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闲话天牛-踹客(Tenure-track) 精选

已有 9097 次阅读 2011-10-23 00:4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Tenure-track, 天牛, 踹客

最近3天在北京-天津一带出差,上科学网来“围观”和“发言”的时间远没有和科学网博友面对面地在一起相处交流的时间多,加上自己的无线小猫及其网络速度很不给力,几乎撵不上小鼠标,因此错过了很多好博文。刚才在首都机场上网一看,乖乖地不得了,原来我已经OUT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热门议题几乎被我严重忽略,那就是关于Tenure-track的是是非非。在随后的一个半小时的飞行中,我除了吞下了一个夹肉烧饼、喝掉了一杯果汁,快速地浏览了一下带到座位上的《参考消息》,关注了一下“是谁谋杀了卡扎菲”这事件,翻看了几段某博友今天中午赠给我的译著,剩下的时间就是在打盹和思考。这期间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想这个Tenure-track到底是啥意思,总算赶在平安落地之前,有了个答案,那就是“天牛-踹客”!

关于Tenure-track的原意是神马,大家请参阅科学网海归博主们的正宗解释,恕不列举全部参考文献了,只把今天置顶的金拓老师【1】和梁建华老师的博文【2】放在下面。“天牛”是神马?可能大多数网友都见过,这是一种长相还算“帅”的虫子,照片我就不贴了,免得不喜欢虫子的朋友看着闹心。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天牛因其力大如牛,善于在天空中飞翔,因而得天牛之名”【3】。这是一种很著名的害虫,每年都会有很多大树死于这种虫虫的攻击。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天牛对植物的危害以幼虫期为最烈,成虫虽然由于产卵及取食枝叶,有时也能引起或多或少的损害,但一般并不严重。树木内部受了幼虫的蛀蚀钻坑,常常阻碍了它们的正常生长,减低产量,削弱树势,缩短寿命;在受害严重时,更能导致树株的迅速枯萎与死亡。被蛀蚀的树木常易引起其它害虫及病菌的侵入,并易受大风的吹折。木材受蛀害后,必然会降低质量,甚至失去它们的工艺价值和商品意义。草本植物的茎根等部受了幼虫蛀害,也同样会引起作物的减产、枯萎或死亡。”【3】可见天牛在成长过程中,其幼虫会对寄生的植物进行严重的蛀蚀,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伴随着一头或一群天牛的长大,可能是一棵甚至一片植物的枯萎,其残酷性是不言而喻的。看看金拓老师的博文,Tenure的成长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Tenure这般的“一大牛”的成功背后,要有多少默默无闻的贡献者和残酷竞争中产生的失败者?

说了几句Tenure(天牛),再说track(踹客)。从大家的介绍看,Tenure-track的另一个残酷之处在于“非升即走”,换句话说就是“上不去”的就一脚“踹开”,所以我把它称之为“踹客”。“踹人”的感觉或许很好,而被“踹”的感觉一定很痛苦。不少急于上升的人,可能会觉得前面和旁边的人是障碍,希望把他们统统“踹”掉,这样自己就可以很快地成为一只“天牛”,这些人固然自我感觉良好,很少会意识到在“狼多肉少”、职位稀缺的情况下,其实自己“被踹掉”的几率远远高于“把别人踹掉”的几率。套用昨天博友聚会时曾经听到的一句话——“很多人其实都属于99%,但他们却自以为是1%”。说起来也真悲哀,track本来是大家都可以按部就班地走的一条道路,“手拿把掐”一般地有把握,挺“揣可”的,结果却不幸成了“踹客”这样一场残酷的竞争。

最后,再谈谈这种制度是否适合在中国大学普及的问题。实话实说,我不看好在中国的大学里实行这种制度。且不说中国大学的“天牛-踹客”们是否真的有很多是潜在的“天牛”和能否扛得住惨烈的“踹客”过程,即使有很多人真的很牛,也很能顶牛,在这种游戏中也未必有戏。道理很简单,目前中国恐怕还远没有成完整体系的针对“天牛-踹客”的制度和环境保障。试想,美国的“天牛-踹客”是在神马条件下起步的,中国又是在神马条件下起步的?中国的年轻博士、博士后们,有多少个能真正迅速走出自己的track出来?还是一定要依附在大牛门下,亦步亦趋地去track大牛的脚印而已?如果“踹客”失败,“天牛-踹客”们又有多宽的道路可以走?在当下的这种崇拜“成功者”而鄙夷“失败者”的社会环境中,对“踹客”失败者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又能如何?在自大和自卑两种极端心态之间不断摇摆的情况下,失败的“踹客”们自己能否主动走出阴影?

 

参考:

【1】       金拓:Tenure-track是残酷的制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942&do=blog&id=499664

【2】       梁建华:中国985高校是否可以实行tenure track制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231&do=blog&id=499439

【3】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044.htm



Tenure track在中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499929.html

上一篇:与北京博友聚会琐记
下一篇:哼一曲《萍聚》,话师生缘分
收藏 IP: 221.212.176.*| 热度|

26 苗元华 吴飞鹏 陈小润 赵纪军 刘艳红 曾新林 曾泳春 肖重发 吴昌维 陈安 刘立 刘洋 曹建军 何士刚 余国志 杨秀海 柳东阳 王涛 赵明 李毅伟 杨正瓴 梁建华 吉宗祥 吕乃基 xqhuang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