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才看到曹广福老师的新博文“由我拒绝纯英文授课说开去”,点出了目下许多高校存在的一个怪现象——要求众多“土鳖”(国产博士)出身的老师给“土高”(国内高中毕业生)出身的大学生用纯英文授课(用英语和汉语授课的双语课还好点儿),进而又延伸到人才培养的问题。我在读了几行曹大侠的博文之后,忽然思维跳跃到了最近的一个新闻热点上去了,那个新闻热点就是最近有点烦的“达芬奇家具”,在我看来,所谓的“纯英文授课”搞不好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达芬奇”现象。
对于“纯英文授课”,我和很多有相近阅历的教师也都有与曹大侠类似的纠结。本身的英语功底不是很强,也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学训练,如果忽然有一天被人威逼(必须上,不上如何如何)利诱(加50%~100%的工作量计分,加倍付薪水等)去 “纯英文授课”,绝对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土鳖”们得麻溜儿地找一套英文教材,最好是配有英文课件的那种,或者把以前用过的中文的课件翻译成英文,然后努力弄清楚每个专业词汇的发音。。。。。。一通忙活之后,一门“纯英文的专业课”就要新鲜出炉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硬着头皮对着PPT“吭哧瘪肚”地讲(念),把自己按照中国语言和思维习惯理顺的东西变成比较蹩脚的英文,为了能用英语表达出来,很多包袱不能再抖了,很多默是不能再幽了。即使退一步,不要求纯英文授课,允许使用一些汉语进行讲解,被英文讲述占用的那些宝贵时间还是回不来,急促之中也只能从简。这很像是中国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先出口再转内销”,费劲巴拉地出口到国外,即使上不了飞机、装不进轮船,也要拿大货车拉近保税区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装得很像,只能削足适履,努力去模仿外国的样式,不能张扬中国的风格,也不许搞中西合璧兼收并蓄长处。
听“纯英文授课”的学生们往往也需要支楞着耳朵、瞪大了眼睛努力地听英文教学,他们在一堂课中间要学习生疏的单词、公式、原理、句型,还要适应带有浓郁中国特色的语法、发音习惯,那叫一个累!这个过程,很像是花着不菲的价格(时间和精力)去进口一件印着“Made in China”的“外国”商品。本来明知道是国产的,还得硬着头皮再“进口”一次,因为在你买之前它已经被“出口”了。
如果这种“纯英文授课”真的很有效果,师生们的专业知识学习到位了,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都得到了提高,那也算对得起这一番辛苦和努力。如果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很多时间,教学效果却很差强人意,老师和学生都会很难受,学生们会纷纷抱怨没有学会搞懂这门课的很多知识,老师的形象也会大受影响。这就像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并不好用的所谓“进口”商品,如果没有一进一出这么折腾,无谓的投入会少些,价格应该不会憋得那样高;如果声明是正宗“国货”,顾客也不会有多么高的期望值,日后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微词和抱怨。
本来,很多老师对专业课程颇有心得,如果让他们在课堂之上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娓娓道来,会产生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硬要求他们用“纯英文”教学,效果也就难免会大打折扣。有些比较难的知识点,学生听老师用汉语讲授,还需要些时间去反复咀嚼才有可能吸收理解,这样的知识一旦“被英语”,学生在课堂上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囫囵吞枣般地勉强记住了,这么搞下去,只会让学生不断抱怨在大学阶段没学会神马知识,还能指望他们有何创新?
参考:
【1】 曹广福:由我拒绝纯英文授课说开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466277
相关博文:
陈安:纯英文授课,基本可以认为是荒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6639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