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三言两语唠完咱最不擅长的拜年嗑,下面赶紧开始咱最擅长的博文。今天不说别的,单说一说俺在科学网上“填坑往事”。
各位博主,各位老大:
“坑你去挖!”(日语中见面常说的那句问候语)
是的,真的不开玩笑,坑你去挖,尽管挖,由我来填。
为啥这么说?因为黄大仙昨天说了,“科学网百强都身怀绝技,不是“坑霸”、“坑王”,也是“坑爹”、“坑姐”,个个都是挖坑高手。”【1】不过俺得说,不好意思,这次俺可能又当“分母”了。目前俺的名字虽然也忝列三个“百强榜”(总点击量、均点击量和周点击量),但在“挖坑”方面的表现却一直欠佳,不但无以望各位很善于挖坑的“坑王”的项背,就是和各位“坑主”相比,相差的也绝不是头顶上那么一点儿。那位说了,你小子也太谦虚了吧?!不会“挖坑”,咋能混到前三百强的?跟您老说,还真的没骗你,长期以来,俺还真不是靠“挖坑”,而是靠“填坑”积攒了这许多的点击,偶尔发生的电击和越来越多的惦记的。
请看证据:
1)俺的第一篇有字博文——《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背后——也来说说博士生发文章这事儿》【2】,发表于2009年5月11日。这篇博文是看到了当时那位姓王的首席名博(也曾被认为是科学网的“第一坑王”)挖的一个“王坑”之后,有感而发,随即奋不顾身地跳了进去“填坑”写成的。
2)本文的前几篇博文,如《对墙壁之“黑”的观察与分析》【3】,也是“填坑”博文,只不过,这篇博文所填之坑,是我亲自挖的“小坑”(天花板和墙壁是怎样被熏黑的),被众多博友和网友热烈参与扩大加深之后,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坑,自己觉得这坑挺好玩儿的,就又亲自跳了进去。然后,也就是在写作本文的同时,看到小甜甜童鞋(本来按博主资历和博文厚度,小甜甜绝对算得上“筒靴”了,不过论玩博客的“鲁棒性”恐怕只能算是“童鞋”)休博,俺赶紧整了篇《如何“休博”》【4】。今天早上,想起昨天晚上有人又挖了一个 “鲁棒坑”,俺还有好玩的撷英没整利索,就有弄了篇关于“鲁棒性”的音译的博文去“填坑”【5】。即使是本篇博文,那也是看这位很黄很秀清的老兄的博文【1】之后写成的,所以,坑你去挖,坑我来填。
3)如果大家关注下我的博客,把600多篇博文逐一点开看看,特别是在认真读完第一段引言,并仔细核对参考文献之后,就会发现相当多的博文是有来历的,其中自然不乏“填坑”之作。。。。。。
其他恕不一一举证。
鉴于科学网的众多“坑主”和“坑王”为俺创造了大量的究业机会,提供了无数的博文灵感和素材,鄙人在此再次专门致谢!
我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挖坑”和“填坑”,仍将是咱科学网博客的主要活动之一。因为有了“坑”,博友和读者才会有好奇心,才会聚拢过来,“围观”一下“坑”的尺度和深度,所以“坑”无疑可以聚敛人气。因为有了坑,以及旁边矗立着的广大明真相但就是不说或者完全不明真相的观众在那里围观,才能吸引像俺这样的“填坑者”,积极踊跃地狂敲键盘码出洋洋千言来“填坑”,甚至不能排除再把坑加深扩大,一直“挖”得围观群众脚下的土壤松动、下盘不稳,时不时地掉入坑中。“挖坑”可能挖出“宝贝”(就像建筑工地施工凑巧挖出古董来),“填坑”一样可以让思想和观点在激辩和冲撞得到提升甚至升华。当然,挖坑和填坑毫无疑问可以乘机吸引到围观群众的眼球和惦记量。。。。。。
参考:
【1】 黄秀清:科男网女:美丽女与性情男的精彩对白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529124
【2】吕喆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背后——也来说说博士生发文章这事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231242
【3】吕喆:对墙壁之“黑”的观察与分析
【4】吕喆:如何“休博”?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29227
【5】吕喆:“鲁棒性”的音译(外一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2930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