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审读情深似海—我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
近日,欣闻《中国有色金属学报》30周年征文,我欣然联系彭超群教授,表示一定写一篇纪念性文章,以表达学报编辑部编辑们对我的学术生涯的巨大帮助和支持。除了彭教授,编辑部几位编辑耳熟能详:袁赛前、何学风、龙怀中、李向群、陈卫萍。从我博士毕业至今,编辑部给了我论文发表提供了许多有益指导。作为获奖作者、优秀审稿人和读者,我也与编辑部编辑们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
我每次回湖南家乡,必将路过长沙,也多次拜访位于长沙中南大学的《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2012年暑假回湘时首次去编辑部拜会彭主任,彭老师百忙之中亲自接待我,并找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年纪念册,并送给我做留念。我有篇文章在这本纪念册代表性论文中位居前列。后来成为学报审稿人,几次获得优秀审稿人。
最近一次就在2020年11月16日,从广州路过长沙去重庆,提前与彭超群教授相约见面一次,随同的还有长沙几位湖南大学材料学界教授。除了交流感情,彭教授还给教授们安排了新任务。2020年过年期间,因疫情影响,被困在湖南老家,与彭教授交流一篇综述论文的修改。彭教授当即向我发出邀请,为学报撰写一篇综述。这个任务于2020年年底已经完成,论文等待刊出。几年前暑假里从湖南返回青岛,路过长沙顺道到编辑部拜访彭教授,正巧彭教师得重感冒,未曾交流,匆匆告别。2018年编辑部在海南隆重召开表彰大会,我在犹豫之中得到彭教授电话邀请,让我非常感动。
自2006年以来,据初步统计,我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发表英文论文17篇、代表性论文见表1;中文版发表论文3篇,见表2。最近15年,我的1/8或15%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两刊上,为个人目前发文最多的期刊。其中英文期刊优秀论文评选获奖最多,或许是获奖等级和次数最多的作者。英文论文获得特等奖2篇、一、二等奖各1篇、F5000两篇。英文总被引达667次。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已发表综述论文2篇,都是优秀论文,被引都居于前列,单篇最高被引达245次,三篇总被引365次。还有1篇综述论文刚刚录用。我的投稿也不是一帆风顺。其实,2004年第一次投一篇有关镁合金疲劳的稿件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被编辑拒稿。一个审稿人同意修改,另一个拒稿。我对此还是“耿耿于怀”,这篇文章至今没有发表。“吃一堑,长一智”,这次论文拒稿也为以后论文的顺利发表奠定了基础。
2004年国内首次举办镁合金国际会议“ Magnesium –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有关英文论文可择优发表在《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和《Materials Science Forum》(材料科学论坛)。当时《Materials Science Forum》是SCI收录期刊,专门发表会议论文,正刊发表。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则在增刊发表,一定程度地满足了国内学者对SCI论文发表的需求。
记得那时刚到德国HZG访学,偶然看到湘潭大学组织的一个国际会议通知,得知截稿时间仅存20多天。我恰好手里有一篇中文综述论文,遂决定结合我在德国所见所闻以及查找资料的方便,将中文论文扩充成英文论文。几位德国合作者及时伸出援手,对本文进行加急处理。W. Dietzel博士在语言细节上给予我充分地指导,首次解决了英文写作的规范问题。特别是前国际镁协主席K.U. Kainer教授打破常规预约,在截止日期前一天当面加急审阅。2006年顺利地发表了题为 “Review of studies on corrosion of magnesium alloys”论文。虽然这篇综述论文发表在增刊上,但被编辑部推荐到Sciencedirect平台,目前被引高达291次。这篇英文处女作让我感受到了与国外顶尖学者合作发表论文带来的快乐。由此可见,国际视眼和国际合作对提升论文质量,加快论文发表和传播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7月6日彭超群教授来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进行学术交流,面向研究生和教师,介绍了《高水平科技论文写作、投稿与发表》。报告内容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反映了彭教授对论文写作、投稿与发表方面的最新学术理念。其中印象特别深刻的内容是对文章结构层次的理解和分析。8年后学院的论文发表已经成几何级数增长。2020年11月18日彭教授再次来到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给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们传授《SCI科技论文写作投稿与发表》。彭教授从论文撰写、投稿和审稿回复及英文表达、学术资源等做详细介绍,以助力我校材料学科长远良性发展。
最令人感动的是,《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连续多年回馈作者,比例之高,力度之大,是不多见的。2018年12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在海南召开编委会和表彰大会,对2013-2016年发表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每年度奖励约25篇论文,4年共计100篇。设特等奖10篇,一等奖30篇,二等奖60篇。比较幸运的是,我们课题组同时获得特等、一等和二等奖共三个奖项,本人是唯一同时获得三项奖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黄伯云院士点名让我作为作者代表发言。
据悉,《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位列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位列2019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和《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再次入选“2020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20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在全国3500余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排名第15位,已经自2012年首次发布这个榜单以来连续9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另外,在2020年6月公布的2019年度科睿唯安《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主要期刊评价指标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分别为11413次和2.615,较去年分别增长13%和11%。影响因子在冶金与冶金工程学科领域内排名由去年的第16位上升到第15位,继续位居Q1区。总被引频次继续居国内领先(超万次的仅5家)。这说明学报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我也时刻关注学报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12年在我的科学网博客中指出,《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一直以来稳居国内材料期刊榜首。《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IF0.751上升势头很强。2012年IF首次已经超过《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的0.738。且当时载文量为国内材料学期刊中最大的。但是,最近《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发展势头相比其他期刊有所减弱,差距明显拉大。载文量逐年持续减少、发表速度慢的问题比较突出。希望学报能克服暂时困难,发挥有色资源特色优势,吸引国内外优质稿源。祝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中、英文版)早日成为材料和冶金学科国际顶尖期刊。
表1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英文版)代表性论文
序号 | 代表性论文 | 单篇被引 | 年 | 卷期 |
1. | Review of studies on corrosion of magnesium alloys | 291 | 2006 | 16(s2) |
2. | 50 | 2015 | 25(6) | |
3. | 46 | 2016 | 26(2) | |
4. | Prepara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coatings on Mg-1.0Ca alloy | 40 | 2010 | 20(s2) |
5. | 39 | 2013 | 23(11) | |
6. | Characterization and wear resistance of macro-arc oxidation coating on magnesium alloy AZ91 in simulated body fluids | 35 | 2008 | 18(s1) |
7. | In vitro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of layer-by-layer assembled chitosan/poly-L-glutamic acid coating on AZ31 magnesium alloys. | 32 | 2017 | 27(5) |
8. |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friction-stir-welded AM50 magnesium alloy | 29 | 2008 | 18(s1) |
9. | 17 | 2015 | 25(12) |
表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学报》论文
1. | 镁合金表面化学转化膜的研究进展 | 245 | 2009 | 19(3) |
2. | 医用镁合金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88 | 2011 | 21(1) |
3. | 镀液温度对 AZ31 镁合金表面锌钙系磷酸盐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 32 | 2010 | 20(8) |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创刊30周年征文:编审读情深似海—我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编辑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