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科学网的众博主们为了新鲜出炉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争论不休,俺也趁着这个话题的热乎劲儿写过一篇““全国百篇优博”、“非诚勿扰” 及“创新” ”【1】。刚才黄秀清兄写了篇内容相当给力的“‘百优’之忧”【2】,因为用了点儿撷英,立刻就有挥动着小手儿的zhangcz07网友评论说“黄兄抢了吕兄的饭碗”。俺当即扬言,要写一篇关于“百优”的撷英博文出来,以证明俺的“撷英”饭碗还没被黄兄抢走(其实抢走了也无妨,有饭大家吃,有字大家拆,有音大家撷嘛!很正常的)。以上就是本篇博文的来历。
何谓“百优”?明知故问!当然是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简称啦!但是且慢,仔细想想,恐怕这俩字的背后还有很多您想不到的意味。且听我一一道来:
百优,确实如黄秀清兄所言,这个“优”很多时候是一种“忧”,这一点我十分赞同,至于够不够一百,倒也很难说。在我看来,“百优”有的时候可能会“白优”,这是因为“百”字上面的“帽子”一旦没了,“优”的体现可能会比较困难,具体的例子,和“百优”很有缘分的黄兄举了N个,自不用我多言了。要想让“百优”不“白优”,戴稳当头上的博士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把“优”字真正地做实处,不但在博士论文阶段体现出自己的优秀,还要让这种优秀能持久地保持下去。
“百优”评选一路走到今天,也像其他很多事物一样逐渐被异化了,因而时下在国内的各个大学和研究所已经出现了一股“拜优”的风气。具体地说,就是把“百优”看得非常重,无论是在忙着“顶层设计”的单位领导,还是在“基层”具体干活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都在盘算着何时、采用何种办法,能整出一个或N个“百优”出来。为此,想方设法培养或者包装潜在的“百优”人选,为此采取的诸多具体举措,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能摆上桌面的还是只能做而不好意思说的,在此前各篇关于“百优”的博文中以及博文下面的评论中已经有非常多的阐述,也不用我多说了。
所以出现崇拜“百优”的所谓“拜优”现象,一个不能回避的原因是不同的单位最近几年已经在“掰优”了。也就是不同的单位和课题组目前在像“掰手腕”一样,比拼谁的“百优”多、为啥多等等。“掰优”其实是相关单位在“摆优”,也就是以“百优”数目为具体的量化指标,借着PK“百优”的机会,显摆一下自己的优胜之处。
其实如果俺们去相信某些匿名评论中描述的故事,以一种不太“阳光”的阴暗心理去看待“百优”,只相信运作和包装,不相信凭论文本身成就“裸评”一样可以成功的那些故事,没准会把它和“柏油”联系起来。从颜色上看就是“黑”;从质地上去感觉,就是在冷处理、不见阳光的时候似乎还很“硬”,阳光一晒、热度一高可能会变得很“软”。
其实,俺和很多科教界的朋友都希望“百优”像“白釉”一样,外观上洁白无瑕,无可挑剔,在经过了高温灼烧以后,质地已经变得坚硬,微结构上更是严整无比,滴水不漏。
参考:
【1】吕喆:“全国百篇优博”、“非诚勿扰” 及“创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71116&from=space
【2】黄秀清:“百优”之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0705&do=blog&id=47254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