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呆”张志东老师昨天发表了“莎娅痴语-3-狂飞”【1】,文中指出“中国的教育最大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象鸟一样从出生起就开始飞。”我在下面先写了条评论“一直说‘笨鸟先飞’,结果先飞的‘聪明鸟’最后给飞成了‘笨鸟’。”然后又写了几个“飞”字谐音——“飞,非,费,废,匪”,志东兄在回复中建议我写一篇,我就借着这个话题整一篇——“笨鸟先飞”说。
“笨鸟先飞”这句成语,我们大家从小都听说过,说出这四个字的场景,当然是老师和家长谆谆教导我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时候,于是听话的孩子就真的很刻苦地学习了,有些看着挺愚钝的孩子真的飞了起来,而且飞得挺高挺帅,算是“笨鸟先飞”的成功范例;有些孩子确实也先飞了,甚至最初还飞的不错,但后来就飞不动也飞不起来了,于是他们搞出了一些“先飞”反成“笨鸟”的“杯具”——这就是关于“飞鸟”的“是非”。
笨鸟先飞,本来无可厚非。真正的“笨鸟”们怕落后,就得走“勤能补拙”的路线,如果先飞一会儿,不但可以避免一开始就落后,甚至可以在相当一时间内还有机会领先呢,所以,“笨鸟先飞”看起来很美!现在吊诡的地方在于,不但“笨鸟”们知道要争先恐后地先飞,“聪明鸟”们居然比“笨鸟”们飞得还早,因为他们及其父母更聪明,不但能够更早地意识“先飞”的必要性,而且也具有“先飞”的可行性(人家半岁就会说话,二岁就识字,三岁就能看书背古诗,谁能拦得住他们“飞”?),所以“飞”得更早更猛,于是乎,上演了“笨鸟”、“聪明鸟”一律“百鸟齐飞翔”的壮观场面。。。。。。
不过,很不幸,据说最近经常有为数不少的飞鸟莫名其妙地坠落死亡(这是真事儿!)。我不知道这些鸟是不是笨鸟,是不是曾经先飞过,无论如何,听说这样的事情发生总是让人感觉心里很不舒服。鸟类有如此非正常死亡,人类比鸟类高明多少?假设“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大概也可以被“笨鸟先飞”的精神所鼓舞,早早起来拼命地扇动翅膀往上飞,但限于能力可能“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结果可能会在这一阵猛扇翅膀的过程中耗尽了精力和体力,最后一头栽下来,即使尚有“三寸气在”,大概再也不想飞不敢飞了,就此沦落为一只“不能飞”的“笨鸟”和“废鸟”。
在中国社会,是倡导“笨鸟先飞”的,因为“先飞”的效益多半做到了立竿见影,“先飞”带来的不良后果肯定也不少,但大多可以被归于其他因素(例如体制之类)导致的,“先飞”为此埋下的隐患反而常常“视而不见”。“先飞”给个人带来的好处,打小处说就是要早早确立领先位次,往大点儿说可以用那句著名的“出名要趁早”一语概括。如果“一考定终身”,上中小学的时候多起几个早、多贪几次黑,恨不得寒暑假一天补25个小时的课可能都是值得的,因为抢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意味着此后的半生可以生活得无忧无虑、悠哉悠哉。如果虽然“一考”不定“终身”,但一辈子都有人不断追问你本科上过哪个大学、毕业于哪所重点高中、甚至幼儿园上的是不是什么精英班,奶粉喝的是不是大品牌这类贼拉无聊的问题,冒着被人斥责为“抢跑”的口水“先飞”一翅膀似乎也很必要。不幸的是,如今和将来“先飞”的效益恐怕没那么长远,关注“出身”主要是在准入阶段,以后“搞得好”还是“混得差”,可就全凭自己的本事和状态了。
如果“飞”得早,而且靠着一股子冲劲儿过早地飞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在不能正确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带来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可能因此对自己能力产生误判,进而树立一个凭实力难以达到的目标,以后会为了这个目标去拼命,却始终不能达到,长期处于力不从心的挫折感之中。其二是可能因为“先飞”优势取得的成功而产生过分的优越感,骄傲自满以致懈怠,结果可能也是从此无所成就。其三是在“先飞”的猛打猛冲中不但因为体力透支把身体累坏了,而且精神也陷入了极度的疲惫,再没有兴趣继续拼搏。
“笨鸟先飞”如此流行,还有一个巨大助力的外界因素,那就是“先飞”其实是要付出“费用”的。因为现如今娃娃们的教育真的是商机无限呀!各种班只要有钱赚就会有人办,无论差钱不差钱,家长都愿意为此费点儿钱。有了巨大的“先飞”产能和“市场,自然也就会有没完没了的广告宣传和舆论造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本来很有问题的话就会被月月讲、天天讲、时时讲(不妨简称“三讲”),结果是鼓胀了从业人员(老师们和老板们)的腰包,挤坏了孩子们的书包(资料太多),弄瘪了父母们的荷包。
人生是一个几十年的“长跑”,赢在“起跑线上”、甚至在头两圈都遥遥领先都不足以让人夺得“金牌”。恰恰相反,如果不能合理分配体力,是存在过早放弃比赛而出局的危险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能以合理的节奏坚持下来到达终点,在这个过程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才是人生真正的成功。
~~~~~~~~~~~~~~~~~~~~~~~~~~~~~~~
参考:
【1】张志东:莎娅痴语-3-狂飞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44&do=blog&id=41922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