾。 


                                           2


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英文学术期刊编辑,我从FOPFrontiers of Physics)创刊至今一直在坚守。因为期刊约稿和宣传的需要,每年要选择性地参加十来个学术会议,了解前沿进展,结识专家学者,邀请专家撰稿等。与张老师的相识,也是源自这样的机缘。

 

初识张老师是在2010年一个凝聚态物理学术会议上。他高大帅气,气场超强。他的大会主旨报告与拓扑绝缘体研究的进展相关。报告很精彩,能站在前沿的人演讲都特别自信,听的人能感受到他对于科学探索的激情,不知不觉会被感染,真是那样。

 

那会儿距离拓扑绝缘态的发现近四年时间,拓扑绝缘体的概念趋于拓展,没有相互作用的费米子系统的所有拓扑绝缘体也已进行了成功分类,中国科学家和国外华人科学家对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当时感觉,是不是可以做一个专题总结和报道一下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大会报告之后,本想当面请教张老师,无奈他被一群学生和编辑围着,加上他行程安排紧凑,只能仓促递上一张名片,约了个把月后的大致见面时间。

 

他言出必行,确是守信之人,一个月后和同事王超再见张老师是在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办公室简简单单,一书桌、一米色沙发,他说以前常年在外,这儿是他的新家,比起年轻那会儿的条件好太多了。他爽朗热情,阳光自信,说话的时候身子前倾,给我们侃侃而谈他的几个得意学术之作,其中当然少不了拓扑绝缘体。听了我的专题计划陈述,他说华人学者做了很多好工作,可以做一期专题,“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还推荐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方忠老师和清华大学薛其坤老师做专题主编搭档,并对专题涉及的研究方向和候选作者做了逐一介绍,而且爽快承诺他来撰写专题序言。因为领域发展较快,他建议争取半年左右完成专题出版。

 

专题“拓扑材料进展”从2011年春节后正式启动。他为专题亲自撰写的序言我很快就收到了,专题约稿进展也比较顺利,于2012年第2期全部上线出版,专题汇集了若干优秀华人科学家在拓扑超导、电子结构和输运、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拓扑纳米结构等理论与实验领域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取得了较大的反响。那会儿FOP创刊不久,2010年刚进SCI检索,在物理领域学术期刊界属籍籍无名小辈,有这些国际顶级物理学家倾心提携和暖心鼓励,感激不尽。 


                                           3


近些年,借会议契机见过他几次,他一如既往的阳光、自信。也不时有他的消息传来,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一流原创成果时有见诸ScienceNaturePR等牛刊,创投领域也涵盖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领域,真是样样出彩。物理科学的辉煌和资本商界的卓越集于一身,甚是了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知识的未来,牛顿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都会被修改,而统计力学的定律却是永恒的。所以我要问,能否用同样的眼光来看历史呢?历史的浩瀚章节、戏剧式的人物故事,尽管偶然,就像液体中的小颗粒一样难以预测,但是,我们把时空尺度渐渐放大,这些偶然因素是否会在大数平均下相互抵消而消失,从而提炼出真理呢? 

 

玩拓扑、探自旋,觅天使、强关联,天才斯人已逝,物理芳香仍在!


1864171295.jpg


(2010年7月28日于清华. 摄影:王超)


155855z42qqusa44u0ooes.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5136-1150690.html

上一篇:Research: 利用飞行原子操控腔光机械系统的纠缠和压缩性质
下一篇:综述:硼烯及其在能源与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收藏 IP: 36.102.208.*| 热度|

29 郑永军 李颖业 刘全慧 康建 张学文 姬扬 杨正瓴 王启云 汤茂林 贺玖成 杨金波 陈理 郭景涛 孙杨 李春来 张海权 韩玉芬 张春路 武夷山 文克玲 刘立 李剑超 邵宇飞 邱趖 汪晓军 罗鸿幸 张坤 shenlu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